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一边涌入华尔街,一边戴上了“金手铐”进退维谷...(组图)

    [复制链接]

    2023-7-10 15:14:36 11 0

    四年前,得多名校生的大学请求文书里,都在谈兴致现实、谈改动世界;四年后,这些天之骄子都去了哪儿呢?据统计,每一年藤校结业生有超30%步入金融、征询行业,他们奉行“进入华尔街就是胜利”,背注一掷将求职门路锁死在极多数的几条赛道上,却也在有形中,给本人戴上了进退维谷的“金手铐”......
    “职业主义正在毁掉哈佛的课堂!”
    前不久,一贯很敢说的《哈佛深红报》上,一篇文章语出惊人。作者Aden Barton是哈佛往年行将结业的经济学钻研生,作为一名经济专业的钻研者,他敏锐地视察到——
    不论是职场人,仍是在校先生,乃至是想要报考哈佛的先生,都愈来愈多地但愿借助哈佛的金字招牌,向“钱”看。每一年都有差未几40%的先生步入多金的金融行业,好比麦肯锡由于哈佛结业生会萃,乃至还患了个“麦哈佛”的外号。

    41j1euxioyk.jpg

    41j1euxioyk.jpg

    但在寻求真实的支出的过程当中,这些精英先生也舍弃了哈佛的教育灵魂。他们再也不看重在学校里精进学业、开辟思想和视野、塑造价值观,大学阶段的精力生长无迹可寻。
    而这么做的结果,可能会在任务几年之后才浮现出来。到那时,这批对人生感到迷茫的精英学子,要面对的就不仅是换份任务这么简略了。
    结业生涌入华尔街银行和征询公司,其实不单单产生在哈佛。升学指点机构College Transitions在2022年统计了一份数据,对于华尔街上出名的15家银行近10000名新投行剖析师的配景。
    不难看出,这些银行最大的新员工来源就是申明煊赫的藤校,表格前面乃至还有TOP15的文理学院。

    5boxgkatxrz.jpg

    5boxgkatxrz.jpg

    从左至右的数据为:排名、大学、被雇佣结业生人数、本校结业生至多的银行、本校结业生比例最高的银行
    来自这些顶尖大学的先生,其实也和哈佛先生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耶鲁大学传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曾在《优秀的绵羊》中说到过: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精英教育曾经深陷误区,造就出来的先生虽然既聪明又有斗志,但同时也极度不足指标感。他们就像一群绵羊,一切人都在诚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标的目的后退,殊不知道为何要这么走。
    为何事件会变为这样?
    除了金融界对名校精英不停送达橄榄枝,Aden Barton还侧重提到了全部环节中的教育影响,乃至从高中开始的教育就曾经初露端倪。

    210ii4pullq.jpg

    210ii4pullq.jpg

    不停向着胜利而致力,
    为什么成为了名校生的圈套?
    哈佛结业的精英先生们都去哪儿任务了?各行业确定都有,然而金融、征询确定占了大头。
    按照统计,除了经济危机那几年,每一年确认要去金融行业的大四先生,都差未几在30%-40%,并且还有减少的趋向。

    2itgc5xmdgf.jpg

    2itgc5xmdgf.jpg

    耶鲁的状况也相似,2022届本科结业生有16.6%选择了金融岗位,十二%选择了征询岗位。相似的职业选择能够说是一众藤校结业生的典型代表。

    zn0v21ma3ww.jpg

    zn0v21ma3ww.jpg

    而比这个更让人吃惊的是,对得多先生来讲,与其说这是集体选择,不如说是在趁波逐浪。麻省理工结业的美国危险投资钻研员Kathy Cheng的阅历极具代表性:
    “在我生长的过程当中,每集体都告知我,只有我从一流学校结业,那世界就会向我敞开大门。可当我在麻省理工读到大三、大四,需求斟酌结业后去向的时分,我却没有那种自在。相同,我感觉本人被困在了多数几条‘胜利’的职业路途上,对我来讲,就是金融和征询。”
    这样的后果,并不是偶尔。这面前跟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密不成分的瓜葛。
    略微理解一些美国大学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像哈佛这样的顶尖私立大学最开始都是富裕白人的代表。虽然当初大学愈来愈重视生源多元化,但不成否定的是,明天这些顶尖大学不只是学术精英的意味,仍旧仍是经济精英的意味。
    只有看一眼2025届哈佛重生家庭支出统计,就可以明确。那一年,美国集体年支出的中位数为46,000美元,高支出家庭仍旧是哈佛生源的主流。

