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甘肃已经有集体:一边赶驴一边学唱秦腔,把驴累死了,本人却红了

    [复制链接]

    2022-11-1 21:07:23 42 0

    警官父亲要将儿子扔黄河 丁振华演旦角哄动兰州靖远城 终究挣死于舞台——《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10)
    (西部黄河文明走笔丛书·文史卷)
    撰文|武 永 宝

    秦腔戏剧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一、丁振华生平及艺术成绩简述丁振华(19十二~1956),甘肃靖远乌兰镇城关村人,后,搬迁至屈吴山下丁庄湾寓居。这里属于高湾乡。乳名:孩儿。出身警官家庭。
    1.丁振华一代秦腔巨擘。丁振华当年在甘、宁秦腔戏苑的位置甚高,艺术成绩不凡。他与黄致中、袁天霖、王化礼、孔新晟、牛利民等人齐名。是响铛铛的一名大腕儿。旧社会,戏子匠位置低下,留上去记叙他们业绩的文字材料少之又少。靖远籍省文史馆馆员张尚瀛学生(1921~2005)曾写过一篇:《甘肃近代秦腔多面手——丁振华》,刊发在《白银风情》第二辑上。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一篇形容丁振华学生生平业绩的专著,较为详尽。
    另外,张慎微学生的《甘肃秦腔随笔》一文,刊发于《兰州文史材料选辑》第16辑上,其中也记叙了丁振华的一些信息。张慎微说,丁振华与黄致中为师兄弟,同时受教于东南须生泰斗麻子红。丁振华须生的戏路,仍然是郗派的路子。还说,丁振华与田德年和他的女儿田小兰曾协作,在宁夏中卫、中宁、银川、吴忠、阿拉善等地唱戏。而丁振华就是这个梨园子的班主。张慎微评估丁振华:“大有名誉”。
    这个梨园子其余出名成员有:陈化礼,艺名:贫贱子。系王福成(水涝)的师傅。朱化民,号称:小麻子。系文汉臣的嫡传师傅。演须生戏程度次于丁振华。青衣旦吕少亭,艺名:金页子。武生宋乐民,靖远人。高正保的师傅。文治特别好。解放后,曾加盟靖远靖丰剧团、靖远县秦剧团。为著名的武生教练。享有一定名誉。丁振华为首的这个剧团,曾独霸银川新华街戏园子多年。与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主导的“觉民社”梨园子相抗衡……
    近来读到一篇回想寇世英学生的文章,反应出,丁振华系寇世英的过门徒弟。也就是说,丁振华与麻子红都曾给寇世英教过戏,尤为丁振华,给寇世英教戏颇多。寇世英于此收获颇丰。两人一二十年间都在搭班子唱戏。彼此时候时合,终年奔波于兰州、宁夏、靖远一带……
    2.饰演旦角起家,差点被父亲扔进黄河。张尚瀛著《甘肃近代秦腔多面手——丁振华》一文记叙,丁振华自幼热爱秦腔艺术,11二岁幼大年纪,即沉迷于戏园子里,悉心琢磨戏路,视察大腕儿们的演技,遂熟记于胸……关娃(关雪亭)、梓娃(朱怡堂)、牛佰顺、麻子红(郗德育)、王文鹏等陕、甘大师来靖远上演,他更是亦步亦趋临摹之,学习不怠……
    起初,丁振华又上兰州专门学戏,拜刘金荣为师。这个刘金荣,有来头。1927年,他随王德孝梨园子从陕西来兰州,乃是在兰州走红十几年的一流须生演员。代表戏有:《双灵牌》、《烙碗计》,金沙滩的《点将》、《舍子》等。刘金荣到兰州后,又曾到文明社、维新社搭班唱戏,故,丁振华随徒弟前后在文明社、维新社跑龙套。一边学戏,一边餬口计。
