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育儿】北京硕士母亲:鸡娃12年,结果成了学渣他妈(组图)

    [复制链接]

    2022-2-2 19:12:53 59 0

    前几天,有个视频获得了20万的点赞,引发了近万条讨论,甚至一度登上热搜第一。
    视频中,北京一位妈妈吐槽了自己失败的「鸡娃之路」:
    我和我老公都是985硕士,毕业之后通过人才引进落户到北京。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由硕士爸爸陪着写功课,结果现在到了高三,我一不小心成了学渣他妈。
    视频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信息量很大。
    这位妈妈是985硕士毕业,她的丈夫同样如此,可以说是「学霸基因」的强强联手;
    夫妻二人都很重视孩子教育,从小学开始,爸爸就每天陪着写作业;
    孩子就读的学校位于北京东城区,一本率达到了70%,教育资源也可以说是很优越了。
    表面上看,这个孩子集齐了我们一般认为的成功要素:优秀的遗传基因、注重教育的家庭氛围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
    然而这么多有利因素,仍然没能召唤出「神龙」:儿子高三了,不仅学习成绩差,还是个「杠精」,总爱和父母争辩。
    也难怪硕士妈郁闷到要在网上吐槽。她说为了儿子的问题,他爸爸已经气得心梗过两次,连速效救心丸都成了家中常备药。
    「父母双学霸,养儿是学渣」,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犹记一个小学同学,爸妈都是复旦毕业,妥妥的高知家庭;还从小就培养他学钢琴,在教育上也算很花心思了。
    然而,他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全班倒数,直到毕业也没什么起色;性格也顽劣,被老师请家长的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人。
    连老师也感叹想不通:家长如此知书达理,怎么就养出个皮猴儿?
    这可能也是无数学霸父母们都曾扪心自问过的一句话:我到底做错了哪里?
    困惑背后,实则隐藏着家长们对于教育的误区。

    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以致在婚恋市场上,寻求智力及财力上的「门当户对」成为一种主流思想。背后的逻辑,则是让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这句话真那么对吗?
    现实中,反例可能比想象中更多。
    某网友本科清华,硕博哈佛,老婆本硕博都是清华,可以算是世界顶尖人才了,孩子照样考倒数第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丁教授,太太同样是北大高材生,辅导女儿写作业时依然气到要吐血:

    很多学霸父母都想不通,我们这么好的基因底子,为什么孩子就是教也教不会?
    因为,遗传真的要「缴税」。且税率还不低,大约在1/3左右。
    事实上,父母越学霸,孩子成不了学霸的概率反而更高。在遗传学中,这叫做「均值回归」。
    举个简单的例子:
    排除后天运动、营养摄取等因素,单从遗传学角度看,孩子的身高不会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如果父母双方都很高,远超平均值,那么孩子的身高大概率不如他们,而是会向平均值靠拢。(这一理论于1886年由遗传学家高尔顿提出)也就是说,如果父亲身高190,母亲180,孩子的身高极有可能达不到185(父母平均数),而更可能靠近170(平均值)。
    在智商遗传领域,这个理论同样成立。

    所以,你是一个学霸,你的伴侣也是学霸,并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同样有天赋。他大概率只会是一个普通人。
    接受孩子的普通,实则是一种科学精神。

    另一种普遍存在的迷思是:我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也花时间花心力去培养了,为什么孩子达不到预期?
    视频中的硕士妈最想不通的可能也是这一点: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985硕士毕业的爸爸陪着写作业,还供孩子进了全国教育资源高地的东城区。为什么辛辛苦苦十几年,却养出一个上不了大学的学渣?
    就算是盐碱地,施了这么多肥,也该开花结果了吧。
    关于这个问题,想先说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博主格十三写「中产跨省补习」,讲了这么一件事:
    她朋友女儿参加的长笛课上,有个来自山东青岛的孩子。为了上课,每周都要往返于上海和青岛。长笛课的课时费是2000元,如果再算上机票钱,一周的花费差不多在3900元,每年仅在长笛这一项上就要用掉19万,更别提来回奔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孩子以后能不能在长笛演奏领域有所成就?我觉得有可能。
    但是不是所有花费大力气学乐器的孩子都能成为佼佼者?
    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成功者万中无一。

    像郎国任那样严格的琴童父亲不少,但郎朗只有一个
    教育并不是一个推导方程式的过程,没有满足一定条件后,结果就必定等于多少的道理。
    付出相同的金钱与精力,孩子的天赋、性格不同,或是成长中遇到的事情不同,结果都会千差万别。
    最简单的例子:一样是烧菜,一样放盐放糖放酱油,甚至用了一样的厨具,为什么自己在家做的就是没有饭店里好吃?
    烹饪是门艺术,艺术无法被简单量化,教育更是如此。

    60、70、80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快速列车。如视频中的母亲,凭借985硕士的身份,能够相对轻松地在北京落户,也能让下一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以说,他们是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完成了阶层跃升。
    因为尝到过甜头,不少父母就会寄希望于孩子也能复制自己的成功模式,走一条被印证过的康庄大道。
    这种想法,不止普通家长会有,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怪才」王德峰也逃不过。
    王德峰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被录取的大学生。之后他一路从复旦本科读到了博士,最后留校成了哲学学院的教授及博导。
    与视频里的硕士妈一样,他也期待着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至少考进复旦」。

    儿子刚出生,他就小心翼翼地安排好了成长的计划,从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再到市重点高中……老父亲把每一步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恰逢当时,复旦对教职工子女的录取设置了优惠政策:只要超过一本线多少,就可以直接被录取。
    从小的精心培养,加上降分录取的有利条件,王德峰教授觉得儿子进复旦已经十拿九稳。
    高考一放榜,他立刻给复旦招生办打电话,兴冲冲地问:
    「你看我儿子的成绩,能不能进?」

    结果荫」了。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后,都会有一种责任感,想要帮助孩子尽可能避开生活中的风浪,走得更平顺一些。
    因此,很多人会倾向于让孩子复刻自己成功的经验——这种想法,连读过万卷书的「哲学怪才」也无法避免。
    然而,时代早已不同,人的天赋更是多种多样。孩子虽是你生命的延续,却并非一个简单的复制品。刻舟求剑,求来的只会是失败。
    很多时候,或许应该先问问孩子,他真的想要重复你的人生吗?

    在硕士妈吐槽视频下的近万条评论中,很多网友都说,没有必要去批评家长教育的失败:

    也有家长说,何必纠结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找到一条适合他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确实如此。
    学霸父母养出学渣娃,并不奇怪。大自然就是有无数的可能性,而我们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无穷的可能性变得动人。
    比起死磕孩子的成绩,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向,成为一个更好版本的自己,才是父母们更应该做的功课。
    毕竟成功,从来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对家庭教育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更是如此。
    考上985并不意味着能高枕无忧,年薪百万也不意味着生活真的充实快乐。
    我们的孩子注定要面对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未来,而为人父母能做的,或许是帮他们找到一个方向:
    不一定通往成功,但能够通往幸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6

    帖子29

    积分120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