    dv0um1mi01k.jpg

    dv0um1mi01k.jpg

    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价值观割裂。
    来自哈佛政治学专业的钻研生Guillermo Hava就有很割裂的感触,一方面,哈佛的课堂倡导先生要有猎奇心,要开展智慧,但另外一方面,会萃了哈佛精英的社团里,社交糊口又在激励先生寻求财产、资格和声望。
    耶鲁大学传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曾说过,美国的精英教育零碎实际上更关注如何造就将来的富豪,而不是造就更多的思想家,由于富豪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捐款。
    顶尖大学的先生们也终究要做出本人的选择,是把课堂上说的那些虚的指标作为本人大学四年的致力标的目的,仍是转而寻求更实际的财产、资格和声望?很显然,得多人仍是选择了后者。
    杜克大学的经济学传授E妹妹a Rasiel也感触到,不同专业的先生都表示出了相似的设法,但愿交完昂扬的学费当前,能找一份投资报答率高且不乱的任务。

    pc50ugmlxoi.jpg

    pc50ugmlxoi.jpg

    这也就到了第二个问题,精英教育没有扩张先生的人生选择,反而把胜利限定在了无限的几个赛道上。为了完成将来职场的胜利,全部大学的学习,乃至高中的学习,都变得愈来愈功利。
    诚然,寻求财产并无错,但在无限的那末几条赛道上,竞争何其剧烈,先生们不能不为了进入金融、征询行业全力做筹备。
    本来应该享用空虚大先生活的他们,再也不有兴致去探究本人的兴致。哈佛前重生院长Dingman就说,当初的先生“在课程选择上更为激进”,簇拥挤入待业前景好的经济学、计算机迷信等畛域。哈佛大学最受欢送的选修课,也始终都是经济学原理和计算机迷信概论替换坐头把交椅。
    在耶鲁大学,经济专业也始终都是人数至多的,每一年都有差未几250名大四先生会选修经济学或相干专业。耶鲁的经济专业每学期也都能给本科生开40多门课。

    fptl4bpem2y.jpg

    fptl4bpem2y.jpg


    15gd2m3bay4.jpg

    15gd2m3bay4.jpg

    本来让先生减缓学业压力的社团,好比征询和金融剖析相干的俱乐部,也都再也不举行兴致使然的流动,转而变为了职前培训。
    再回头看看他们的大学请求文书,得多先生都在谈兴致、谈现实。但他们真的置信本人所写的内容吗?
    最少在经济学专业的Aden Barton看来,对一部份先生来讲,这也是为将来职场布局的方案的一部份。
    即便得多先生的家庭前提非常优渥,没有须要如斯功利地求学,但财产、资格和声望组成的三驾马车曾经让他们停不上去了。

    oh0drwkzvjl.jpg

    oh0drwkzvjl.jpg

    华尔街就是胜利?
    有数精英先生为本人拷上“金手铐”
    假如说进入金融、征询行业真的能让先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那状况也许还不算糟。但问题就在于,比及先生进入行业两三年,他们才开始面对真实的问题。
    别看藤校每一年进入金融、征询行业的先生有30%,乃至40%那末多,两年后,真正想留上去的有多少呢?
    6%摆布。并且按照相干报导,每一个届终究能在这些行业里扎根的人,简直差未几。这就象征着,其实有大把的先生选择了一个不合适本人的任务。
    但这还远远不是最蹩脚的状况。更糟的,是他们摘不上去的“金手铐”。


    q3ga4i5xlbk.jpg

    q3ga4i5xlbk.jpg


    六位数的高薪让年老人们能够穿戴做工精良的衣服,住在装备齐全的公寓,坐在时兴的办公室,无机会带薪游览,想买甚么就买甚么。可比及这些物资带来的兴奋感隐没,年老人们翻然觉悟本人志不在此。
    这时候候,早已习气了“精英糊口”的他们,想要换一份本人更喜爱但薪水不高的任务,谈何容易。
    这就是戴在精英先生手上的金手铐。
    他们是怎么带上这副金手铐的?华尔街拙劣的抢人套路可能占了很大一部份缘故。
    《纽约时报》撰稿人Kevin Roose发现,华尔街创造了蠢才的招聘形式:
    一方面是设置“two-and-out”轨制,为新人提供两年的暂时职位,到时他们能够再抉择是留上去拿一个正式职位,仍是跳槽。而不是像之前同样,要末录用,要末回绝。
    另外一方面,他们还早早就向先生递出橄榄枝,把“胜利人生”的社会时钟拨快了好几年。大一就做宣讲会,大二招募先生加入实习、加入比赛,大三面试暑期实习,为大四入职铺路。乃至有的先生大二就可以签下不乱的实习合约。
    并行不悖,成果惊人。藤校1/3的高材生都被吸引着来投简历了,他们深信,在这里历练两年,能带来得多播种,即便任务内容是Excel上的少量繁琐运算,一版又一版地改PPT,还无为客户修正各种巨大过错……
    各种隐患却被无视,直到两年后集中“暴雷”。