    初,工青衣旦和须生。张尚瀛记叙,丁振华为了学好旦角戏,期间,还观摩、排汇了旦角名家关雪亭、张雨亭诸学生之长,演技水准大涨。先是演侍女、丫环之类的。起初,终于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优秀青衣旦方家。1937年,维新社在靖远上演,丁振华搭班饰演《放饭》中朱春登之妻赵金堂一角儿,哄动靖远。可是,差点被父亲带人将他绑起来扔进黄河……父亲是衰败旧警官,认为儿子唱戏屈辱门楣……后经多方协调,风云刚才停息。父亲身此,完全听任不论他了,听凭他在戏苑的天地放飞自我。
    3.很早就组织起丁家班。根据无关材料,1933年的时分,丁振华就曾经在靖远拉起了“丁家班”,并做了班主。这个时分,他年仅21岁。恐怕是最年老的梨园主了。著名秦腔扮演艺术家,享誉东南的大明星花旦杨金凤女士,此时,年仅10岁,她与胞兄杨金民于这一年自宁夏中卫避祸而来,遂入丁家班学戏、餬口。期间,杨金凤正式拜师丁振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寇银川(艺名大嘴旦)学艺。
    吕少亭、寇银川为过后甘肃驰誉旦角艺人,杨金凤、杨金民兄妹之名,就来自于徒弟吕少亭的艺名——金页子。属于“金”字辈儿。杨金凤起初大红大紫,以《柜中缘》、《捡柴》、《放饭》等戏开门,十二岁即锋芒毕露,人称“小12红妹子”。1941年,杨金凤进入兰州,上演《阴阳河》中的“挑水”,反响强烈……又获佳誉:兰州红。材料还显示,抗战期间,杨金凤与父母一家人曾落户靖远,因为靖远糊口状况好,杨金凤母亲在靖远还染上了大烟瘾。期间,杨金凤曾每每回靖远搭班抗战剧社等梨园子演戏……
    因而可知,靖远丁家班乃是杨金凤这只金凤凰腾飞的初始巢窠。
    4.生旦净丑无所不克不及的全能手。丁振华特别善于学习、排汇他人之长,行行学,行行通。集导演、生、旦、净、丑、司鼓、乐器等于一身。时人称之为:“全台转”。上演中梨园子里缺啥角色,他就可以当即替补之。缺乐器手,他就当即操起乐器……这真实太难患了。这样的全能选手,在近代东南秦腔史上都很稀有,似乎拥有独一性质。起初的秦腔巨擘李发民、王华民二人号称全才演员,但他们旦角戏却唱不了。也不会玩弄乐器。可是,丁振华则不同,李发民、王华民精晓的导演、胡子生戏,丁振华不比他们差。他们不会的旦角戏,丁振华却把青衣旦、老旦等角色皆演得风生水起、程度上乘。再说,司鼓、二胡、板胡,丁振华更是样样精晓。这一点,李发民、王华民就更可望不可即了。故,丁振华的全才,那真不是盖的,的确拥有独一性。
    当年,秦腔艺人餬口很不容易,故,戏子匠必需演技过硬、超群,能力混到饭吃。再就是如丁振华这样,可以具备多面手,方大受欢送。有他这样的多面手在场,梨园主心里就虚浮多了。再不怕一般难服侍的坏仔罢演肇事了。张慎微《甘肃秦腔随笔》记叙了这样的谚语:七紧、八慢、九消停。说是,当年的梨园子为节俭本钱,尽可能少延聘演员。有七个演员,每人在一场戏里串演好几个角色,就可以委曲对付演完一台戏。八个演员,就轻松一些。而九个演员,则会更萧洒自若地演完一台戏。因此,丁振华这样的“全场转”人材,在梨园子里十分受欢送。
    张尚瀛学生记叙,当年,丁振华看了名家霍振川(霍三娃)主演的《背鞋》、《打路》、《铡八王》等戏的老旦上演,汲取其精髓,加之自我感悟、翻新,这些戏,起初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霍振川,民国初期为中卫刘家梨园的台柱子,一代名家。
    再起初,他觉得本人青衣旦的舞台扮相欠安,遂研究老生和须生戏,饰演《烙碗计》中的刘自民,《劈门》中的白茂林,《走雪》中的曹福,成为拿手戏。此外,须生戏《逃国》、《九莲灯》、《四进士》、《蝴蝶杯》排汇陕西、兰州、陇西、陇南各戏路之长,演来有条有理……
