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真正别人家的孩子

    [复制链接]

    2021-12-26 06:02:11 43 0

    fw5is0d0dx4.jpg

    fw5is0d0dx4.jpg

    对孩子来说,有一种生物非常具备震慑力和杀伤力。那就是经常出现在自家爸妈的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你有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到吗?你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吗?你有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吗?
    其实,家长明明是想用“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来激励自家娃儿,奈何总是适得其反。
    孩子会觉得爸妈在比较,总是夸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而自己没被关注到,反而感觉有被“内涵”到,所以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基本等同于优秀的代名词。
    在诸多的“别人家的孩子”中,我觉得王梦迪是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
    14岁上清华、18岁到麻省理工学院读博,24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担任博士生导师,29岁成为运筹与金融工程系及计算机系终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是那种传说中的“天才少女”。

    hpqjmbchhxt.jpg

    hpqjmbchhxt.jpg

    图源 网络
    上清华之前,王梦迪就读于有名的北京八中少年班。能就读于少年班的,都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一整个班都是“别人家的孩子”。4年学完小学五年级到高三这8年的课程,这加速的学习进程,又与一般的孩子拉开了更大的距离。
    14岁的王梦迪考上清华自动化系,大学生活是王梦迪最快乐的时光,自动化系课程丰富多彩,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正源于此。
    读完本科以后,王梦迪就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因为她对算法、人工智能、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期间选择了偏数学、偏理论的系统和信息论方向,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Dimitri P Bertsekas,用数学理论来设计大规模算法。
    这位导师非常之厉害,是自动控制领域的宗师,他鼓励王梦迪的发散性思考,从不否定她的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这让王梦迪进一步释放了在清华时就开始积淀的对开创性的新问题、新领域的追求。等到王梦迪自己带博士生的时候,她也和导师带自己一样,理解学生的想法,更愿意支持学生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2018年,王梦迪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35人(MIT TR35)”的中国区榜单。她成为了人工智能、强化学习领域独当一面的学者,继续做研究,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挥所长。
    了解了王梦迪的这些经历,哪怕是我也忍不住感慨,特别优秀的王梦迪,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她是怎么做到的?天赋便如此么?
    王梦迪本人并不将一切归因于聪明才智。她觉得兴趣是更为重要的,正如小时候对数学就很感兴趣,爱玩数学里的“解谜游戏”。这一点,我很赞同,人在感兴趣的事物上会更专注,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享受。快乐学习,事半功倍。
    而且,王梦迪能从身边优秀的同学身上得到激励,觉得自己也应该多学点东西。这就跟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家孩子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了。
    别人(哪怕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都是被动的,是外部驱动;自己想明白的才是主动,是内在驱动力。
    享受学习,主动学习,王梦迪这不一般的学习力,着实令人艳羡。
    另外,王梦迪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也很好,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同学很优秀,导师也很优秀。
    “清华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平台,大家不管是感兴趣科研,还是感兴趣工程,亦或者是感兴趣创业,在清华都是有很多的机会。”
    近朱者赤,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周遭的影响,见贤思齐,让自己也成为优秀的人,那么你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不管从事什么领域,都应该脚踏实地,努力与坚持呀。天才也要付出无数汗水与精力,常人更当加倍努力啊!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做出的成绩,不如也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努力的过程和方法。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努力做出的成绩,我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其中的方法。
    这样的激励,是不是更好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7

    帖子70

    积分241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