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嵩口坪老街、围埔古村、林磜畲村……

    [复制链接]

    2022-4-17 15:11:52 38 0





    不论时光如何更迭,每座老村落里都有让人思念的旧时光。在被吞没的古村遗址中,在高下不屈的鹅卵石路面上,在早已倾塌的老墙垛旁,在坊间白叟布满褶皱的边远回想中。嵩口坪老街、围埔古村、林磜畲村……一座座古坊从故纸堆中渐渐显现,从陈旧的传说中慢慢走来,愈发明晰而生动,陈旧而绵长。
    嵩口坪老街印象
    嵩口坪老街是一笔记忆的街,它在老照片的光影中渐渐古老,在嵩口村民的寻思中渐渐隐约。可当关上记忆的阀门,那些老街下风雨相随的日子,那些街市街头的繁荣拥堵又都一一再现。
    嵩口坪分为上坪、下坪,嵩口老街也分为上坪街和下坪街。上坪村,地形为犁嘴形,自高坑一路山脉而来,在两溪交汇之口造成了一块三角形的坪地。步入上坪老街,巷弄在一幢幢旧宅新舍间穿行,失了昔日的冷冷清清,时光似乎在此停滞。巷旁,紧邻九龙溪老码头,是一排老粮站仓库,过来各地粮米曾航运至此处直达,又运往遍地,舟船来往,运渡忙碌。在深巷中穿行,偶见一两座被遗落的老屋旧影,铁锁闭户,危墙欲塌,乱草在墙头滋生,墙下杂木中堆放着几截旗杆石,石杆上“贡元”(贡生的简称)二字虽因年代长远而略显隐约,却透着深挚沧桑的笔力,彰显着这里已经的文明古风。老街正中是陈旧的真武庙,真武大神、九龙尊王端坐正中,护佑着上坪一地黎民的行水平安。深巷止境,是重建的闽王庙,面朝九龙溪水,告示王氏先人不忘开闽王王审知后嗣繁殖生息于此的宗族血脉。


    上坪老街
    旧时,上坪曾有驻军,故又称为上营。在解放前太平盛世的年代,上坪常常遭到土匪骚扰。上坪村民为抵制土匪侵袭,在沿嵩溪河的岸上,用大石块垒起了几个一米多厚,一人多高的土炮台,炮台两头留有四十厘米见方的炮眼,炮眼中搁置用铸铁铸成,长约两米的土炮,每当据说土匪来了,村民们就当即将炮筒装满乌硝、铁钉、碎碗片,装上引线。待土匪欲涉水进逼上坪村时,村民便扑灭土炮引线,打退土匪。当初,那由石块垒成、绝不起眼的古炮台仍旧静静地立在上坪岸边。