    由上可知,丁振华秦腔角色全能手,堪称名不虚传。
    5.丁振华演《背鞋》,胜过陕甘名旦“杨猴儿”。张尚瀛记叙,丁振华饰演《背鞋》中的老母,翻山越岭,千里寻儿……这角色真让他给演活了,也演绝了。这戏根本是独脚戏,没有绝技吸引观众,干燥有趣,观众会离席而去。丁振华的高超演技,竟让观众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看完戏,最初掌声雷动……真不易啊。过后人们评估:丁振华的演技程度,曾经超过了当年闻名陕甘的名旦“杨猴儿”。
    我老婆往年七十七,
    却怎么越走越无力。
    ……
    昨天走了九十九,
    今儿天要走一百一。
    丁振华饰演的一名慈母颤颤巍巍赶路寻儿,唱作念打,每一个戏细节都是精准设计,步步到位,让观众倾倒、悦服……这一幕,给张尚瀛学生留下了不成磨灭的印象。故,提条记录了上去。
    那末,“杨猴儿”又为谁呢?据张慎微《甘肃秦腔随笔》记叙,杨猴儿,真名失考。其为民国初年通渭来靖远上演的络络班确当红老旦,演《钓金龟·背鞋》是一绝。其唱腔心情均极杰出,且很有翻新精力,扮演不同凡响。老旦的上演自成一派。公论:百看不厌。张慎微对杨猴儿有此评估,真不低。
    张尚瀛则以为丁振华演老旦的艺术水准,更胜于杨猴儿一筹,真实是难能可贵。
    6.全家上阵的戏剧世家。张尚瀛记叙,麻子红和丁振华都曾返回峤山寻访秦腔史上的奇人田犏牛,拜师向他学习过。丁振华从田犏牛这里学到了《太湖城》的“踏罡布斗”的程式,《五雷阵》中的“打雷碗”、“甩麻鞭”等绝招。还向靖远自乐班的好家牛仲彦、尚斌、阎德臣、刘文富等,学习他们常上演的《铁兽图》、《江流生》、《年龄配》的簿本戏和折子戏的演唱技能。
    张尚瀛学生还记叙,丁振华全家都是秦腔演艺的里手行家。凡是有上演,本人和老婆、儿子等,全家齐上阵……本人是“串班长”(导演)、司鼓,儿子丁有恒则敲小锣,老婆在台子上搞后勤办事,忙前忙后……偶有某角色缺席,他人拿不上去,丁振华则亲身弹冠相庆,又变为了演员。故而,丁振华全家人都在一场戏中表演各自的角色,各司其职。他们一家人都为秦腔演艺事业做出了奉献。有人称丁振华集体演戏,为:全场转。称他一家人齐上阵演戏,为:全家转。
    7.世人说:孺子可教也。值得一提的是丁有恒,据王兴隆学生说,丁振华儿子丁有恒,10岁摆布,即在舞台学敲小锣,在舞台上憨态可掬。幼大年纪,懵懵懂懂,加之子夜上演,似乎嗜睡,一副未睡醒的模样,人们耽心他敲锣走样,搞错了赶不上节拍。后果发现,凡在节骨眼上,丁有恒猛然觉悟,居然将锣儿敲得一板一眼,分绝不差……间隙中,又抱着小锣打瞌睡。过后,靖远人看了,都感慨道:这娃看着迷者呢,吹起来却利者呢。面傻,心不傻,透亮得很呢……
    是块敲锣打鼓的料,未来必成大器。起初,丁有恒果真成为兰州市秦剧团的司鼓。即靖远人俗称:打头首(手)子者。这也算是承继父业吧。
    8.操劳适度,英年早逝。透支身材,苦累交集,是旧时期困扰大牌秦腔艺人的魔咒。尤为须生、大花脸、净角等台柱子演员,他们是养活全部剧团的主力军。其上演特征,也是声嘶力竭地吼唱……所谓吼秦腔,次要是指这种胡子生的戏。每场上演,这种角色均须卖命地吼,若是夹杂武戏,还须大举措死命地折腾……且,有时分连轴转,一天竟连演好几场……这样长年累月,往往致使身材提前垮掉,英年早逝。其余生、旦、丑等角色的演员,则短命者相对于较多。须生、大花脸、净角演员多长寿,活活被挣死、累死。这也是一大特征。
