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市场探底后冲高回落,资金环抱着3000点展开博弈。跟着市场底部特点愈创造显,融资融券、北向资金等也浮现出“抄底”意向,开始逆势加仓一批个股。
01 融资客
关注这些股票
近两日,融资融券政策上有所变化,成为了市场关注的重点。中证金融升高转融通资费率。同时,上交所和深交所双双扩张了融资融券标的规模,深交所将深市注册制股票之外的标的股票数量由现有800只扩张到十二00只,沪市将主板标的股票数量由现有的800只扩张到1000只。
作为首要参预方,融资资金10月以来放弃稳中有升的格式。
数据宝统计,10月融资余额小幅增长73.56亿元,最新金额为1.45万亿元。融券余额在9月28日跌破1千亿元后,10月14日重回千亿程度,比拟9月底增长101.53亿元。
首先是融资方面。
从融资余额总值看,截至最新,有25股融资余额超过50亿元,中国安全、贵州茅台、牧原股分、兴业银行、西方财产5股融资余额超百亿。
从10月以来余额增长看,贵州茅台本月减少23.9亿元,是10月独一减少金额超过10亿元的个股。 另外, 贵州茅台,隆基绿能、通威股分、江淮汽车10月融资余额增长超过5亿元。
以占比看,有72股融资余额占流通股比例超过10%,仁东控股以34.24%的占比高居榜首,公司最新融资余额13.29亿元。炬芯科技、德邦科技、数码视讯、全柴能源等4股融资余额占流通盘比例超过15%。
其次是融券方面。
数据宝统计,最新有25股融券余额超过5亿元,宁德时期、天合光能、中芯国内融券余额最高,其中宁德时期融券余额“一家独大”,最新金额超40亿元。本月,宁德时期融券余额增长3.4亿元。
融券余额超过融资余额的个股中,科创板股票数量较多,算计有27只,占比达到75%。像海尔生物、九号公司-WD、中控技术、航宇科技、联影医疗、拓荆科技-U等融券余额是融资余额2倍的个股,均为科创板公司。
02 北向资金
逆势增持一批个股
被称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近几日继续流出,本周5个买卖日延续减仓累计达293亿元,创7个月新高,单周净流出额是往年年内第二高。然而,在继续流出的过程当中,北向资金仍旧有青眼的个股。
从个股增持方面来看,本周北向资金增持比例最大的是物产环能,增持比例为2.39%,而被北向资金增持比例超过1%的个股只要5只,其他4只个股为迈克生物、九丰动力、赤峰黄金和大族激光。
本周受北向资金青眼的物产环能主营环保动力综合利用办事。该股本周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4亿元,同比增长十二.60%。
拉长期线看,10月初至今,北向资金加仓了33支科创板个股。
根据持股质变动比例来看,10月至今,排名前三的个股份别为之江生物、复旦张江、圣湘生物,三者的北向资金持股量增长超八成。其中,之江生物以近175%的持股量增长比例位列第一。另外,财产趋向、金博股分、博瑞医药、西部超导、科前生物、硕世生物、派能科技等位居前十。
从行业角度看,医药板块最受北向资金青眼,上述持股质变动比例排名前十的个股中,共有5家医药企业。
03 顶流外资机构
最新持仓暴光
比拟北向资金,部份机构的外资属性更为明显。近期,跟着三季报继续披露,一批顶流外资机构的持仓意向也浮出水面。数据显示,瑞银、摩根大通等内资机构三季度新进持仓多股,挪威地方银行、高盛团体等对其部份持仓股票进行了增持。整体来看,外资机构以“真金白银”增持A股,
截至目前,瑞士联结银行团体泛起在1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其中,科士达、天力锂能、先达股分、克明食物、皖维高新、拓新药业、铁科轨道、三孚股分等多股为新进持仓股票,安徽协力获小幅增持。从瑞士联结银行团体新进的股票来看,以新动力、消费、医药板块为主。
摩根大通在三季度新进持仓了雅本化学、清溢光电、盛德鑫泰、金三江等股票。美林证券也是三季度新进成为雅本化学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360.15万股,持股市值为0.37亿元。
挪威地方银行在三季度选择增持了红旗连锁,增持数量223.5万股,期末持仓2542.88万股,持股市值达1.18亿元。
高盛团体则选择增仓瑞丰团体。数据显示,高盛团体、高盛国内目前分别位列瑞丰新材第五、第七大流通股东。其中,高盛团体三季度增持瑞丰新材35.16万股,期末持股数增至378.21万股,持仓市值为4.19亿元。高盛国内持有瑞丰新材200万股,持股未变,期末持股市值为2.22亿元。另外,高盛团体三季度新进成为克明面业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247.44万股,持股市值为0.28亿元。
近期,高盛团体也是稀有亮相称,投资者应卖出标普500指数看涨期权,并购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看涨期权。与离岸股票比拟,高盛更喜爱A股,由于A股相对于较少遭到寰球微观戗风的影响。
04 基金大举自购
或是A股见底信号
在市场各方资金都忙着“抄底”的时分,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近期也是频频出手。数据显示,国庆节后累计有26家基金、券商资管机构自购总金额超18亿元。
回顾历史,基金办理人通常在市场上涨或者市场底部,经过自购来晋升市场决心,这对资本市场有踊跃影响,因此机构广泛以为大举自购是市场步入阶段性底部的参考信号之一。
据中国基金报,北京一名绩优基金经理坦言,从历史上看,基金公司自购后不久,市场往往开启了一轮不错的行情,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公募基金自购潮往往产生在市场上涨配景下或者市场底部,经过自购来不乱投资者和市场决心,对资本市场发生了踊跃影响;第二,权利自购金额比例回升,中心缘故在于基金公司对权利市场后市继续看好,只管市场依然存在一些不肯定要素的搅扰,但从中长时间来看具备较佳的配置性价比;第三,公募基金踊跃自购的做法,是市场步入阶段性底部的参考信号,不外股市见底还需求斟酌估值、新股破发、上市公司破净等诸多要素。
针对后市投资标的目的,海通证券战略团队研报称,以披露预报/快报的公司为样本,22Q3科创板事迹表示亮眼,盈利增速持续晋升。构造上制作强者恒强,消费小幅改良,低碳经济景气宇维持高增,数字经济事迹增速仍然较高。另外,稳增长、保交楼政策落地无望催化四季度的第二波时机,新动力和数字经济等生长板块弹性或更大。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