    下坪主街
    下坪村,地形为荷叶形,沿九龙溪东岸一片狭长地带延长,一条笔挺的街道自北向南贯通而行,历史上它已经历过四次变迁,折射着嵩口坪古村的历史。
    下坪村第一条老街并非当初贯通镇区地方的街道,而是位于当初九龙溪的河道地方。据老辈人引见,过来九龙溪河面没有当初宽,但在千百年水流的冲洗下,河岸一次又一次崩塌,河道随之愈来愈宽,明天河面已宽约 100 多米,村民自愿往高处搬家,原来的老街渐渐漂浮在了河道傍边,难寻踪影了。
    下坪村的第二条街道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客家格调老街,仅二三百米长,二三米宽,沿街两边是一色低矮的木构造平房,偶有几间狭小的店面,卖些糕点和本地货杂货。20 世纪 50 年代,它曾是嵩口最繁荣的地段。过后街边有一座古戏台,每逢农闲时节,外埠的潮班、湖南班等戏团都来此上演。过后尚无电灯,每当两盏雪亮的汽灯挂到戏台上方,锣鼓一响,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就簇拥所致,花样台前几百米的大坪挤得风雨不透。小商小贩在四周摆上摊点,兜汤、油饼、香糕、瓜子、花生、甘蔗等各种美食包罗万象。到了 60 年代,一场有情的洪水肆虐而来,下坪村民自愿再次含泪迁徙,下坪的第二条街道就这样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隐没了。
    当初的下坪老街,已经是已经第三条街道了。说它是老街,有两层含意:一是和当初镇政府门前的主街道解放街比拟,时间更早,于是算是老街;第二层含意是这条街道历经了半个多世纪水与火的浸礼,欢笑与泪水的交错,繁荣和冷静的更替,如同一名鹤发苍苍的白叟,脸上刻满了时期的沧桑。
    新中国成立早期,嵩口尚无农贸市场,每逢圩日,村民们便占街为市。三四米宽的石板街两边摆满各种摊位,各种农特产品满目琳琅,四面八方前来赶圩的村民摩肩相继,挤满了整条老街。这条老街不只是嵩口商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镇政府的机关单位也集中于此,老街成为了嵩口独一的商贸核心和经济、政治核心。但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上坪延续遭受两场火灾和两场旱灾,将老街已经陈旧的记忆毁于尘烟。
    1961 年,老街北端一座茅草房失火,殃及相邻的民房。过后的民房绝大少数都是木构造平房,且严密相连,没有消防队,更没有消防车,火源一同,风助火势,人力无奈近前。村民们眼巴巴看着大火炬一幢幢屋宇淹没在火海之中,“呼呼”的火声,夹杂着木板、屋宇烧焦垮塌的哗叭声,救火人员到处奔喊,哀鸿们惨重地哭喊,使人撕心裂肺。这场大火销毁了半条老街,废墟一片,瓦砾各处,杂物狼籍,惨不忍睹。1974年,老街再次遭受火灾。老街南端一名村妇煮猪食时烧烟花,人不在灶前,又一次诱发火灾,销毁了南面另半条街。十几年时间,大火将整条老街烧得面目全非。灾后,人们汲取了木构造屋宇易发火灾的经验,重建家园时纷纭建起了土墙住房。
    变革凋谢后,下坪老街又因遭受 1984 和 1994 年的两场特大洪灾而遭到覆灭性的破坏。因为过后老街屋宇少数是土墙房,在洪水的冲击和浸泡下,一座连着一座土墙房轰然倒塌,下坪村民在火灾后重建的家园、积攒的财产,都在这两场洪水中被席卷一空。一座繁华的小镇、一条繁华的老街在一次次灾害中垮下,又在一次次灾害中从新站起。九四洪灾后,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高度注重,省领导亲身到嵩口老街观察灾情,慰劳哀鸿,并拨出专款接济老街村民。灾后,各级政府也纷纭伸出援手,多难多灾的老街,得以第四次重建家园。
    今日走进下坪老街,客家街巷之韵已难寻,长长的解放街贯通镇区,街道两旁林立着钢筋混凝土的古代楼房修建,食杂、餐馆、百货等各式店铺满目琳琅。2020 年镇政府发展街区环境整治,以客家格调为主调,建立马头墙,一致店招设计,在这一点一滴中,从新找回这条老街的客家古韵。(罗有清)
    围埔故村老街新闻
    顺龙津河而下,距县城四十华里,有一“南山寨”,在“南山寨”与县城之间,锣盘山横于此间。其山脉向南延长至“南山寨”山脚,九龙溪在此间曲绕而过,在此造成“U”型盆地,方圆数里。魏征先人在此繁殖生息,这即是围埔村(历史上又称玮埔村,旧志上也写作玮埠村)。
    围埔村现有 300 余户人家,全村 80% 人姓魏。历经数百年开展,造成了颇具闽东风貌的客家村落。
    20 世纪 70 年代初,安砂电站建水库,因为古村地势低,故总体搬家至现址,古村变新村。如今交通方便,嵩邓公路穿街而过,经济活泼,黎民安身立命。
    从嵩口出,沿九龙溪而下七华里,便见供行人歇脚的“四脚亭”,再行八华里便到了玮埔村渡口。九龙溪行至此,河面极其宽阔,河中有一沙洲,沙洲上布满了黄竹丛及野柳等灌木,常有水鸟栖身。沙洲两旁的沙滩衔接着河岸,阳光照射下,沙粒闪耀着清白的光芒。酷热之夏,沙子被日光洒得滚烫,赤脚行走于此,如行于炭火,其姿如同舞蹈。


