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郑培民:为民书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

    [复制链接]

    2021-5-30 09:22:14 38 0

    如果有幸去湘西游玩,感叹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的同时,你还会领略到少数民族里苗族人的热情好客。在欢迎的一首接一首的山歌之中,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歌词“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
    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一代代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但山歌却是可以永远流传,让这份记忆无限铭记。

    hm0sxkqy0ga.jpg

    hm0sxkqy0ga.jpg

    郑培民
    写进歌里的人在这首湘西地区广为传唱的山歌里,你是否也会好奇这位被记录在歌曲里,广为流传的“书记”,他到底是谁?他便是2002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的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
    他的一生可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袖清风为民生,光明磊落孺子牛。郑培民祖籍是河北武安人,可他一生奔波于神州大地。他生于1943年,此时中国还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沌之中。

    ncirdksauhe.jpg

    ncirdksauhe.jpg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于2002年3月11日逝世,此时的中国就是刚刚睡醒的“雄狮”,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未来发展。 郑培民的一生真正的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祖国一路同行。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的一生,不断追求卓越、人民生活富裕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体现。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我们伟大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回报于社会和人民,最终累倒在为人民奔波的工作岗位上。下面,让我们通过短暂的篇幅,了解一下这位被苗族人民永远记录在山歌里永远铭记的书记的一生。

    mkt3vasfd1w.jpg

    mkt3vasfd1w.jpg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强,则国强1943年的夏天,和以往相似的酷暑难耐,却又有着些许不同。在吉林省海龙镇的一个十分平平无奇的工人家庭里,诞生了一名新的家庭成员。伴着父母、家人对他的爱与期许,这个小生命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自此,郑培民的一生从这里开始。
    老话里有这么一句,至今还时常能够听到人们讲起。“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意思上就是出身贫寒的小孩子,会更加能够体谅生活的艰辛,会更早地知道父母的不易,从而发愤图强,为幸福的未来而努力。这句话,其实很适合描述青年时期的郑培民。
    还是少年时期的他,因为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弟弟、妹妹也需要家里的资金供应,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让他的父母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plisnow2fwt.jpg

    plisnow2fwt.jpg

    郑培民
    自小就懂事的郑培民在就读高中时,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高中的三年,他一直坚持从梅河口到海龙镇沿着20多公里的铁路线步行回家,漫漫长路的坚持,只为了省下回家坐火车买车票的三毛钱。
    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他为了减少父母的担心,反而安慰他们说这样走路回家,只是为了可以强身健体。就在懵懂少年悸动时期,他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立下了“少年强,则国强”的鸿鹄之志。
    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学习。20世纪60年代时,便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的物理系。

    0ixbzrnv5ds.jpg

    0ixbzrnv5ds.jpg

    郑培民
    在那个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十几块钱就是巨款的时代,他从不为难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切生活用品都能省则省的原则,绝不会浪费每一分钱,更不会铺张浪费。
    并且,他的一切大学生活开支,都是半工半读的自我奋斗结果,当属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赚了钱,当知赚钱的不易,这是多少现代社会青年的感悟。大学期间,半工半读的他,依旧凭借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卓越的能力,担任了学生会主席这一职位。
    在此期间,他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深入了解党的目的和一系列成就后,他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党同心同德、忠贞不渝。

    apqcs32bri5.jpg

    apqcs32bri5.jpg

    郑培民
    终于在大学毕业的三年后,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年初,郑培民同志听从分配,到辽宁省3275部队进行深入锻炼。1970年3月工作调动,来到了伟人的故乡——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
    从大东北来到南方,还没来得及适应,他便不忘记继续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1981年1月至1982年8月期间,通过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高度自律,他得到了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研究班学习的名额。
    他以党的事业为重,心系所在的企业,为企业中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都做出了显著卓越的贡献,深深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尊敬和爱戴。

    k3aj3w5luox.jpg

    k3aj3w5luox.jpg

    郑培民
    在这早期的经历里,让他形成了十分优异,导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总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态度,正如中国宋朝诗人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他都从不搞特殊化,无时不刻表现出共产党员的甘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品德。

    qyzkmj1wmaa.jpg

    qyzkmj1wmaa.jpg

    郑培民
    党的栽培,当回报于民“情系三湘培民俯首正气达瀚宇,德润梅城万众仰止廉洁铸丰碑。”这幅饱含深情的挽联,是郑培民小时候的邻居和一生挚友,即他的家乡里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教师吴世儒所写。
    短短的一行文字里,融入了中年时期郑培民奉献于国家事业的半生。

    nsseucmoykj.jpg

    nsseucmoykj.jpg

    郑培民
    情系三湘培民俯首正气达瀚宇我们先从上联出发,看一看“情系三湘”的郑书记。1990年5月,本是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从湘潭到湘西,就一个是“西瓜”,一个是“苹果”。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差距都是巨大的。
    面对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困难的群众,他没有退却,而是越挫越勇,勇往直前。曾经的湘西,并不是如今旅游市场的壮美盛世。那时的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粮食的产量,全凭借大自然的回馈。
    每逢有自然恶劣环境时,全州的近乎一半的百姓粮食供应不足,呈现出轻微的“饥荒断粮”场景。为了深入基层,考察当地真实的情况,郑书记曾经亲自去了米粮之乡——叭仁村考察。短短的几公里路,因为山路的崎岖不平,足足走了几个小时。

