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为什么中年男士喜欢把物件挂在腰带上?

    [复制链接]

    2022-1-19 15:04:35 29 0

    原标题:为什么中年男士喜欢把物件挂在腰带上?  
    作者:杜绍斐 DUSHAOFEI  
    近日,一则‘当中年人买了AirPods’的话题冲上热搜。  
    AirPods是苹果无线蓝牙耳机,但在被挂到腰间皮带那一瞬间,画面开始变得熟悉(这个熟悉有些暴露年龄),这不就是当年的BP机吗?  
    其实,单就腰带上挂东西这事来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古人腰带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以丝帛制成,叫‘大带’或‘丝绦’‘绅带’;一类用皮革制作,称作‘鞶革’或‘鞶带’,后人统一称为‘革带’。  
    大带出现在商周时期,其系束方式是由后绕前,在腰前打结,多余部分下垂。  
    革带出现的时期稍晚于大带,其系法是在顶端交接处,一般有一个固定的装置,使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用像大带那样互相系结那么麻烦。  
    所以,革带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腰带无论材质还是形式上都要更为相似。按在革带头上的固定装置,一种呈钩状,叫‘带钩’;另一种呈环状,为‘带鐍’。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与小白二人争夺王位,公子纠的手下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公子纠方面因此放慢了行军速度,结果被小白抢在前头,夺了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这个故事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带钩。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腰带款式不断发展,除了用来束衣外,又被开发出收纳、储物等诸多功能,同时还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简单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丝帛制成的大带通常只有贵族、官僚才使用。大带束在腰间,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故而,‘绅’在古代常被用来代指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士。‘乡绅’‘绅士’即由此而来。  
    当然,这种革带也并非平民百姓独有。很多贵族、官僚喜欢在大带上挂些玉佩、玉环之类的饰物,大带容易不堪重负,所以他们也喜欢用革带,只不过多选用生皮,在实际使用时,也往往在皮革腰带外面再系上华丽的丝质大带。  
    魏晋以后,越来越多的士绅不再这么麻烦,改用金、银、铜和玉来等配饰放在革带上,借以显示身份。历朝历代,官品佩带的革带有明确的限制。《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了唐代官员的腰带差异:一至二品用金饰,三至六品用犀角饰,七至九品用银饰。宋代的材质有金、玉、银、犀角、铜、铁等,式样也非常丰富,有仙花、荔枝、师蛮、戏童等20余种,使用时各按等级。清代则只有特赐或一品官员才用玉带。  
    现代人几乎不在腰带上镶金戴玉,毕竟,相对于身份标识,腰带的实用价值才是最主要的。  
    束衣是腰带的第一实用价值,但在很多人眼里,收纳和储物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古代衣服缺少口袋,古人会把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放在腰带上。《礼记?内则》所说的‘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就是放在腰里的东西。其中,纷指抹布,帨指巾绢,砺指磨刀石,觿指解结的工具,燧指打火石。还有像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笏’,也是插在腰里的。  
    南北朝前后,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一种叫‘蹀躞带’的腰带。与金带、玉带不同的是,蹀躞带纯粹是游牧民族为了挂物件而准备的。蹀躞带的装饰牌上,连着一个铰链,铰链上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门用于系刀、剑、磨刀石等。  
    这种革带传入中原,很快受到喜爱。唐朝规定,不论文武官员,都要系这种腰带。《旧唐书?舆服志》称:‘武官五品以上配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用于雕琢的楔子”、哕厥“古代用骨头制成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直到辽宋时,仍有不少武官的腰里系束这种腰带。  
    明清以后,腰带的装饰功能被过多强化,其原有的一些实用功能反而渐渐丧失。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腰带的收纳功能再次被激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兴起BP机热。BP机是一种无线通讯设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是在当时堪称高端。当时一部摩托罗拉数字型BP机售价在两千元上下,早期汉显BP机甚至能卖到八千元九千元。这在当时人均工资几百块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天文数字。  
    拥有了时髦先进、价格不菲的BP机,谁都忍不住想把它挂在裤腰带最显眼的位置。一个人如果腰间挂着BP机出现在公共场合,腰里突然响起‘Bi Bi Bi’的呼叫声,必将会吸引众多羡慕的目光。如果这个人同时手里再拿个当时价格超过2万元的第一代移动电话‘大哥大’,那无疑意味着此人已经走上‘人生巅峰’。此处的腰带,既体现其载物的实用价值,也充当了炫富的帮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靡一时的BP机和大哥大很快走进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不过,很多人出于习惯,还是把它们别在腰间,一来算得上装饰,二来的确取用方便。毕竟,手机有重量,放在衣服兜里,既容易滑出跌落,又显得累赘,放在腰带的手机皮套里,安全又清爽。  

    同样,像MP3、钥匙串挂腰里也是这个道理。对男士来说,相比于翻包找东西,把手往腰间一摸,‘咔哒’一声、装备到手的过程,干净利落、还能耍酷,一举两得。可以说,腰间挂东西,反映的是一种富足、放松的状态,和对人对己的宽容。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腰带还具有社交功能。首先,腰带的饰品具有人格化意义。  
    古代君子或自认品德高尚的人,大多喜欢在腰带上系有玉佩、香袋。他们行走时,腰间的玉石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古人看来是一种肃穆庄严的标识。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讲的就是腰带上配白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边挂着香袋。这种佩玉,在当时不仅是身份等级的标识,更代表人的品德,所以有‘君子温润如玉’的说法。  

    其次,腰带含有君臣之礼。《新唐书?车服志》载:至唐高祖时,用赭黄袍、巾带作常服,腰带别好后头垂于下,名叫?尾,取顺从之意。也就是说,按规矩,腰带系束后,带尾必须朝下,以表自己对朝廷的顺服。这个规矩一直为后面的王朝所沿袭。  
    最后,在日常社交中,见面前一般要注意把腰带系好,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南齐书?刘琎传》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刘琎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一堵墙壁。一次,刘琎先睡下,刘瓛在隔壁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声音,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刘琎答应。哥哥感到诧异,问他为什么,刘琎说,听到哥哥呼唤,便马上起来穿衣束冠,只因带子没系好,人没站正,所以不敢回答。亲兄弟尚且如此,一般朋友相见显然要更加重视了。  
    一直到今天,腰带依然是传达文化和审美的重要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服饰,特别注意了腰带的设计。其中第二个‘宝蓝’系列中的中国刺绣腰带在当时颇为吸睛。  

    无论腰带本身的式样,还是挂在它上面的物件,都映射着某一时代的文化,也浓缩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7

    帖子33

    积分157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