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官网发布了《创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对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出了具体阐述,该文件会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指导原则》中提到,创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临床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研究,会结合创新药的剂量、暴露量、生物标志物、临床终点(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进行量化分析。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都推出了大型医疗设备,能够清晰地看见药物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一定程度拓宽了临床药理学的研究视野。
1tt4w2enktv.jpg
实际上,在药物摄入体内前,就可以使用更为前沿的模型来引导药物研发(Model-informed Drug Development, MIDD)。
“在创新药上市前的整个临床研究过程中,可采用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模式,不断积累研究数据,并及时分析剂量-暴露-效应关系( Dose-exposure-responserelationship, D-E-R relationship)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研发和注册提供依据,包括选择优化的目标适应症人群/亚人群、用法用量等。”《指导原则》提到。
不断细化药物安全有效性的影响指标是新药研发领域走向规范化发展的主要表现。《指导原则》建议,除了儿科人群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研究之外,创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还需考虑开展老年人、妊娠、哺乳期、其他器官功能不全等人群研究,有时需考虑开展遗传药理学研究。
在参考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时,应该综合分析影响药物PK特征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体重、种族、药物相互作用等。
由此,建模与模拟技术应用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将展现出极大优势,能够模拟出多个内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创新药企药物工艺研发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通过建模和模拟系统能够设置不同的参数,多维度模拟出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例如通过药物用量的模拟测算,在其中找到平衡点或可接受区间,模拟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验证。这样操作,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临床药理学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环节贯穿于创新药研发、注册、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有助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和机制,为后续临床研究的设计提供指导以及为最终的药品说明书推荐用法用量,从而最终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