    沙洲将河分为一主一次两河道,次河道谓之“灌”,秋冬无水,春夏水复。每一年春夏之交,村民则在“灌”的下游,用沙石将河水渚上,水中鱼群见下游断水,只顾向上游逃命,不想人们早已在“灌”的出口摆上各种捕具,只等鱼儿往里钻,谓之杀“灌”。从渡口乘船过九龙溪,经沙滩沿台阶拾级上岸。河岸台阶右边是油坊,寒冬尾月,便能听到黄牛拉磨碾压茶籽的吱吱声、小孩赶牛的呼喊声,还有榨油徒弟的号子声……空气中洋溢的茶子油幽香缕缕飘来,沁人心脾。每到这时候,人们也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台阶左边是一观景亭,每一年端五佳节村民会萃于此欣赏龙舟赛事。
    村里一主街贯穿南北,商铺、药铺散布此间。街面不宽,一到夏天,人们会在街面上搭上架子,铺上各种树叶,供人们乘凉。村中老者也相聚于此,谈古论今。街核心有一“十字街口”,每一年正月闹元宵抬菩萨,这里即是“上角”“下角”抢菩萨的分界点(以“十字街口”为界,靠村口的为下角,靠村尾的为上角),以此点定胜负,颇为热烈。村中屋宇多为一到二层,少有三层,个别设有灶房、厢房、卧房、上厅、下厅、天井,多为砖瓦和木质构造,少有土坯房,为典型的客家修建。
    老村中建有多座祠堂、大屋,多为砖木构造,修建精美。门楣、门窗刻有粗劣木雕纹饰,或浮雕、或镂空,其内容以传统宗教神话、孝道故事为主。其中玮家大屋位于村口不远处,是一座全木制的院落。有上下厅、中天井,上厅、下厅、天井摆布各有一间厢房,村里最先的小学便设于此。村里有三座庙,村口的观音堂是个尼姑庵,村尾的三官堂供奉三官大帝,信徒泛滥,终年香火不停。距村尾约两华里即是“大庵下”,是村里范围最大的寺庙,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十八罗汉等。这里古树参天,林深荫蔽,北上村道穿林而过。由此向北步行 500 米摆布有一廊桥,村民称之为“暗桥”,桥中侍奉有菩萨数尊。廊桥保留至今,但遗憾的是年久未修,已恰当年风貌。
    村中有两口古井,一口位于村中部,一口位于村尾,而村口离河较近,所以“下角”村民日常糊口用水皆汲九龙溪水。过来,溪水明澈见底,水中游鱼明晰可见,溪水可间接饮用。水中鱼儿也多,每逢年节,村民到河里杀鸡宰鸭,家里小孩便会用蚊帐布罩于脸盆口,并开一小口,鸡鸭内脏置于其中,将盆没入水中,鱼儿见食入内而不得出,以此捕些小鱼为乐。井水清凉如冰,夏日用井水泡仙草冻,再加以少许蜂蜜,是为绝配。


    引绳汲水是村姑们的日常,天刚见亮,便能听到从井边传来主妇们豪放的欢笑声,有时也会传来撕心裂肺的悲号声,人人间的悲喜会萃于此,纷呈演出。村里散布着大大小小许多池塘,有“莲蓬塘”“门前塘”……村里的排水沟把它们串连起来。春夏旱季降临时,池塘里的鱼儿会游入排水沟,村里小孩便会拿上土箕、舀等鱼具抓捕,时常能抓到火烧鱼、鲫鱼,幸远的话还能抓到塘虱。到了冬季小孩儿们会“勺塘”,就是在木桶或箩筐双侧系上长绳,摆布各一人拉着长绳一紧一松,颇有节拍地将池塘水掏干。然后带上“笼占圈”下塘摸鱼,鱼多时,人们就把鱼间接咬在嘴里,腾出手来再持续摸鱼。
    在村尾不远处有一长方形古城台遗址,长五六百米,宽两三百米。20 世纪 50 代初,这里被改建为劳改农场。70 年代农场迁至林畲监狱后,县里在此成立了知青点。知青回城后,因为终年无人办理,现已荒凉。(魏建昆)
    古韵悠悠 林磜畲村
    早闻,嵩口有一个建于明朝的多数民族村落,它就是林磜村。从嵩口镇区登程,过围埔,进大元,沿弯蜿蜒曲繁难公路顺山溪溯源而上,车窗外两山夹峙,梯田堆叠,驱车通过一段沙土路后,来到古树掩盖下的小溪源头,这即是林磜村了。
    林磜村周围是绵延的原始丛林平地,还无为数未几的楠木林。两头是 200 余亩动物繁茂的田畴,林茂粮丰,积厚流光,培养了丰硕的“负离子”和其余对人体无益的气态物资。两抹溪流从白云回绕的后龙山颠奔流跌宕而下,汇聚村中。村民沿溪两岸建房寓居,溪水浅吟低唱,奔向水口。一条小路从水口溪坑开凿而出,是古村衔接外界的独一通道。林磜村地形偏远灵通,因建在林木参天高岩石磜间而得名。距大元主村 6 千米,有农户 30 余户,人口 160 余人。属大元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是以蓝姓报酬主寓居的畲族村。据《林磜蓝氏族谱》记录:蓝奎为蓝姓入闽鼻祖。林磜蓝姓是蓝奎第六代孙蓝伯六的后嗣,从宁化迁余朋芹口,明代蓝吾寿再迁居嵩口大元林磜。吾寿公为林磜蓝姓开基鼻祖,至今已有 500 余年历史。


