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电影之神”戈达尔去世,谢谢他不安歇(组图)

    [复制链接]

    2022-9-20 17:15:44 60 0

    世界在下沉。
    电影在消逝。
    这是Sir近几年听得至多的两种“主旋律”。
    直到他再次被提起,长久打破了短暂的颓和丧。
    让-吕克-戈达尔。
    事件大家应该有据说:
    9月13日,戈达尔在家中履行“协助他杀”(安泰死的一种),享年91岁。
    至此,法国新浪潮的“五虎将”——特吕弗(1984)、麻布洛尔(2010)、侯麦(2010)、里维特(2016)、戈达尔(2022),横跨半个世纪,均已离去。
    “电影之神”的离去,也触动圈内名人,堕入思路。
    却没有太多忧伤。
    贾樟柯: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谛
    王家卫:天行而神会,游艺而道存感激高达,永久的兵士
    法国著名导演莱奥·卡拉克斯:我向你致敬,戈达尔,Merde(妈的)以及感激你没有安歇

    Sir必需抵赖,本人没有他们的高度。
    也知道,明天再去回顾那些彩色的、奥秘的、早已封神的影象,不会有多少“流量”,多少人在乎。
    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亲历过新浪潮黄金年代的影迷。
    Sir仍是忍不住会深夜重复揣摩那句台词。
    以及想出这句台词的人:
    你最大的野心是甚么?成为不朽,而后死去


    戈达尔处女作长片《精疲力竭》
    穿梭银幕,至今冒着热腾腾的火气。
    试想。
    一集体,得有多大的愤恨,多深的酷爱,一辈子都不克不及散失,一全部时期都无奈消解。
    01 电影,你懂个屁
    就像他那部电影的名字:《法外之徒》。
    戈达尔“狂”,更有“狂”的资本。
    法国电影材料馆馆长朗格洛瓦给过他一个不得人心的评估,起初被写进《世界电影史》前言:
    全部电影史能够分为戈达尔以前与戈达尔之后。
    他人听到相似评估,恐怕会惶恐。
    戈达尔却不屑。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昆汀——昆汀绝对是戈达尔最著名迷弟之一。
    但戈达尔怎么样埋汰昆汀?
    “笨手笨脚的业余喜好者。”
    有次,记者问戈达尔,昆汀电影公司名字是致敬您的《法外之徒》,怎么看?
    戈达尔说:我感觉他的电影很蹩脚,所以我一点也不料外他选了我最差的一部电影为他的公司命名。

    为何戈达尔如斯“不识抬举”?
    没有针对任何人。
    他就是一个在叛逆的路上坚持到生命最初一刻的人。
    戈达尔出世于巴黎,医生父亲、银里手昆裔的母亲、开巴黎荷兰银行的外公……妥妥高富帅人设。
    他偏不喜爱这残局大礼包,考不进大学就泡电影院,结识巴赞、特吕弗等电影“票友”。离家出奔,从舅父家偷钱,赞助同窗雅克·里维特拍短片……
    以致于有段时间敌人们不能不紧盯着戈达尔的财政情况——他历来“缺多少偷多少”(固然是为了拍电影和看电影)。
    起初,他间接“变节”本人的出身。
    遭到法国存在主义思潮、马克思社会主义静止的冲击,公子终成“无产阶层工人”。
    打工赚到“第一桶金”后整个投入到人生第一部电影《混凝土功课》,就在搬砖的工地,将挖掘机拍成一名优雅的芭蕾舞者。

    这类张狂和游移,在《精疲力尽》里集中发作。
    为了反水过后法国一票构图粗劣、布光经典、剧情完满、高度好莱坞化的“优质电影”,戈达尔几乎乱来。
    偷车,杀警察,追女孩,被举报……
    没剧本,没打光,手持摄影机……
    这tm是电影?
    简直全部法国电影圈都惊了。
    人们基本没见过这样的手法:彻底不联贯的腾跃剪辑,还有,演着演着忽然对观众聊天,打破第四面墙。





    你认为《精疲力尽》的技惊四座,靠的是关于剧情、主题、伦理、电影技法的片面推翻。
    可对戈达尔来讲,那些“翻新”不外是“估算无限,剪辑匆忙”的隶属产品。
    估算只要7万,拍电影你所需求的仅仅是女人和枪。
    (固然,你无奈得知这究竟是真正的缘故,仍是凡尔赛)
    戈达尔无疑是自豪的。
    乃至狂妄的。
    而这类狂妄却来自于发明与否认的成绩。
    速度像罗里西尼、诡密像萨卡·圭特瑞、悦耳像奥逊·威尔斯、简明如帕尼奥尔、伤痛似尼古拉斯·雷、高效恰如希区柯克、深邃犹如伯格曼,他的狂妄像他本人。——特吕弗
    否认规定,否认传统,一样,他痴迷否认本人。
    所以没有人真正恶感他的“毒舌”。
    他拍那末多电影,只是为了搞懂电影究竟是甚么。
    吐槽过好友特吕弗。
    把特吕弗摘下奥斯卡的《废寝忘食》当作对浪潮的背刺,骂他只会让步,懂个屁电影。向过后“顶流”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开炮:
    他连胆小鬼都算不上,应该说是骗子才对。
    对美国电影不留情,对法国电影更是阴阳怪气:
    我很同情法国电影由于它没资金,我也同情美国电影由于它没内容。
    波兰斯基、让·雷诺阿、弗里茨·朗、雅克·德米……这些戈达尔的好友们去好莱坞拍片时,没有一个逃过戈达尔那张嘴。
    比来一个例子。
    年近90的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在2017年的纪录片《脸庞,村子》中,遨游式找到戈达尔家门口,被拒之门外。
    瓦尔达甚么反映呢?
    她恨他,骂他。
    却也爱他,舍不得他。

