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他死在了纽约

    [复制链接]

    2022-8-29 18:09:55 27 0




    走在异乡的老嬉皮被写进歌里:“讶异你说走了半生的途程/却梦想醉卧在包厘街头/但是老练的我应该明/你只想吃口地道的炒河粉。
    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为他作诗“隐士从北海来……著述随缘却无需等身……不喝酒则自在何在/又焉有文艺之风流”,诗结备注:张北海本名文艺,是有风骨的作家与饮者。
    张北海瘦而高,爱穿帆布鞋、牛崽裤,“走进我的衣橱,你会发现我总有上百条牛崽裤”。
    年近耄耋,张北海仍旧爱喝威士忌,要加得多冰,“手指伸进杯中缓缓搅和,能够听到冰块撞击杯子以及他们互相撞击的声响”。
    侄女张艾嘉从小看他的文章,老是有一种崇拜之情,但更看重的是叔叔的糊口态度,“犹如他饮酒:专情于威士忌,缓缓品味、意识,深化理解。所以他只谈他懂的,其余的,就听听他人怎么说吧。”
    张北海相熟民国时代的北平,因而用6年时间写就一部《侠隐》,姜文揣摩了10年,拍成电影《邪不压正》。
    大半生寓居在纽约,“天天走路数小时,简直走遍纽约,整座城市都在他的头脑里”,张北海的散文集《一瓢纽约》又成为陈图画理解纽约的终点。
    往年8月17日,张北海于纽约离世,享年86岁。
    香港佳人蔡澜发微博吊唁张北海,“多年前我到纽约旅行曾住过他的家,很谈得来,从此成为宜友,他三五年必来远东一次,咱们相见,威士忌一瓶又瓶……”
    几年前,张北海曾在承受媒体采访中说道:我以往所阅历的,打零工我快乐,进联结国我也快乐,写作我也快乐,交敌人我也快乐。我这终身至关知足了。
    曲终人散,欢欢喜乐,孤燕穿云而去,学生一路走好!



    街上人不少。有的赶着办节货,有的坐着蹲着晒太阳。两旁一溜溜灰灰矮矮的瓦房,给大太阳一照,显得有点儿老旧。北平好像永久是这个样儿,永久像是个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优哉游哉地过日子。
    北京旧照

    1936年,张北海在北平出世,本名张文艺,家中三男三女,他排行老幺。
    出世那日,冯玉祥送给父亲张子奇一块银质欧米茄怀表;齐白石送了块珍贵的鸡血石,下面刻了四个字——“有福之人”。
    张北海的福气源自对糊口的钝感。中学时代,一切敌人考大学都要做医生、律师、工程师,只要他甚么也不知道,父亲断言“文艺甚么都好,就是没长进”,但很快他又补了一句“可是他是有福之人”,说完将齐白石送的那块鸡血石给了张北海。
    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早已不是首都,但在张北海的记忆中那是一段极具诗意的日子:大巷上热烈而安逸,路下去往的人有说有笑,西直门内运煤的骆驼队叮当声音。夜晚空气清新,秋意渐浓,胡同儿里偶然传来凄凄一声“羊头肉”,刺破夜的安好。
    吃是最粗浅的印象,以致于起初他写《侠隐》,文章中老是不健忘写一写记忆中北平的小吃:
    “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合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艺儿。”

    卖杂粮的小店,北平,1930年代
    集体的记忆和时期的刻度老是相差千里。
    张北海出世不满一年,抗日和平片面发作。随后,张北海一家从北平、天津租界,一路逃到大前方重庆。北平清安全乐的日子他没来得及品尝太多。
    1942年夏,张北海一家开始了南下避祸的日子。
    此前,父亲、姐姐和哥哥早已因种种缘故先去了重庆,只留下母亲杨慧卿带着两个十多岁的姐姐、敌人的小女儿和五岁半的张北海从天津逃到重庆。
    临行前,不少先去了前方的亲朋好友传话,不要带太多法币,只带够路上吃住和车费杂费的数额。带些银元,尽可能把其余的钱,包罗金条都换成美金,缝在小孩子衣服里。“我身上的衣裤就给缝了不知道多少美钞”。
    另外还要多带布料、针线、肥皂等日罕用品,由于必然会走不少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野,“幸遇农家,求助吃住,给钱没有用”。
    上路前母亲一再嘱咐,假如有日本兵问起,就说是回山西老家。
    这段避祸之旅,在张北海的记忆中是陈腐而乏味的,以致于长大后迷上武侠小说时,“每次读就任何侠客绿林,或者走镖的,住进任何一个客栈,都会让我想起小时分第一次住进的阿谁生疏旅店。”
    道路颠沛,过江又过河,终于来到了重庆,一待就是三年。