    f14svhli3il.jpg

    f14svhli3il.jpg


    有的先生发现本人其实也没那末理解金融、征询行业,而在求职路上飞奔的他们,也错过了为转行积攒教训的贵重时机。
    来看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社会学传授Amy Binder 的考察。她曾采访了来自哈佛和斯坦福不同配景、专业的60名先生,他们都在结业后一头扎进了华尔街。可是只要2人说本人在大学时就理解这些行业,其中一名先生的父亲仍是华尔街退职银行初级职员。
    半懂不懂才是大部份先生的实在形态,有哈佛的大三先生说,华尔街的金融岗位应该和银行出纳、会计差未几。
    但就是为了这些他们还不理解的岗位,他们违心顶着传授绝望的眼光,不吝翘课也要去加入一面二面三面。
    顶级经济学期刊《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有份论文发现,从1961年到2003年,美国全日制大先生每周花在课堂和学习上的时间从40小时降到了27小时。
    当初呢?
    达特茅斯学院先生给出了一个均匀程度的回答:每门课每周会有大约3~4小时的课堂时间,加之每门课4~5小时的课后功课。至于详细要花多少时间,彻底取决于集体的选课。

    srqmzl2b5cn.jpg

    srqmzl2b5cn.jpg

    这还算当真体验了大先生活的,也有对比急于把时间献给将来任务的先生。哈佛英语和对比文学传授Engell说,“觉得有至关一部份先生在哈佛的中心阅历,就只剩下每学期的四门选修课了。”
    那在华尔街的两年琐碎任务,真的让先生积攒了足够的跨行业技巧吗?谜底恐怕其实不乐观。

    3mw3zypkp22.jpg

    3mw3zypkp22.jpg

    图注:大学重生以为“首要”或“十分首要”的指标
    对一些尚抱有现实主义的先生来讲,苦楚在于他们终究会发现,金融、征询行业的价值和本人梦想中的任务彻底不同道。
    英国金融办事办理局主席就曾说过,金融、征询、法律办事等行业的任务是帮忙大公司实现它们的工作,不掌握“中心科技”,也不发明新的商品和办事。
    东南大学办理与组织学传授Lauren Rivera发现,金融公司提供的高薪岗位对先生的吸引力真实太大了,就连生物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都更违心选择投身其中。可是,真要论任务的成绩感,可能还得是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

    gylso323rux.jpg

    gylso323rux.jpg


    《纽约时报》撰稿人Kevin Roose在考察中还发现,在金融、征询这种行业的任务会重大影响一集体对“价值”的定义。
    “‘甚么事是能够发明价值的?’面对这个问题,阅历了华尔街任务浸礼的年老人们,很难再用创始性的视角去思考谜底了。”
    对想要跳槽的年老人来讲,转变本人的价值观,可比经济上由奢入俭难多了。

    不要让他人来定义本人,
    用行为赋与任务更大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负面影响,那孩子们还无机会防止重蹈复辙吗?
    在撰稿人Kevin Roose看来,终究能不克不及在金融、征询行业留上去,和先生的专业配景瓜葛不大,而是和他们的初始念头瓜葛亲密。在他跟踪采访的8位初入华尔街的年老人中,最初最可能分开的,是一开始就没有明白理由入行的人。
    有的人说投简历是由于本人真的对金融、征询行业感兴致,“从 十二 岁起就开始浏览《巴伦周刊》,我十分想成为一位投资银里手”;
    有的人是由于要偿还昂扬的先生存款,
    还有的人多是想要任务签证或者绿卡……
    不论这个理由是甚么,有明白指标的人,能力坚持或是忍耐每周在桌子前任务100个小时。
    “但若有年老人仅仅是为了规避危险,寻求一份有体面的任务,”Kevin Roose说,“我会告知他们,这会让他们感触到真实的苦楚,不只需求数年能力恢复,并且先前在金融、征询行业的任务阅历也不会带来甚么帮忙。不如趁早分开。”
    Kevin Roose接触过的金融圈HR都说,绝大少数先生都只会在这圈子里呆一两年,由于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心至多就只能维持这么久。