    4sx3qb5rwtx.jpg

    4sx3qb5rwtx.jpg

    郑培民
    也就是郑书记上任的这一年,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终于实现了全州粮食的自给自足,再也没有吃不上饭的情况。
    人民永远会记得让自己填饱肚子的人,为了让记忆永存,憨厚的村民将这位“可爱”的书记记录在山歌中传唱,这也算是湘西少数民族最盛大的感恩方式。这首山歌所讲的故事,就是大山深处的湘西人民在郑书记的带领之下,修路致富、走出大山的故事。
    就如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是活着。”就如同培民书记,将永远活在歌声之中。

    be1tzildoil.jpg

    be1tzildoil.jpg

    郑培民
    在任期的短短两年里,培民书记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如果除去省里、州里开会、办公、汇报工作的时间,也就是除去他工作的时间。在山路崎岖坎坷的湘西,这组数字也意味着,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湘西村民,都难有时间放松喘息。
    这段时间里培民书记爬过了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了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了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了湘西最穷的人家。只要是他来到了农村考察,总会到农民的家里看看,亲切地加入做饭的行列,瞧一瞧饭菜是否丰盛,营养是否到位了。
    再去瞧一瞧猪圈牛栏里的家畜肥不肥,到了屋子里摸摸户里的炕上的被褥是否拥有温度。吃过村里的百家饭的培民书记,即使再简陋的粗茶淡饭,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仿佛是在吃人间美味一般。

    djoxoaoozzo.jpg

    djoxoaoozzo.jpg

    郑培民
    为了解决湘西人民不饿肚子的温饱问题,培民书记更是身体力行地亲自下田,去示范推广粮食的新产品、新技术。因为每天连续在田里劳作,他还曾因为体力不支而摔下了三米高的田埂。 这一年湘西的粮食产量实现了翻一番,而培民书记却添加了新的疾病缠身——脑震荡。
    就这样,在20世纪90年代,短短的几年间,他率领全州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紧紧围绕扶贫问题、攻坚克难的先进思路进行探索——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实现了粮食自由;引进大电网,破解制约全州发展的电力因素,为十分偏远的山区也实现了通水通电……
    1992年7月,他用自己在湘西的成果,被提名为湖南副省长候选人,其实是实至名归。但随着级别的上升,他戒骄戒躁,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对当官一事,我比较淡薄。但党和人民的信任,乃是激发我永远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动力。

    c2cp1mi3mt5.jpg

    c2cp1mi3mt5.jpg

    郑培民
    所以,我决心进一步增强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好工作,一切交给党安排,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上一辈子的人永远都会记得1998年的夏天,这是中国最为艰难的一个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让无数人丧失生命和家园。
    当时,就任中共湖南省副书记的郑培民,在抗洪一线一站就是数十天的坚守。他坚持前线指挥,紧急情况是,甚至自己也参与前线沙袋搬运抢险。好几百公里的长堤,他踏过一遍又一遍,鞋底都被磨得很薄。

    mhmgz5pas52.jpg

    mhmgz5pas52.jpg

    郑培民
    就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之下,在洪水奔涌而来之前,通过培民书记的高效指挥,争分夺秒地抢修除了一条11公里的堤坝。
    伴着堤外汹涌的滚滚洪水,培民书记松了一口气,坐在堤上,吃着盒饭,安安静静地度过了自己55岁的生日。一个个平凡的数字,在郑书记的世界里,都赋予了不一样的故事,讲述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jwcmwf4y504.jpg

    jwcmwf4y504.jpg

    郑培民和她女儿
    德润梅城万众仰止廉洁铸丰碑郑书记曾经这么跟人承诺过“我一定当好这个‘父母官’! 世界上有无数个平凡人,在这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中,都会渐渐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我们仅仅面对的是自己的子女,而培民书记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他是一个身居高位的官,但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他是一个深爱自己妻子和儿女的平凡百姓,也是孝敬父母的儿子,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在他所担任的每一个角色之中,他都拼尽全力,做到了最好。
    不论是官场的大是大非,还是家庭的小节。培民书记的一生,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培民书记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子女而辛苦操劳,就像很多平凡的父母一样,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孩子。