    重庆,上世纪30年代
    回想起这段去前方的往事,张北海记得最真切的仍是路上吃过的美食,西安的羊肉泡馍、煎柿子饼和让他惦记到七十多岁的德州烧鸡。
    1948年,张北海一家返回中国台湾。
    中学时代的张北海门门作业90分以上,惟独操行被打了个59分,以至起初被开革。

    中国台北的美式学校,1951年
    受美式教育的影响,张北海上课时老是喜爱发问题,偶然还和教师争执。在激进的50年代的中国台北,张北海常常找女生讲话、开玩笑,相约吃午餐或是乘火车回家。装扮上也非常美国化,尤为喜爱戴棒球帽、穿牛崽裤。
    在50年代早期的中国台北,张北海成为第一批穿牛崽裤的先生,他依旧记得本人的第一条牛崽裤是“李维斯501式”。

    张北海在中国台北,1958年
    由于始终就读美式学校,父亲感觉张北海在国学上有所欠缺,因而托敌人物色一个适合的家教。
    高三时,有一天张北海放学回家,被父亲叫过来,“这是你的叶教师,当前每个星期六下昼就跟她上课。”这位叶教师,即是往后古典诗词畛域的巨匠叶嘉莹。
    叶嘉莹授课形式老套,根据中国规矩先背,背完了有不懂之处再解释。一年多当前,不管念「四书」中的哪一句,张北海能够从那一句始终背到开头。
    反观50年代的中国台湾社会,张北海用“窒息”二字描述。“一个君臣父子式社会……一个不但不激励,反而打击集体自在开展的社会……一个我要逃离的社会”
    1962年1月,张北海终于分开了中国台湾,从松山机场腾飞之后,他没有回头再看一眼……

    在纽约住久了,我简直养成一个习气,只有途经一个街头扮演者,我总会停上去观赏半晌,而假如心灵稍被触及,也会丢进旧帽鞋盒琴箱一两块钱。这位挣扎中的街头扮演艺术家也许于是能够享受一杯热咖啡,而我,在纽约这样一个往往无情无义的大都会,居然从一名生疏人那里失掉了茶与同情以外的两三分钟高兴……你还能说甚么?

    纽约街头
    1962年,张北海返回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攻读对比文学硕士学位。
    彼时,美国的性解放、黑人民权静止、主妇解放静止达到低潮,主妇们将亵服视作束缚的意味,当街销毁。到洛杉矶的第一个寒假,社区广场上摆满了桌子,张北海问了敌人才知道,因黑人投票率低,人们招集了一批意愿者坐着巴士激励黑人投票,参预竞选。
    张北海在洛杉矶落脚处的街口有一家电影院,放一流的好片子,一美元能够看两场。张北海在外头看了英格玛·伯格曼、法国的“新浪潮”,还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的电影。“真的是大开眼界,欧洲电影曾经搞到这个境地,那好莱坞是没方法比的”。

