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汗能够帮助人体散热,本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动不动就出汗,很不正常:
仅从一楼爬到二楼,便大汗淋漓。
冬天走路5分钟,前胸后背都是汗。
晚上睡觉就出汗,白天醒来就停止。
……
出汗异常的人,总是处于汗涔涔,黏糊糊的状态,就像头顶只见阴雨不见阳光,影响心情很是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深挖背后的原因,「气阴两虚」或许就是症结所在,却常常被忽视。
3x1fdkjzbce.jpg
气阴两虚很普遍,却极易被忽视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排除疾病原因后,易把出汗、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心慌气短、心悸等症状归结于过度疲劳,以为多睡觉多休息就能恢复状态,却意识不到这其实是「气阴两虚」导致的,没有系统的调理,仅靠多休息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何为「气阴两虚」呢?
气阴两虚属中医概念,最早记载于《内经》,该书指出气能生津血精液,津血精液能转化成气,论述了该症发生的生理基础。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视其为人体健康状态。《岳景全书》指出:“人以气血为主,阴阳之升降,血脉之流行,营卫之运转,皆由气也。”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是气升降出入的动力。
hjymktgy4ay.jpg
可以说,气阴两虚是阳化不及与阴化不及复合交杂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中气虚便是阳化不及,阴虚则指阴化不及和阳化太过。
而从临床表现来看,气阴两虚是元气不足,津液耗损所致。
常见于热性病过程中,热在气分,汗出不彻,久而伤及气阴;或热盛耗伤津液,气随液脱;或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也可见于某些慢性代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
具体的表现症状有怠倦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自汗、心悸气短、小便淡黄、大便干燥、目涩无泪、舌红、苔少,边有齿印,脉细数等。
在治疗上,则需对症下药,坚持调理,才能有所恢复。
rmo5clchdwn.jpg
要想好得快,遵循一个原则……前文提到,气阴两虚的本质是气不足致阴液亏耗,那么在治疗上就得遵循益气养阴生津的原则,通过调理气机,扶正培本,可助养阴,使津液得生。
在中药领域,不少中药都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如红参、麦冬、五味子等。
红参味甘性平,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对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脉微欲脱、血虚萎黄等症皆有功效。
麦冬味甘性微寒,能养肺阴、心阴、胃阴、生津解渴、清虚热等。适用于肺燥干咳、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五味子性温,味甘、酸,敛肺止汗而生津,能对心肝脾肺肾起到平衡作用。可改善和缓解气虚津伤、体倦多汗、气短心悸等症。
rnesbnonvbg.jpg
不过,单纯使用这些中药进行治疗,可能较为繁琐,配伍、用量不准确也达不到效果,那么还可以选择具有同样功效的中成药,如在古方基础上,经剂型改良而成的北京同仁堂生脉饮,融合红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君臣相宜,效果 1+1+1大于3,发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有效改善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状。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以增强体魄,一日三餐保证营养摄入充足均衡,同时还要学会释放精神压力,驱赶忧郁焦虑等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最后,再总结一下,亚健康在现代人身上很常见,所表现出来的酸痛乏力、精神衰弱、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状可能由气阴两虚引起,应该及早防治,针对性治疗,坚持益气养阴的原则,选择适合的中成药加上生活、饮食习惯等的调节,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1.张美玉,侯双双,靳冬慧,庄园,鞠静,阚振棣,张瑜,杜武勋.基于气化论探讨气阴两虚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00-102.
2.刘继林.气阴两虚,拟用生脉散[J].《老年人》,2015:55-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