    k2se5kepnyj.jpg

    k2se5kepnyj.jpg

    其实,孩子们对本人的指标感到迷茫其实很正常,由于得多父母都从小就对孩子念道,要上好学校,能力找到好任务。可甚么是好任务,却历来没给出谜底。
    得多顶尖大学的先生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扰,只好从学校的求职指点核心,或者是事业胜利的校友身上找谜底。
    但硅谷守业之父Paul Graham其实不赞同这样的做法,由于父母、校友,乃至待业指点教师给出的胜利模板,未必契合每一个集体。就像只管绝大少数人都感觉金融界的精英们是胜利的模范,是实际真心对这个行业感兴致的先生,也就占了总数的3%。
    Paul Graham的倡议很间接:喜爱成为某种职业的人是不敷的,你需求真正喜爱它波及的实际任务。


    pau3wifcxq3.jpg

    pau3wifcxq3.jpg


    就拿写小说来讲,有的人是由于喜爱读小说,所以想动笔,有的人是看到小说家获奖了很荣耀,所以想创作。但终究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上去的人,必定需求喜爱创作的这个进程,享用为读者编织故事这件事。
    检修你是不是酷爱本人所做事件的规范很简略——假如没有人为,或者你必需从事另外一份可能不喜爱的任务来维持支出,你还违心做这件事吗?
    Paul Graham还反诘道:“假如必需在业余时间收费任务,并靠做办事员来养活本人,有多少公司的律师还会坚持手上这份任务?”
    他激励年老人尝试去做一些本人不只喜爱并且观赏的事件,去做一些会让敌人称誉的事。
    的确,金融、征询类的任务颇有体面,但一集体的成绩感不是由任务给予的,而是人赋与任务的。“当你在本人喜爱的事件上干出成就来的时分,他人天然就会感觉你的任务很棒,也颇有意义。”
    这也解释了为何藤校每一年都仍然会有10%的先生选择参加“为美国而教”这样的非盈利组织。假如他们只是为了钱,是绝对不会保持高盛的offer,选择去密西西比河畔收费教书的。

    lofangock0g.jpg

    lofangock0g.jpg

    有时分,找不到喜爱的任务,徘徊在路上,也是正常的。Paul Graham说,这是糊口中的不肯定要素之一,想要彻底防止是不成能的,咱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向现实形态凑近。
    来自新加坡的Faith就花了6年时间才找到本人的标的目的。她在19岁时就励志要做临床医生。这个看似坚决的现实其实不可靠,刚进大学她就感觉不太对劲——学习对她来讲,虽然不干燥,但也没有甚么兴奋感。她模糊感觉本人可能选错了专业,但仍是咬着牙读完了课程,乃至进入病院实习。
    但渐渐地,她对临床任务愈来愈抵牾。她开始发现,真正吸引她的并非那些医学实践钻研,而是医学中和人打交道的方面。纠结了很久,在25岁那年,她仍是在家人的反对下选择了到职。
    如今,她参加了一家医疗科技初创公司,经过线上线下的社区网络,让人们使用各种装备、APP来关注本人的日常安康。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更合适本人的任务。

    4t0fbkkut3w.jpg

    4t0fbkkut3w.jpg

    名校生涌入金融、征询界的潮流,曾经盛行了得多得多年。每一个位留意到这个问题的学者,都不以为这些行业的任务自身不行、欠好,他们强调的老是“合适”“念头”“自我评估”。
    Paul Graham的一段金句十分值得孩子们在困惑和迷茫时,拿出来重复品读——

    4423s0ajtvi.jpg

    4423s0ajtvi.jpg

    找到本人喜爱的任务十分难题,大少数人都失败了。即便你能胜利,也很难在三四十岁以前就可以自在地做本人想做的事。
    然而,假如你知道要朝哪一个标的目的后退,就更有可能抵达目的地;
    假如你能从任务中找到本人酷爱的部份,那你就只差一步了;
    假如你分明地知道本人喜爱甚么样的任务,祝贺!你曾经到达了起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

    帖子20

    积分65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