    张北海在洛杉矶,1963年
    为了自在,张北海从南加州大学读完对比文学硕士后,打起了零工。
    电台、花店、加油站,简直都是卖劳力的任务,他乃至还做过镜框,“要通过得多工序,阿谁喷漆可费事了,你先喷个底,而后磨,再喷个底,再磨,一定要光得不克不及再光了,而后才喷真实的色彩。”
    零工一打,就是将近十年。张北海将打零工的本人比方成一艘船,“我不想像一艘抛锚的船,固定在一个中央,但我又不知道我这艘船应该开到哪里,所以我先每个港口停一停,每个中央跑一跑。”
    一次,在圣塔莫妮卡的马戏团,张北海为大象扮演放道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长长的工字钢条放到高高的木台上,“稍有忽略,大象屁股一吨半的重量砸到我头上,我就没命了”。
    即使这样,张北海依旧坚持恰好够开消的糊口。看似自在随性的美国人,也极少有张北海这么豁得出去的人,身旁的美国敌人反而比张北海挣扎、顾忌很多。
    张北海不在意他人如何看他,“甚么事儿你不在意的话,它就不存在嘛”,可以保存本人的共性,是一种侥幸。正如父亲给他下的“判辞”——有福之人。
    直到1971年,联结国语文司中文处扩张范围,开始在寰球招募翻译。彼时,张北海曾经没有了四处“飞行”的表情。
    隔年,张北海入职联结国,第一次有了份正派的任务,年近不惑,糊口终于安宁上去。而承受白领任务的缘故也很简略,不乱、下班时间弹性,并且待遇很好,终于不必再为经济忧愁。

    张北海在联结国办公室,纽约,1990年
    “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意识愈来愈深的时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得多标准。在这标准外面,你能够违心做甚么就做甚么。”
    张北海的过人的地方在于,在任何处境下他都可以自洽。
    进入联结国后,张北海明晰地知道本人会在这里做一辈子,并且会糊口在纽约。
    “我是一个都市之子,我喜爱钢筋水泥这类玩艺儿,农村对我来讲只是个乐园,偶然去一下能够,但你让我在那儿住3天我就烦了,受不了了,我不是那种很超然的人。”
    从开车的洛杉矶移居到搭地铁的纽约,张北海的糊口形式开始改动,逐日步行,几十年上去,“我一步一步成为曼哈顿天空线下的一个遨游者”。

    曼哈顿下城金融区天空线
    正因此,张北海无机会近间隔感触他酷爱的大都市。
    1974年,香港《70年代》杂抱负其约稿。中年人张北海不肯意写从前的事,由于“老想着那些就永久没法享用明天了,对不合错误?”
    因而,纽约成为他写作的主题。屋顶上的蓄水池、街头扮演,乃至是《纽约时报》的讣闻和包厘街边的蚝吧都能成为其写作对象。

    大地方蚝吧,曼哈顿
    他已经破费14个小时15分钟、喝了一打零两罐8两装的蓝带啤酒和一杯双份半的白牌加冰、吃残缺整一个直径足有18英寸的Pizza、半磅以上的炸蚕豆,上了不知多少次厕所,就为了计算重4磅的某天的《纽约时报(礼拜日版)》究竟登载了多少条动静。
    作家阿城直到1986年到美国之后,才无机会看到《70年代》杂志上登载的张北海的文章,读了一期便马上成为张迷。
    在文章《张北海的风姿》中,阿城写道“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本人思惟中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姿,我迷张北海文字的基本缘故,在于迷其风姿。”
    张北海的风姿源自他将写作看得很轻,写作对他而言只是联结国干燥任务的缓冲剂,“我对文学不是一种太当真的心态,假如太当真,那就费事了,天天就背一个大包袱。”
    “风姿不会被榨干,所以张北海能够永久写上来。”张北海不只写了一瓢纽约,多年之后,还一笔一笔描画了他心心念念的老北平。

    我1974年第一次回北京,立刻感到“家乡”人事皆非。我固然明确,天下人与事,都因岁月而物换星移。

    在动笔写《侠隐》前,张北海回过几回北京。
    1974年,张北海从北京华裔大厦回小时分的家,连地图都不必看。从东四南京大学街奔北走,由头条始终数到九条,找到了30号。
    尔后,张北海每隔几年便回一次北京。20世纪末的北京阅历了几轮新的建立,午夜时候,张北海喝完杯中酒,起身走入北京的夜。蛰居海内的作家抉择写一写这座现实之城。
    1995年,59岁的张北海生了场病,患了盲肠炎。在病院的九天里,张北海躺在床上揣摩,明年退休了要做点甚么?
    从小喜爱看《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的张北海,抉择写武侠小说。
    此前,为了理解本人的出世地和年代,张北海曾买过几百本无关老北京的书,这批书对写作《侠隐》帮忙极大。

