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正在成为A股上市公司境外融资的新选择。
2022年7月份以来,国轩高科(002074.SZ)、科达制作(600499.SH)、杉杉股分(600884.SH)、格林美(002340.SZ)4家上市公司齐聚瑞士证券买卖所(下称“瑞交所”)发行寰球存托凭证(下称“GDR”),独特演绎了A股上市公司股市“走出去”的高光时辰。
这是往年2月证监会公布了订正后的《境表里证券买卖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则》(下称《GDR新规》)以来,A股上市公司远赴欧洲市场发行GDR数量最为密集的新阶段。
这面前的一大能源离不开政策的催动。7月2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与瑞士财政部国务秘书斯托菲尔独特宣告,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正式守旧。
“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守旧,将开启两国资本市场所作的簇新篇章,对拓宽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深入中瑞金融会作有侧重要的意义。”证监会表现。
中瑞通的启幕并非境内上市公司经过GDR“走出去”的开始,也不是境表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起点。
早在2019年上海证券买卖所(下称“上交所”)便与伦敦证券买卖所(下称“伦交所”)建设互联互通机制(下称“沪伦通”),华泰证券(601688.SH)作为彼时沪伦通机制下首单GDR于伦交所挂牌买卖。
而据《GDR新规》,德国市场也被归入A股上市公司海内发行GDR的潜伏上市所在地,不外目前还没有境内上市公司流露在德国发行GDR的志愿。
本文试图从下列三个维度诠释A股上市公司近期密集登陆以瑞交所为代表的欧洲证券市场并发行GDR的外在缘故。
1. A股的GDR政策暖风;
2. GDR下不同境外市场的差别与选择;
3. GDR无望冲破A股市场融资机制“天花板”。
政策暖风成绩GDR热潮
作为CDR模式(中国存托凭证)的反向输入版本,目前被愈来愈多上市公司所启动的GDR模式,是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互动继续深入的后果。
往年2月,证监会订正《GDR新规》,为此次更多公司远赴瑞交所发行GDR提供了轨制保障。
一方面,此前的《GDR新规》将境内上市公司的发行主体局限于上交所公司,而订正后的规则进一步将深交所公司也归入了GDR机制规模。
另外一方面,此前境内上市公司发行GDR的境外上市地仅有伦交所,然而《GDR新规》此次订正后,瑞士、德国等地的证券市场被裁减成为GDR的海内发行上市场合。
“该等企业近期宣告发行GDR并在境外证券买卖所上市,除了受企业本身拓展国内业务及融资渠道需要的驱动外,也是受害于新公布的GDR新规及近期国度政策对GDR发行并上市的进一步反对和放开。” 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晨铃律师表现。
事实上,一路顺畅的审核节拍也进一步左证了监管层对A股上市公司闯关GDR的激励。
以7月28日在瑞交所发行GDR的4家公司来看,从向证监会递交请求书获受理到挂牌上市,企业均匀用时约为63天。其中国轩高科(002074.SZ)用时最短,仅为42天,即使是审核时间最长的科达制作(600499.SH),也仅有79天。
“这体现了存托凭证互联互通机制下,GDR的审批、发行等流程较为顺畅,关于发行人而言时间办理预期较为可控。”中金公司钻研部表现。
![](https://bbs.china2au.com/bbsimg/20220806/zq4g1fxubyf.jpg)
另有业内人士以为,瑞士始终以来“相对于中立”的国内瓜葛站位,有助于A股公司防控、缓释因国内瓜葛不肯定性给境外发行上市GDR所带来的不成抗力要素,这也进步了瑞交所对A股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北京一名私募机构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现:“瑞士长时间放弃了一个中立国的形象,在国内瓜葛紧张的状况下,如斯选择避开一些不用要的费事,来自办理层的监管政策也会相对于更为公允,可以给到发行人关于轨制的更为不乱的预期,这实际上是个很首要的考量。”
正如瑞交所CEO迪塞尔霍夫此前所做出的许诺:“瑞士买卖所承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原则》。这也象征着,瑞士不太会像美国同样,以‘审计缘故’让中概股堕入摘牌危险之中。”
政策的利好无疑给起初赴瑞交所发行GDR的公司打下了“强心剂”。
据信风(ID:TradeWind01)不彻底统计,除国轩高科、科达制作、杉杉股分、格林美已胜利在瑞交所发行GDR的4家公司外,目前还有包罗安康元(600380.SH)、东鹏饮料(605499.SH)等在内共7家A股上市公司已明白将赴瑞交所发行GDR。
可想而知,后续还会有更多A股上市公司不停抛出GDR发行方案,而不少头部机构也在纷纭擦拳磨掌。中金公司的投行相干担任人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现:“中金公司GDR后续名目贮备丰硕,涵盖了新动力、医药、消费等抢手赛道企业。”
![](https://bbs.china2au.com/bbsimg/20220806/okn1rjgg0m4.jpg)
小池塘里养“大鱼”
往年2月的《GDR新规》落地后,目前A股上市公司远赴欧洲证券买卖所发行GDR的上市地包罗英国、瑞士和德国。