    并说出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我很爱你 但你仍是个大忘八



    02 拍拍拍,拍个球啊
    为何戈达尔总给人留下“狂妄的忘八”这类印象?
    假如你相熟他,倒也不难了解。
    后面说到他是富家后辈,不假,但其实父母单方是两种纷歧样的家庭,一个是古代的资产阶层,一个有着传统的宗教气氛,从小戈达尔就在这类“碰撞”中长大。
    这类“碰撞”,使得他老是在疑心
    就是像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在疑心中摇曳,在荒谬有意义的世界里旁皇。
    《精疲力尽》里的谣言。
    米歇尔喜爱模仿鲍嘉用拇指划过嘴唇,他只想压服老情人帕特里夏重温旧情,却在一桩桩“不测”中偷窃、杀人、逃逸。
    《狂人皮埃罗》里的虚无。
    费迪南德永久逃不到他要的世外桃源,由于他早就掉进了玛丽安娜的恋情陷阱。



    对了,还有女人。
    他从不讳饰在两性瓜葛中,对女性的疑心和不信赖。
    说到愿望,它贯通了整部影片。并且毫无疑难,恰是变节才将愿望引向死亡。——《了解戈达尔》
    《精疲力尽》中游移不定的帕特里夏,终究举报了放浪形骸的米歇尔;《得心应手》里,娜娜从售货员陷入卖淫糊口;《狂人皮埃罗》里玛丽安娜对费迪南德的设陷。






    可他同时,又深谙女性的恐怖,亦或对恋情放弃间隔的原由。
    《蔑视》,卡米尔讯问着保罗关于本人身材哪部份更加喜欢。
    “你更喜爱我的眼睛,嘴巴仍是肩膀?一定要选一个。”
    卡米尔把残缺的人拆分红零部件般的身材,重复确证——她在对比中感触他对她的喜爱,在对恋情隐没的恐怖中想象恋情。

    这类犹疑、拉扯的绵延,是青年在时期的旁皇。
    也是由此,你能够看到看似“翻云覆雨”“自圆其说”的戈达尔。
    还有政治。
    《电影手册》奉行的准则是电影自身就是政治。
    这是历史的影响,是时期的理想气氛。戈达尔在影评人阶段所颁发的第一篇影评即是《走向政治电影》,拥戴巴赞“电影不只反应理想,也是理想的一部份”这样的观念。
    但政治是瞬息万变的。
    国外,美国攻击越南。《狂人皮埃罗》的法国旧事电台里,只剩下死亡人数的配景音,沦为恋情陪衬。
    配角们筹钱逃离小岛时,和偶遇的美国人玩游戏。
    戈达尔用越南农妇的夸大妆造,表白对越战和美式快餐消费的憎恨。
    在一个暴力的世界里,是暴力管制了所有……我在这一段之后参加了越战的故事也彻底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它让费迪南德意想到,虽然他们以前玩过游戏,但游戏曾经变为了理想。

    国际,蒲月风暴发作,戈达尔走上街头,坚决站在无产阶层一边。
    冲动得连本人影迷都喷:“我都在反动了,你们还在探讨那些镜头?!”

    和特吕弗、波兰斯基等电影人大闹电影节,禁止大银幕升起,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因此开办。

    从左到右 :克劳德·鲁路修、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路易斯·马勒和罗曼·波兰斯基
    比拟于电影节带来的光荣和名利,他在一次次“战役”中加深关于理想的了解,不停发明着属于时期的影象言语。
    看待影象,一样如斯。
    他的终身在不断地打破、重建。
    即便他逐步走上影史神坛,仍然学不会通透与和解——拒领2010奥斯卡、拒加入2014、2018戛纳电影节……
    只是埋头开辟电影界限。
    《电影社会主义》的预报片将原片80倍速播放,被誉为“实在预报片”。

