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11月3日在央广总台上海总站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嘉年华”上表示,目前针对新冠仍然缺乏特效药,对抗病毒关键还是靠人体的免疫力。
不过新冠药物研发的进程始终未停止。在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场大流行与公共卫生讨论会上,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透露了关于新冠中和抗体的好消息。
谢晓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DXP-604正在中国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并且已经被批准在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同情用药紧急治疗使用,主要适用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截至11月2日,已有14名患者接受治疗,目前正在等待临床试验的结果。
“DXP-604对所有RBD单点突变都有效,没有观测到病毒变异导致的免疫逃逸,而且也能防止未来变异的逃逸,成为一种’全谱’的新冠中和抗体。”谢晓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并且由于它的剂量更低,因此制造成本也会降低,我们认为至少会比目前的中和抗体价格降一半左右。”
此前谢晓亮团队筛选出的新冠中和抗体DXP-593曾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中和抗体之一,给了病毒很大的进化压力。“但DXP-593被新冠Beta和Delta变异株逃逸了。”谢晓亮表示。
中和抗体疗法的成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今年年初,美国政府宣布将以约26.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25万剂再生元的新冠抗体混合物,平均每剂的价格超过2000美元。
目前在中国已经进入后期临床试验的还包括腾盛博药和君实生物的新冠中和抗体。近日腾盛博药称已经向美国FDA提交其在研中和抗体BRII-196/BRII-198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目前该药物已经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临床救治。
上个月,制药巨头默沙东宣布研制出有效的新冠抗病毒口服药,有效性达50%,这一消息令新冠中和抗体生产商承压。在国内,开拓药业的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普克鲁胺等小分子新冠药物的研发也在快速推进中。
对此,谢晓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小分子药物,也在临床测试,也是非常有希望的,但由于小分子药物的耐药性,一般需要联用才能保持疗效。但这些也都需要探索,现在我们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谢晓亮还强调,尽管新冠药物研发正在不断取得突破,但是目前对于防控疫情而言,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接种疫苗。他强调:“为了降低突破性感染,降低重症率,疫苗第三针接种尤为重要。”
谢晓亮团队研究发现,在接种两剂新冠疫苗后,间隔6个月接种第三剂加强疫苗效果最好,可在7天内唤起人体的免疫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