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由于「恋爱脑」,她也被拉下神坛了

    [复制链接]

    2022-10-24 06:47:37 102 0

    比来,「王宝钏挖野菜」的梗火了。
    挖18年野菜无人知,一句「恋爱脑」世人嘲。
    没想到,另外一个经典也不测躺枪。
    祝英台,一样被人说成恋爱脑,患了大病。




    昨天,鱼叔带大家回顾了王宝钏与薛平贵。
    明天,借徐克一版,和大家说说这对CP——
    《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现代官方四大恋情故事之一。
    流传近两千年,众所周知。
    新瓶装旧酒,想要赢得好评,失实不容易。
    少数影视版本,都会环抱「梁祝马」三人。
    将一段三角恋,演绎得可甜可虐。


    这些版本,往往颜色亮堂。
    更有浪漫化的百口欢终局。
    梁祝化蝶,无情人终成眷属。


    但,徐克这一版《梁祝》,却截然相同。
    在各方面都有所推翻
    好比画风上,色调幽暗,宛若鬼片。
    全部祝家,一直被阴云笼罩。
    祝英台因违逆父命,被锁在屋内,光线如阴曹地府般渗人。


    待到出嫁时,早已面如死灰。
    闪光的首饰与满脸惨白的脂粉,造成扎眼的反差。


    迎亲,更像一场隆重的葬礼。
    祝家上下涂脂抹粉,步调僵直,犹如一具具活死人。
    微风袭来,群魔乱舞。


    人物塑造上,推翻得更为夸大。
    在古典版本中,祝英台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酷爱诗文,渴想求学。
    乔装进入书院,乃是本人被动想方法压服了父母。


    1963年李翰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徐克版中,祝英台的形象来了个大反差。
    杨采尼饰演的祝英台,没有一点心理读书写字。
    天天游手好闲,上房揭瓦。
    甚么娴静淑雅,甚么知书达礼,通通不要。


    不习女红,更欠亨琴棋字画。
    祝父命其背诗,她结结巴巴,无所不通。
    令其弹琴,胡乱一拨,扯断琴弦。


    走起路来,更是与端庄典雅绝不相关。
    没有一点大家闺秀的样儿。


    为了管束女儿,祝母奇招尽出。
    在双脚间绑上绳子,管制英台的步幅。
    但依然不克不及调教女儿的玩皮性子。


    关于祝英台人物形象的推翻,网上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褒义。
    原版的反封建认识,从一开始就有彰显。
    今人总说,男子无才即是德,所以能去书院读书、考取功名的只能是女子。
    而祝英台却求学心切,渴想成为班昭、蔡文姬那样的才女。
    掉臂世俗成见,用智慧压服父母,女扮男装,进入书院。
    认真是一出场,就自带大女主光环。


    而徐克新版,却打消了原版祝英台求学的集体念头。
    后来的祝英台只是玩皮率性,尚不拥有沉睡的女性独立认识。
    这样一来, 原版的女性励志意义也就弱了一半。


    但也有另外一种看法。
    徐克所做的调剂,是更顺应古代化的一种改编。
    1990年代的香港,早已不是女性无奈上学读书的年代。
    但包揽婚姻的大家长思想,却仍然昌盛。
    尤为是像祝家这样一个贫贱之家,男子求学曾经不可问题,并且比普通家庭还能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


    徐克这版电影,成心弱化了祝英台早期的求学认识和女性认识。
    恰是为了强化出另外一个主题——对抗父权,对抗包揽婚姻,追赶女性自在
    好比,祝母送英台去念书,作为资源咖,所有都好办。
    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为了让女儿真正地学习常识,晋升自我。
    而是为了点缀门面,打造一个符合礼教的温顺媳妇。
    更是为了经过嫁女,而获取家庭位置的攀升。




    时值东晋,五胡乱华之后,汉人王朝逃至长江以南。
    一并逃来的,还有一众文人士大夫。
    但是,他们无心复兴社稷,而是整天沉浸炼丹,以至皮肤溃烂。
    祝父高居三品官,与过后的其余士大夫同样,跟风化妆抹粉。
    抹得越鲜亮,越彰显位置的高贵。