    《影象之书》采取3D技术,简直彻底由旧电影、历史画面剪辑而成,影象、声响、字幕三者别离,像极了up主的二创。

    他开了直播,聊电视与纸媒、聊侯麦与新浪潮、聊影象出产“回想”。


    即使你看不懂,也只能怪本人“跟不上”。
    并由衷地感叹一句:
    他是永久不会被拍在岸上的前浪。
    03 作甚电影?作甚真谛?
    “电影之神”的名称没有想象中鲜明。
    最少据Sir视察——戈达尔位置越高,名声越神,看他电影的人就越少。
    怨不得他人。
    还记妥当年国际引进戈达尔的那本《电影史》,Sir也买了,油墨重“香”,但几年上去,从没有一次残缺地从头翻到尾过,缘故很简略:太累,看图片都累。
    要知道,过后有人乃至将这本书和但丁的《神曲》等量齐观(只是方式意义上)。
    这其实不代表“戈达尔”在消逝。
    相同。
    戈达尔确实改动了电影世界的格式,成为“巨匠”们的引路人。
    昆汀爱他。
    戈达尔说:影通常由结尾、两头和开头三个部份组成,但它们纷歧定以一样的程序泛起。
    昆汀奉为圭臬——《低俗小说》断裂的叙事,跳切的镜头,让演员边演边改,参加即兴创作。
    贝托鲁奇爱他。
    在迷影情绪爆棚的《戏梦巴黎》屡次致敬:《精疲力竭》那片穿插网栏杆,成为伊莎贝拉和马修初见的情感升温处;《法外之徒》阿谁卢浮宫,男女主三人计时再次疾走而过。







    莱奥·卡拉克斯、马丁·斯科塞斯、路易斯·加瑞尔、王家卫……“信徒”不可胜数。
    连音乐圈都不放过。
    摇滚圈对他依恋,神曲乐队(The Divine Comedy)和德州乐队(Texas)都使用了《精疲力尽》中的名言,尼诺·费雷尔少量援用《狂人皮埃罗》台词。
    坂本龙一创作《中国姑娘》《西风》《狂人皮埃罗》致敬戈达尔,自认是个“地地道道的戈达尔迷”。
    杰拉德·库兰特在1995年就制造过三分钟版本的《精疲力尽》,和15年后戈达尔《电影社会主义》的实在预报片一唱一和。


    ……
    戈达尔从没想过原地承受“朝圣”。
    初期他用声画别离强制观众思考,90年代,他开始丢弃叙事,你不进行思考便无奈进入电影。
    从“见山不是山”到“见山仍是山”。
    这类诘问的进程调动了少量的艺术、历史、实践常识:电影里对艺术巨匠致敬;把“博物馆”搬上银幕;推出电影原声唱片,用音乐临摹影象,或者如前所述,间接用影象而非言语文字来说述电影史。


    《新浪潮》原声唱片戈
    达尔离普通观众愈来愈远。
    离电影这个词愈来愈近。
    2018年《影象之书》,他在第一部份“REMAKES”总结:

    甚么意思?
    Sir了解,当电影曾经变得故步自封,一切的影象都变为了“复制”。
    戈达尔不喜爱反复。
    他穷其终身探究的。
    就是禀赋式的灵感和可复制的感性的界限地带。
    1965年的《狂人皮埃罗》里,费尔南德在宴会上讯问“电影的实质”。
    面对这样天问级别的问题,他借角色之口回答:战场。
    充斥着恋情、冤仇、举措、暴力、死亡之处。
    一个词概括:情感

    过后的他,努力于经过影象转达情感的实在。
    如何捕获?
    绝非自在地“随意拍拍”,就像法国国宝级女星伊莎贝拉·于佩尔说:“千万不要认为他拍戏很随性。”
    -在拍摄时有即兴创作吗?
    -不,戈达尔的电影没有一点即兴发扬他知道本人想要甚么


    《受难记》于佩尔饰演一个结巴的厂工。
    她不只真的去当了一段时间的钟表厂厂工,为了更好地展示工人的口吃,还去加入言语医治师课程。
    戈达尔要求她把脑海中闪过的设法记上去,像家庭功课同样摆在他酒店房间的柜子里。
    一次于佩尔把贝克特短篇小说的句子摘了进去,被“教师”戈达尔朝气地抓包。
    次日,于佩尔在小功课里写了一句“戈达尔式”问句:咱们应该为爱任务,仍是爱上任务?
    戈达尔模棱两可。可他间接把它用在电影里,是对这份“功课”最大的赞扬。


    1987年于佩尔给戈达尔发表凯撒荣誉大奖/AFP via Getty Images
    感触,碰撞,捕获,打磨。
    跟着春秋的增长,浏览的丰厚,他持续向渐进式的真谛迈进。
    到甚么水平呢?
    为了在幽闭的电影史里,让观众感触到庞大的历史。
    他乃至钻研出了著名的“蒙太奇公理”:x+3=1。
    为了得出“1”(庞大历史),就必需打消“2”(电影史和历史的边界)。
    从《永久的莫扎特》开始的有意识联系,到《爱的挽歌》变为了无意识的试验。

    发自戈达尔的iphone
    生命永夜将近,步履依然不断。
    2021年。
    90岁的戈达尔在电影节上宣告:
    我行将终结我的电影人生——实现两部剧本。
    而后,我会说,再见,电影。
    仅仅一年之后。
    91岁的戈达尔间接终结了本人的人生,他偏执的电影探究之路简直后继无人。
    那末电影呢?
    真的会说再见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仍是说,只有那些反水的精力还在。
    只有那些质疑的精力还在。
    电影,就永久不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7

    帖子18

    积分51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