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张小泉的总经理:“少年教父”,要做中国默多克

    [复制链接]

    2022-7-20 15:47:49 34 0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比来,老字号张小泉刷屏了。
    广东一名女士用张小泉的菜刀拍蒜,居然把菜刀拍断了,客服还回应说,不倡议拍蒜。


    她这一爆料,泛博网友晒出了若干断刀照,有拍黄瓜断的,有剁玉米断的,有剁鸡腿被弹飞的,无一例外,他们的刀都是张小泉,拍是西餐最多见的操作之一,菜刀啥也不克不及拍,大家都不太了解。
    正当大家都还在纳闷的时分,张小泉总经理的一个视频再度盛行,视频中他说,中国人的切菜是错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


    毫无疑难的,这立刻招来了第二轮吐槽。
    泛博网友说,西餐不如米其林?中式菜刀切得厚?
    随即,全网掀起了花式秀刀法潮,有嫩豆腐切细丝的,有切拉花萝卜的,有雕龙凤果盘的,评论区都在吐槽张小泉。
    隔壁王麻子更狠,直播间从早到晚拍了一终日的蒜。


    被喷完之后,张小泉总经理总算站出来了,说是大家曲解了,看视频要结合上下文,还收回了断刀招集令,说刀买回去五年内断了均可以换货。
    这个回应,网友们其实不买账,第三轮又来了:
    “家里刀断了的话早就丢了,谁留到当初来跟你换呢?”
    “就别报歉了,你的刀卖给老外吧,他们比咱们会用。”
    “不用了,中国人不配用张小泉,咱们这些家庭妇女不配和米其林大厨等量齐观。”
    完全翻车了。
    把张小泉和米其林拉扯在一同,这就是营销的套路,对这位张小泉的总经理来讲,这都是玩了多年的新手段了。
    这位总经理名叫夏乾良,1984年生人,16年前,也就是他22岁的时分,人家就是媒体杂志的常客,标题常常是这样的:


    少年教父、对标默多克,过后的英姿飒爽可见一斑。
    2007年,他的一本自传书籍也面世了,书名叫《大先生总裁——复旦儒商夏乾良的财产传奇》,王道总裁、儒商人设、名校、财产传奇…….多少人的人生梦想,人家这么年老就完成了,这年他多大呢?23岁。
    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洋洋洒洒足足26.8万字,这个年岁得多人能不克不及把简历凑成两页都是个问题,差距太大了。


    那夏乾良到底干了甚么小事呢?
    他的守业始于刚上复旦的时分,夏乾良有个女同窗去当家教,人为200元,但100元得交中介,剩下的除了饭费、车费也不剩啥了,夏乾良心道了很不信服,中介凭啥拿大头?
    因而他打算本人组织个家教网络,先生从哪来?先把同窗的弟弟mm一扫而光——再以这群小孩为根底,不停开展“下线”。
    教师从哪来?他招集了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等多所重点中学的50多名应届结业生,推出了“名校先生家教联结”的大旗,那时分的教育尚无起初那末卷,名校大先生足够忽悠的,再加之他们印了几千张小卡片、传单,倒也很快打出一片天地。
    通过一个寒假,夏乾良旗下有200多个教师、1000多个先生和接近20万的利润,对那时分的大先生来讲已经是已经十分微小的成绩。
    接上去,他注册了公司,干嘛呢?打印,过后高校里打印一张A4免费2毛,量大更廉价,看着是零头小利,但架不住数量大,很快,他的文印业务“员工”超过了30人。
    这时候候,夏乾良被本人的师弟师妹尊称为“老板”。
    刚摸出点门道,另外一个商机又敲门了,过后有个出版社约他编一本《高考英语专项训练精练》,那几年这类模式十分盛行,图书仍是暴利生意,出版社的前提是:书定价20元,首印5000本,夏乾良抽6%版税。
    夏乾良一揣摩,每本书本钱也就4元钱摆布,他跟出版社提的计划是,他们公司担任成书,再以每本8元的价钱卖给出版社。
    出版社赞成了。
    夏乾良立刻找了高中时的一名英语特级老师,再加之本人的一众学弟学妹,没多久,20多万字的书稿就洋洋洒洒的出炉了,不外这书刚印出来就发现,有一些中央漏字了,出版社不收,没方法只好卖给废品站,再次出版时,已经是已经2004年10月份。
    关于教辅资料来讲,开学前是最佳的发售时间,10月有些为难,这时候候夏乾良的家教队伍有用了,这些大先生跟各个高中非常相熟,两头有无回扣不知道,反正没多久,这5000本书就在教师们的“指定购买”下一扫而空!因而加印5000本,告罄!再加印5000本,告罄……
    这本书荣登当年上海滞销书排行榜,夏乾良一鼓作气又出版了语文、数学两本系列教辅书,顺利切入图书策动出版行业。但他以为本人的这个销售渠道仍是太局限了,假如想有更大的销量,必需在市场上见真章,因而,他开始斟酌怎么能力买通市场的关节。
    2004年底,夏乾良子细调查了浦东的一家小书店,这个店有啥特征呢?
    只要6平方米,运营书的品种很少;凑近骨干道,门口人行道少,人流量小;实际运营者是一对70多岁、目眩耳尖的老夫妻。详细咋操作呢?
    先是夏老板的公司跟书店谈好,把语数英三科的教辅资料放在店里代销,老板立刻赞成,没本钱,卖一本挣一本,挺好。
    两个月后,夏乾良化名“吴仁”来到这家书店,他说本人是高中教师,每个种类的教辅都要500本,夏乾良留下了分割形式和300元定金,约好于几天来拿书。
    书店老板拿下这么大定单,立刻开始跟公司要书,可公司说,“这书可卖得好,咱们只能帮你从其余中央调货,但这么一来,赊账是不行的,得书款两清。”老板一想有定单在手也没问题,立刻付款。
    书到货了,老夫妻开始分割“吴仁”,可就是无人接听。
    这夏老板不知道咋想的,不提书也就算了,还想拿回定金,因而派了集体去书店要钱,老夫妻正在气头上,立刻扣人报案,夏老板只好硬着头皮赶到书店,单方争论不下,都开始拨打十一0。
    一方说有人涉嫌欺骗,一方说有人涉嫌不法拘禁。警察一查验,认定不是欺骗,单方书款互退了却。
    这事的性质究竟是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无妨碍夏老板把这个事例当成一个鼓吹点让记者写入了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少年教父夏乾良》。
    教父、默多克、米其林,不难看出,这类造势的格调是统一的,只是,有时使劲太猛了。
    本文系网易旧事·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4

    帖子40

    积分18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