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内中资股|港交所轨制优化为中概提供新“土壤”
近期阿里宣告将请求在港二次上市转为两重次要上市;5家国有企业宣告将美股ADR退市等事情再度诱发投资者对中概跨境审计过程的关注。以后中美正努力于就此达成协作,但仍不排除《减速本国公司担责法案》经过的危险。在此配景下,港交所优化上市轨制,为非被迫除牌的发行人升高了资质要求及提供了时间上的“豁免”,为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提供方便。买卖层面看,美股中概的逐渐回归曾经带动买卖体量逐渐转移至港交所,港股通南向投资渠道若关上亦无望对港股市场提供增量活动性撑持,以后市场对中概活动性问题或适度耽忧。综合斟酌回港时间、根本面、买卖面等要素,HFCAA法案对中概企业影响相对于无限。
▍中美努力就中概股跨境审计达成协作,但不排除减速法案经过危险。
近期阿里宣告将请求在港二次上市转为两重次要上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5家企业宣告将美股ADR退市等事情再度诱发投资者对中概跨境审计过程的关注。去年年底以来,我国证监会陆续起草及修正法案,将红筹、VIE等架构企业归入办理规模。并明白了我国监管部门与境外监管机构可协作发展跨境监管流动,为中概审计协作预留了空间。但美国方面,近期SEC相干人员频频亮相称中美跨境审计的探讨仍存在严重问题,且屡次强调《减速本国公司担责法案》可能经过,协商时间其实不富余。综合来看,以后中美单方正努力于就中概跨境监管问题达成协作,然而否可以在期限内达成共鸣尚不成知。亦不排除减速法案经过,审议时间缩短到两年(即2023年)的危险。
▍港交所优化上市轨制下,中概股回港时间料较为富余。
在中美就中概审计问题尚未达成共鸣的配景下,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或成主流趋向。去年十一月港交所优化上市轨制后,二次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仅为30亿港元。且港交所也提出了二次上市企业转为两重次要上市的规定。其中在次要上市买卖所非被迫除牌的发行人有十二个月宽限期根据规范编备财务报表;且享有3年规定豁免。港交所为非被迫除牌的美股中概股留有较多规定上的“宽限”空间,极大的为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提供了方便。
▍市场对中概“活动性问题”或适度耽忧。
一级市场角度看,咱们测算的可回港企业年均IPO总金额约800亿港元,对应过来三年港股年均IPO金额约23%。且斟酌没有新增融资需要的企业回港上市亦可选择“引见上市”模式,因此中概回归对港股一级市场的募资压力预计较小。
二级市场角度看,咱们以为依据港股的历史换手来推断将来中概回归后的二级市场活动性承载才能或有失主观。年终以来只管在香港银行间活动性继续收紧的配景下,港美两地上市的中资企业成交额仍在显著向港股市场“转移”。在19家企业中(剔除2022年后回港的企业),多达8家企业港股成交额占比相对于年终晋升超过10个百分点。因为美股ADR与港股能够自在转换,曾经或有前提回港上市的优质企业仍将长时间获取寰球投资者的青眼。此外,两重次要上市企业将有资历归入港股通,若美股中概企业非被迫摘牌,市值较大的企业亦有入通的可能,从而带来增量的南向资金流入。
▍短时间市场情绪或仍承压,中长时间海内中资股配置价值凸显。
综合斟酌回港时间、根本面、买卖面等要素,HFCAA法案对中概企业影响相对于无限。但仍需留意部份美国投资者有意愿或无奈转股(特别是散户)对中概ADR的负面影响。以后两重上市企业在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中占比达到10.3%/33.4%,短时间海内中资股市场,尤为新经济板块或亦受中概监管趋严的拖累。但中长时间角度看,结合以后海内中资股较低的估值程度及EPS预期已根本住手下修的趋向,将来咱们依旧坚决看好优质中概企业的长时间配置价值。
▍危险要素:
1)美国PCAOB和SEC加大对中概股监管力度,致使外资流出、中资企业退市;2)地缘冲突进一步降级;3)美联储超预期收紧货泉政策;4)国际产业监管或针对境外上市企业的监管措施大幅加严。
本文源自金融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