    里子烂了,全靠体面死撑。
    抹粉不外是为了遮丑。
    而官场,不外成为了追赶虚荣的是非之场。


    为了稳固本人的位置,祝父想到了联姻。
    在士族亲系内外,找到官高势大的马家。
    此次嫁女,就是要收买权贵。


    所以,父母送女儿读书,不求有多大成绩,有模有样别足矣。
    等英台从书院归来,祝父评估:
    「女人家会这些也就够了」


    这,也恰是徐克想要借古讽今的目的存在。
    借《梁祝》批评攀龙附凤、虚假败北的社会风尚。


    因此,徐克版《梁祝》的女性认识并不是没有。
    只是着重点不同。
    真正开始让祝英台走上沉睡之路的,也恰是从进入书院开始。
    首先,她在这里近间隔看到了阶层鸿沟
    世风日下,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院,也拦不住特权横行。
    梁山伯,一介豪门后辈,出身衰败士族。
    来书院读书,还得一边帮打杂役。


    上课座位,排在最末。


    衣服被扯烂了,还要遭人寒酸。


    为人师表者,也一视同仁。
    祝英台退学落座时,教师便问她连环提问,盘查内幕。
    「是坐牛车仍是马车前来?」
    「又有几匹马,几个佣人随从?」
    「膳食是下等菜谱仍是荤素各半?」


    一番讯问上去,教师的腰越弯越低。
    祝英台也被请到了教室前排。


    与末位的梁山伯相隔,是整整一间书堂的间隔。
    这也显示出了两家的阶层鸿沟之大。
    即便他往后中举,当上了县令,也难以逾越。
    祝父一声令下,家丁便将他打个半死。
    「芝麻绿豆大的官,跟士族一点瓜葛都没有。」


    而另外一个角色,横刀夺爱的马文才,在这部电影里被「匿名」了。
    又或者,他以符号的方式,藏在电影的各个细节。
    他是马家气势浩瀚的提亲队伍,是一担又一担的锦衣玉帛。
    令梁山伯的区区一筐酥饼,相形见绌。


    其次,祝英台也在书院里开启了本人的情欲解放
    初识梁山伯,她仍不改本人玩皮的性子。
    二人以兄弟相待,于文库中打闹。


    逐日上课前,梁山伯都要授命敲钟。
    英台便停驻等候,争做鬼脸。


    但,受困于性别与身份,二人都心胸芥蒂。
    直到某次傍晚,梁山伯的琴被摔断。
    祝英台为他顶罪,后果被罚举琴至日暮。
    不忍英台单独受苦,梁山伯便在林间弹琴作陪。
    他第一次动情吹奏,也终于明了「发自心肝脾肺肾」的含意。


    梁山伯始终弹到夜晚,不知倦怠。
    镜头慢慢拉近,展示了祝英台神气的转变。
    心中的情素,令她开始正视本人的愿望


    朝夕相伴,散于祝父忽然授意将英台召回。
    这段「十八相送」,徐克拍得很古代。
    不同于古典版本中,祝英台的「以妹相许」。
    梁山伯早已通晓英台的女儿身。
    在大雨中,二人的愿望亦是赤裸的。
    纵情相拥,许下誓词。


    而这最初一层,则是注定了祝英台要完成本人独立人格的沉睡
    英台在从书院回来之后,曾经与以前一如既往
    过往,每当祝父问责,她都支枝梧吾。
    「没点主见,本人是甚么你都不知道。」


    而此次再问起,她曾经有了明白的谜底。
    她能够是祝家的女儿,也能够是梁山伯的妻子。
    更首要的是,她要成为她本人——
    一个有愿望、无情感的主体,而非被物化、工具化的他者。