从详细规定来看,GDR的合用主体为A股上市公司,且市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合乎《证券法》等相干规则。
在此条件下,英国、瑞士和德国的买卖所对我国境内上市公司的市值、会计原则披露等要求的差别其实不大。
即使如斯,瑞士依然成了泛滥A股上市公司选择发行GDR的首选地。
据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截至8月5日包罗已胜利或动向名目在内,瑞交所、伦交所的GDR名目各有十一单、5单,而德国证券买卖所则斩获0单。
德国证券买卖所“颗粒无收”的状况或也与政策空白无关,目前深交所和上交所均与伦交所、瑞交所建设互联互通机制,而与德国证券买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配套措施目前尚未落地。
只管瑞交所成了更多A股上市公司的“GDR选择”,然而瑞交所与伦交所比拟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据瑞交所官网显示,截至8月4日,瑞交所一共有278家上市公司,数量仅为伦交所的一成摆布。
“毫无疑难,纽交所等买卖所体量更大。假如企业想要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而不是大池塘里的小鱼,那末瑞交所会更有吸引力。” 迪塞尔霍夫指出:“事实上,欧洲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中,有三家在瑞交所上市,分别是雀巢、罗氏和诺华。作为一个不乱性和可预见性较强的经济体,瑞士既有坚挺的货泉,也有弱小的监管,企业能够由此进入欧洲市场以及寰球市场。咱们曾经建设起一个有活气的、宽广的资本市场,并有多家大型企业在此上市。”
但是从实际状况看,市值偏高的A股上市公司的GDR发行仍是倾向于选择伦交所。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包罗曾经在伦交所发行GDR的5家A股上市公司境内市值的中位数高达1093.53亿元;而选择瑞交所发行GDR的十一家A股上市公司境内市值的中位数仅为502.35亿元。
虽然瑞交所的体量较小,然而这也象征着边疆企业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时机。正如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所说:“国轩高科GDR在瑞士的胜利上市,是公司国内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事情。中国的企业走向国内,不只要产品走向国内,还要技术走向国内,更要资本走向国内。”
也有业内人士以为,GDR最终只是“小众选择”。
“但短时间来看,发行GDR可能依然相对于小众,欧洲可能也临时不会像美国市场和中国香港同样成为境内企业首选的境外上市地。”马晨铃律师表现。
冲破再融资限度在望
衔枚疾进般扩容的GDR,正在为境内企业的再融资关上一扇新的大门,那就是经过发行GDR能够打破A股市场现有的再融资距离期的限度。
据《发行监管问答——对于疏导标准上市公司融资行动的监管要求(订正版)》要求,上市公司请求增发、配股、非地下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间隔前次召募资金到位日准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召募资金根本使用终了或召募资金投向未产生变卦且按方案投入的,可不受上述限度,但相应距离准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在监管理论中,这一监管要求次要限度的是境内市场发行证券的行动,而未对企业在境外市场的GDR发行有所限度。
这象征着,GDR能够豁免与再融资相干的“18个月-6个月”的距离期限度审查。
据信风(ID:TradeWind01)视察,已有部份发行人打破这一限度。例如,杉杉股分在2021年十二月28日收到其于A股定增发行股票的30.29亿元召募资金,这间隔其往年4月20日召开董事会经过发行GDR的相干决议,仅相距不到4个月。
此前不少业内人士关于GDR发行是不是遭到再融资时间距离限度抱有疑虑,这一案例或给GDR张望名目吃下“定心丸”。
还有部份企业选择终止定增方案,转而投向GDR“怀抱”。
科达制作(600499.SH)于往年4月公布布告称,方案终止2022年年度的非地下发行股票事项,转而请求于瑞交所发行GDR。
与此同时,监管层关于GDR的发行主体暂未做出行业限度。
据《GDR新规》第35条,不允许发行GDR的公司包罗现任董事、初级办理人员比来 36 个月内遭到过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分、立案考察等;比来一年财务报表被出具保存意见等,但并未对GDR发行人的行业做出特殊要求。
与之对应的是,瑞交所、伦交所也一样未做出相干限度,仅对一些行业表白了“欢送”。
“咱们欢送与瑞士传统的强势产业相干的企业,好比生命迷信、生物科技、金融办事以及修建资料。” 迪塞尔霍夫表现。
目前,已发行或方案发行GDR的A股上市公司行业散布规模较广,既涵盖了半导体、医疗保健、锂电等新兴行业,同时还有消费、金融等传统行业。
另外,A股上市公司借助GDR的发行,能够进一步走出“国门”。
例如,方案在瑞交所发行GDR的东鹏饮料,产品次要以国际市场为主。其曾表现:“但愿能经过此次发行,晋升品牌的国内出名度和竞争力,放慢品牌的国内化,并经过国内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东鹏’品牌。”
“虽然中国部份企业在国内的出名度还不是很高,然而经过GDR是能够被更多人知道的。投资者假如在市场中看到这个标的,也会选择在数据库搜寻这家公司。”北京一名私募机构人士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