    电影《邪不压正》片断
    他屡次提到一本《古都文物略》,是过后北京市政府编的,保留下了老北京的古居和文物。书中有十几幅北平的分区街道图,只是内城七区、外城五区的尺寸各不相反,张北海便找了个敌人,花了三地利间凑出残缺的1930年代北高山图。
    靠着材料和记忆,《侠隐》复原了过后的物价和旧事。从东城坐车到天桥3毛钱;一个老妈子月工资5块;客人公李自然在报社实习工资30块。
    天津出的《北洋画报》,记载了过后北平的各种大道动静,从时政明星到京戏文明包罗万象。
    写《侠隐》那四年,张北海经常在深夜写作,低头天已蒙蒙亮。走出楼外,看到满大巷的本国人,张北海心想,怎么这么多本国人在这里?突然想起,他在纽约,而不是1936年的北平。
    2007年,《侠隐》在大陆出版,姜文买来看了个彻夜,抉择拍成电影。准备过程当中,他先拍了《让枪弹飞》又拍了《一步之遥》,版权到期又续,准备了近10年,拉来廖凡、许晴、彭于晏,才有了电影《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剧照 彭于晏饰演李自然
    作家骆以军称誉《侠隐》:“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恋情对白,甚至大型和平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纤细末节常识掌故中,界限隐约而让人置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已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
    这类“贴骨到肉的质感”和张北海的童年糊口非亲非故。
    书中东四九条30号三进四合院“蓝公馆”恰是儿时北平的家;“蓝青峰”人物原型即是父亲,蓝田则有二哥的影子,“老班”是家中的大厨,杨妈是带他长大的奶妈,蓝兰的房间就是他的卧室,以致《邪不压正》电影中的汽车都是他童年家里曾开过的汽车。
    2000年当前,张北海的小说终于写就,他没有持续写上来,而是跑到家左近的纽约大学上起了课。选的都是钻研纽约的课,有的讲历史,有的讲文明,有的讲修建。
    每一年一门课,每个星期去两晚上,天气好的时分,张北海仍旧放弃步行的习气。

    张北海在曼哈顿,2013年
    2015年十一月初,张北海回了趟山西老家。
    侄女张艾嘉参演的影片《山河故人》回太原路演,请他去看,而他则要带她去五台山下的祖宅寻根。“我不带他们去,当前恐怕就没无机会了。”
    三十年前,张北海也回过一次山西老家。
    “想到我母亲土生土长在五台山下,总认为随时均可以进山,一拖就是好几十年,后果一辈子也没有去成。所以我这次感觉我非但有责任代她看看老家,并且代她白叟家游山。”
    到金岗库村那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一条明澈的小溪弯曲而过,岸边人山人海的姑娘在石头上洗衣服,远处是一头头牛羊抬头饮水。
    故乡和父母的形容一模一样,只是张北海一句故乡话都听不懂。

    山西五台县金岗库村前的小溪
    暮年的张北海糊口极为简略,很少参预外界的事件,逐日10点摆布起床,下昼拟个初稿,晚上再整顿一遍,看看书,写写货色。“其实过日子原本就很简略的,不需求多少钱就能过日子。”
    侄女张艾嘉承受采访时说道“北海学生从年老到今无论穿戴或习性都没有改过,他不寻求物资却观赏好货色,爱饮酒却不求低廉的酒,所有于观赏而无需具有。”
    人生行至此时,张北海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和摇滚同时渡过青春期,猫王只比他大一岁,“对我来讲,不要再卷入实际的问题了,由于我曾经能干为力了”。

    张北海
    逝世前几年,张北海仍习气手写,迟缓地学用电子装备查阅材料、回来电邮,直到2014年才开始用手机,至今都不喜爱戴手表,一块新式怀表放在牛崽裤兜里。
    游子离国多年,描画了纽约的街巷趣闻,虚拟了一场江湖侠隐。
    在小说《侠隐》中,蓝兰问李自然:“人生莫非就是这样,相聚一场,欢欢喜乐,而后曲终人散?”
    李自然回答:“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也是张北海的回答。“你问我的人生观是怎么样的,就是这句话。”如今游侠已逝,但风骨犹存。

    张北海在地方公园船坞,纽约,2006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5

    帖子37

    积分161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