    4255by2tzfq.jpg

    4255by2tzfq.jpg

    孩子们祭拜郑培民
    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离世,当时的郑培民在湖南省湘潭市就任市委书记,已经是身居高位,但他没有选择惊动一次地方政府官员,也没有动用一次公家车辆。只是自己偷偷孤身一人与自己的秘书回家前去悼念。
    经过十几个小时周转到达故乡海龙,脱掉官员的身份,如同普普通通的小百姓一般,由亲属、同学、邻居一起安葬了父母。事后郑家兄弟花钱在海龙的一家十分优惠的小饭店答谢了乡亲、邻里的帮助。郑书记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从不搞特殊待遇,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培民书记的一生信奉八个字:“情浓钱淡,永葆清白。”他的家里摆设简陋,木质的旧沙发、旧家具,还有关不严的木头窗户。别人问他学校宿舍都早已更换成铝合金窗户,为什么不重新装修一下家里?他只说:“这样挺好的嘛!”

    x5hr0wm1yz2.jpg

    x5hr0wm1yz2.jpg

    郑培民
    不知为何,书记的家里会给人一种“斯是陋室,唯吾独尊”的别样境界。与他拥有三十载的夫妻情节,郑培民的结发妻子——杨力求,也是非常敬重丈夫的为人处世,非常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多年在书店上班的她,依旧坚持步行去工作单位。
    几十年中,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一直都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即使是岗位面临裁员的风险,也从没有拜托丈夫走后门调整自己的工作。
    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三不”原则: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可以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夫妻二人在小节上固守节操,工作调动而搬家、儿子升学、女儿出嫁等等,他们都从不张扬。

    fqmocpdaami.jpg

    fqmocpdaami.jpg

    郑培民电影镜头
    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自始至终都做到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他们的儿子——郑海龙这样说过:“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这样的夫妻培养出的子女,也同样非常优秀,都秉承了郑书记的品格:在商务部工作的儿子郑海龙,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而在省教育厅工作的女儿郑海蓉同样表现非常出色,也是多年接受表彰。

    yo42gt1xdhu.jpg

    yo42gt1xdhu.jpg

    郑培民儿子
    请不要闯红灯!2002年3月,59岁的郑培民接受党中央的工作抽调,有一次行驶在工作变迁的道路上,来到北京工作,在一次前往工作单位的途中,突然旧病复发,心肌梗塞严重发作。其乘坐的车辆紧急调转方向,全力行驶前往医院。
    焦急的司机在路上遇到了红灯,准备闯过去,来节约时间,在突发的严重心脏疾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但,在这种严重不舒适的情况下,培民书记还不忘告诫自己的司机:“不要闯红灯!”。只是说完这句话不久,他的头便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一句普普通通的告诫,却成了郑书记对人世间的永别的最后一句话。培民书记这一生中有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泪流满面,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记录和几十本日记,以及一句普普通通的告诫“不要闯红灯!”。

    3iwrgxfx5g3.jpg

    3iwrgxfx5g3.jpg

    闯红灯
    许多人说,这平平无奇的五个字,正是培民书记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为官数十载,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仁”。
    在培民书记辞世的多年里,他的妻子杨力求从2002年至今,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去墓地祭扫。在培民书记的墓碑前,她经常能够看到许多陌生人的身影,前来给丈夫扫墓。其中一位叫做李德胜——桃源县漳江镇“川香饭庄”的老板。
    说是饭庄,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路边小店;身为小店的“老板”,李德胜其实身有残疾,日子过得很清苦、艰难。自从培民书记偶然得知他的情况之后,来自治州工作的时候,每次来往自治州和长沙两地,只要是坐的汽车,都会在他家小店吃饭。

    吃饭
    在他家小店里既可以了解民情,又不给当地政府因为“吃饭”而添麻烦,也照顾了李德胜一家的生计。李德胜一直感恩在心,故得知郑书记去世后的每一年清明,都会不顾小店的营业钱财损失,“老板”主动关掉自己的小店赶到长沙,来去匆匆,只为“再来看一眼郑书记”。
    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每逢清明都会前来悼念。杨力求问他们为什么来,他们说,不图什么,只是想培民书记了。其实,所有的这些怀念,都是因为郑书记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是一个不需要雕塑的高尚的人,是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郑培民 刘谦绘图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样的培民书记,在为后人撑起一片绿荫之后,转身默默地离开了。他的离去,还没来得及听一听乡亲们为他准备的上千首苗歌,还没亲自踩一踩叭仁村盘山公路,还没体会到湘西如今的衣食无忧盛况…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是这样描写郑培民书记的:
    “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是活着。”
    郑培民书记虽然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流传。不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能从他的一生中受益匪浅,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内容转载自趣历史研究所,看鉴地理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新手上路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

    帖子9

    积分25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