    民国早期,此地土匪猖狂,经常进村抢劫,纵火烧房,致使全村逃离林磜,散居深山老林。村民接受不了土匪残害,只能瞒哄畲族混为汉族以图餬口。变革凋谢后,多数民族政策日臻完美,全体蓝姓村民请求要求恢复畲族。1984 年 十二月 10 日清流县人民政府行文《对于恢复嵩口镇大元村林磜村民小组蓝姓畲族问题的批复》(清政 1984综 209 号)文抉择恢复林磜村的蓝姓为畲族民族成份。
    几百年来,林磜蓝姓人逐步融入本地汉族文明,在屋宇建造、农耕技艺、衣着穿着、言语乡音、习俗人情等出产糊口形式都和本地客家人无异,但依然保存着一些畲族元素。畲族人蓝德财说,林磜畲民,民风憨厚,在融入汉民的出产糊口中,一些多数民族传统的糊口风俗还保存至今。
    林磜村头村尾的两座古祠堂,即是林磜村畲族文明之“脉”的见证。建于村口的是蓝氏宗祠,宗祠内奉供着林磜蓝姓开基鼻祖吾寿公牌位。祠堂吊挂有牌匾:《古处衣冠》《纯良雅望》。碑文具体记录:《盘瓠传说》《林寨蓝氏族规》以及蓝氏先祖艰辛守业、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孝敬父母、恭顺兄弟的业绩,文明底蕴深挚。林磜蓝姓宗族外部因循族长轨制办理,小如家庭纠纷、婚丧喜庆,大如祭祖、祠庙办理等事务都要掌管。各项事务的掌管个别都由族长担纲。村民都推举族内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为族长。林磜蓝氏族长制积厚流光,在蓝氏家族中被广泛承传上去。这也是林磜传统的畲族文明。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垦荒的人。他们傍山结茅,依山而筑,沿坡而居,开拓出旱地和梯田。至今林磜族长家还保存一支陈旧的海螺,历史上林磜常常遭遇土匪抢劫,为抵制土匪残害,族长在山顶设有岗哨,如遇外来侵犯,族长用吹响海螺的形式预警招集族人,浑朴的螺号声将脱险的信号传递到在漫山遍野劳作的村民,全村族人听到预警螺号会当即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四面八方会萃在祠堂独特抵挡外来侵犯维护家园,多少年来族长用这类形式使村民躲过了一次次天下大乱。如今虽然通讯装备先进通讯工具遍及,但林磜畲族人还有保存吹螺号的风俗,其作用再也不是抵挡外来侵犯,而是用来招集族人祭祖、议事、请酒催客、进攻驱赶野猪糟蹋农作物的功用信号了。


    林磜畲村
    每一年清明,林磜都举办隆重的祭祖扫墓流动,这是畲村一年中最热烈、最盛大的日子,在外开展的村民都会举家回村准备祭祖节。届时,蓝氏祠堂里鞭炮喧天,泛滥裔孙们齐集家乡,祭拜先祖,感触桑梓的舒适。香火洋溢的祠堂,裔孙们带着有限的敬重和感恩,虔诚上香跪拜,祈愿健康幸福、财丁两旺。
    接着则是祭扫祖宗墓流动,宗墓扩散在茫茫大山的风水宝地,村民筹备香烛祭品分组进行祭扫。关于林磜畲村民来讲,祭祖大典既能表白对祖先的敬意,也表白后裔不忘鼻祖恩情,又能推进畲族宗亲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情感,无利于凝集族人气力。家中妇女则忙于做粿煮肉筹备全村集会的清明酒席,还按几百年前的老规矩给前来加入祭祖的村民、散发祭祖米粿,猪肉等。整座畲村热烈光辉。
    跟着时期的开展,大多村人已走出大山,在城市经商办厂购房置业。如今的林磜畲村,平静得像一幅水墨画。参天的古楠枝繁叶茂,古朴的木板土墙房旧貌仍然,老旧敞开的门厅仍旧挂着蓑衣笠麻,结实的禾仓角落静卧着闲置犁耙农具,路边的小狗静静地趴在门前。畲村的每一个块砖、每一个片瓦、每一个道缝隙、每一个个角落,乃至每一个缕时日里,都珍藏着一个个尘封长远故事,记载了畲村夫的甜酸苦辣。虽然年青一代大多已走出大山。但他们不管走的多远,每一年都会相邀回到林磜,组织发展清算河道、修渠建坝、补葺主屋、整顿环境等公益事业,总会常常走进林磜阿谁远古家园。(邓煌生)
    来源:清流县政协
    编纂:邱东莲
    审核:马起根
    复审:伍平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0

    帖子36

    积分16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