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策解碼:內地由壓樓市變托樓市
最新政治局會議對樓市再也不提及調控,改提「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安康發展」,象征放棄加大以行政伎俩干預市場。此外,更初次將城鎮化和房地產掛鈎,顯示地方可能在為漸轉疲弱的樓市托市鋪路,做定防風措施。
與部署2013年經濟任务的去年十二月政治局會議比拟,地方對樓市政策思绪已起严重轉變,本来提及的「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是歸類於「保障民生」,而現時發展房地產市場的出發點,卻是进步內需,顯示隨着下半年經濟放緩,地方開始重視房地產業所起作用。不過,樓價飆升影響民生,即便地方再也不以更多行政伎俩刻意打壓樓市,並不料味會放鬆原有調控。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昨日提出的「房地產市場安康發展長效機制」,據內地早前報道,包罗開徵房產稅及建设城市間資訊聯網等措施,置信將成為日後市場化的調控伎俩。
地方的另外一個严重政策轉變,是初次將城鎮化和房地產發展這兩個以前刻意分開的範疇,歸類於「積極釋放需要」措施之下。儘管兩者息息相關,但過往為防止城鎮化會加劇樓市泡沫的批評,歷來地方高層經濟會議均將兩個議題分開表述,總理李克強更屡次表现「城鎮化不是造城」。
內地樓價目前仍回升,但升幅次要由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帶動,三四線城市升幅遠遠落後。比来鄂爾多斯、神木、溫州等城市預先爆煲,「鬼城」處處,顯示隨經濟疲弱,中小城市樓市隨時逆轉。大城市人口負荷无限,地方推广的城鎮化只會針對三四線城市,現時與房地產掛鈎,等於為日後需求為中小城樓市托市時,埋下伏筆。
記者:黃尹華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