    因此,她决然回绝出嫁。
    解开绑在脚上的绳子,像除去了绑缚十余载的桎梏。


    祝母的脸上,惊骇与错愕相交错。
    若是英台嫁去了马家,注定重蹈本人的复辙。
    但她也知道,这一场奋斗,注定教女儿头破血流




    梁祝的故事,终逃不外惨剧开场。
    山伯抑郁而终。
    英台被施以浓妆艳抹,抬上花轿,送往马家。
    镜子前,她的眼角泣出血泪。


    梁祝的传说,传诵千年。
    恰是由于其表白了封建社会下,人们关于自在恋爱的憧憬。
    这是一出的惨剧,更是一个时期的可怜。
    但,更可怜的,是千百年后的误读
    近年,梁山伯渐渐被打成为了凤凰男。
    反倒是马文才,因门当户对,反被捧成为了原配。


    祝英台,也出乎意料地「走下神坛」。
    不少人笑她痴傻,一时激动不为本人的前程斟酌。
    「恋爱脑」的帽子,也随之而来。
    子细想来,只觉这些话耳熟。
    电影中,祝父重复说过。
    「身材发肤受之父母,儿女婚嫁由父母作主。」


    祝母,也这样以为。
    其实,她年老时也曾女扮男装求学,并遇见了意中人。
    这段感情,因门不妥户不合错误,走向了止境。
    祝母嫁到了上虞祝家;意中人则还俗做了僧人。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祝母深知,陷于命运的约束,身不禁己。
    因此,她来到梁山伯家,逼其写下绝情信。
    宛如现今自认为清醒的理中客,字字讥嘲梁祝的恋爱脑。
    「要怨就怨你们太多设法,年少无知到了认为你们不喜爱,就能改动四周的人。认为靠你们两个,就能改动这个时期。」


    僧人曾来到祝家,替梁祝求情。
    这对恋人,就如池中之鱼,该当早日放生。
    祝母则答道。
    「里面的环境卑劣,他们顺应不了。」


    但,僧人的一席话却点明了《梁祝》的宗旨。
    顺应不了,是由于鱼儿本归属于河流大海。
    「世上本不该该有池塘」


    纵观中外,「祝英台们」又何其多?
    《牡丹亭》里,杜丽娘依恋柳书生,相思成疾而终。
    《泰坦尼克号》中的Rose,掉臂阶层差别,背弃下流社会的未婚夫,与穷小子Jack私奔。


    她们的恋情,也许都是过甚的,疯狂的,不睬智的。
    却意味了女性一步步从父权社会、礼教社会里挣破桎梏,追赶自我的进程。
    恰是这类过甚,才实真实在诠释了生命的气力
    在她们追赶恋情的过程当中,播种的不仅是一时的愿望知足。
    而是对爱的确定,也是对愿望的确定,更是对自我的确定


    对「恋爱脑」的批判,本是好心。
    其支持的是极真个付出型人格,支持的是恋情中的自我否认。
    但,它支持的绝非恋情自身


    梁祝的恋情,的确门不妥户不合错误。
    理想中的人们,也许也不会像他们同样走出如斯决绝的一步。
    更不会如传说个别,山伯坟墓裂陷,英台跃入同葬,双双化蝶而出。
    但,恰是这么不理想的恋情传说,表白了人们关于突破理想桎梏的憧憬。


    给梁祝扣上「恋爱脑」的帽子,无异于欺压其回到封建礼教的规训与约束中。
    这又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封建思想?
    以古代的目光来对待官方传说,并非要疏忽其特按时代配景,更不是将现有的价值观生搬硬套。
    而是该当取其精髓,书写前人所不敢写的注脚。


    《梁祝》片尾,英台仍是来到了梁山伯坟前。
    大雨倾盆,冲洗她的面颊。
    洗去了一切脂粉,也洗净了一切虚假的定义。


    徐克并无将这一场景浪漫化,而是为其平增了浓厚的悲壮颜色
    彩冠掉落,风沙四起,地动山摇。
    祝英台恬然地投身坟冢,与爱人殉情。
    她既是新娘,也是侠客。
    她要做的,是以「情」违禁。


    全文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5

    帖子46

    积分217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