    解放先后,丁振华终年活动、奔波于兰州、靖远、中卫、银川、阿拉善等地上演,早把身材累垮了。患了重大的肺病……1951年,他与田德年、杨金凤、李创造、丁醒民等在中卫组织了新民社,后,他被排汇进中卫剧团,成为有正式体例的演员。时,配合过后土改等情势,在上演秦腔传统古剧的同时,丁振华他们还排演了《白毛女》、《大家欢乐》、《血泪仇》、《富人恨》等古代戏。有篇《漫话中卫的大秦之腔》的文章,对丁振华这样表述:须生泰斗丁振华、丁醒民、袁新民……须生泰斗一词,用得好。充沛阐明,丁振华在中卫享用高尚的名誉,为陕甘宁观众所认可。
    1954年,丁振华和寇世英欲参加银川市秦剧团,因重大肺病,未能录用。寇世英被录用。丁振华遂前往靖远。此际,他联络管育中、田筱莲等拉起梨园子深化农村上演。1956年,在故乡高湾塬丁庄湾村演戏,因使劲适度,肺心病好转,一幕戏演刚演完走下舞台,未卸妆,即溘然长逝……死后,老婆改嫁糜滩独石头。
    9.斯人已去,英名长存。展学昌学生说,本人10多岁年岁,只看过丁振华一场戏,即:《杀庙》。是在东湾岳家台子上演的。王兴隆学生则说,因为丁振华逝世较早,加之他终年在外到处漂泊唱戏,在靖远城里上演较少,故,像他这般年岁的靖远人亲睹过丁振华戏者甚少,他本人只看过《抱火柱》、《抱火斗》两折戏。然而,丁振华鼎鼎小名却是如雷灌耳的。展学昌还说,麻子红的师傅,临夏州秦剧团的团长王化礼学生,就曾很推崇丁振华的演技。曾屡次当着展学昌的面,大加称许丁振华……关于王兴隆而言,无关丁振华的故事,更多来自于尊长们的讲述、传说。

    张尚瀛著《甘肃近代秦腔多面手——丁振华》材料图片。
    二、丁振华打驴学戏 挣死一头驴1.秦腔百事通讲述的新故事。这个故事,乃笔者近期新搜集而来。讲述者,就是王兴隆学生。他可是靖远秦腔史上的百事通。他给笔者提供了许多乏味的秦腔故事,笔者均一一录存上去。同时,结合展学昌学生讲述的辅证,还有其余方面材料,会集于一同,重复对比,去伪存真,终究整顿成一篇篇可托的文章,刊发、流传于世。笔者置信,这些货色势必成为后世钻研陕、甘、宁秦腔史难得的材料。
    2.打驴学戏,挣死一头驴。丁振华幼年时,家境难题,父亲虽然说曾为警官,但早已失业,家道衰落了。家中止有一头驴子,父亲催促他用驴驮水,满街呼喊,卖水挣几文钱,委曲生活度日。对于丁振华幼年卖水餬口一事,张尚瀛的文章里也有记叙。当年,靖远城里的市民吃水,靠的是黄河水。个别须返回河边挑水吃。家里没有人力可挑水者,则只能在家门口等候买水了。黄河水混浊,须廓清后再卖于人家。
    丁振华天天赶驴驮两个木桶,可卖三趟水。这天,却不测卖了五趟水,多患了十几文钱。何故耶?原来,都是他痴迷学戏而至。丁振华年岁虽小,却是超级戏迷。无论白昼黑夜,一有空,就钻进戏棚子不出来,给梨园子帮助当下手,死气白赖不走,目的就是为了赖着看戏、学戏……俗语说:兴致是最佳的教师。这话一点不假。丁振华起初能成为闻名东南的秦腔巨擘,当年学戏入道儿,就靠的是这类顽强的韧劲儿、钻劲儿。
    丁振华有禀赋,看过牛佰顺、麻子红、王文鹏等人的戏,顺手就可以学通透,在大巷上赶驴卖水,学着他们的声嗓吼唱起来,真是像模像样,分绝不差。街上的人听了,大感惊奇……不只唱,还有忘情的举措,目中无人。丁振华能做到学谁像谁……学麻子红,声嗓、做派就是麻子红的。学王文鹏,则全是王文鹏的路数……初学者,能做到高度仿真,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共同本领。
    这天,丁振华看过《马潜龙走国》的戏,在大巷上卖水过程当中,忘情地死命打驴,将驴儿当成戏剧中急奔逃窜的骏马,边打边唱……驴子被频频抽打,遂减速快跑。丁振华则在驴子前面追逐,口中的乱弹声震天响……路人见之,皆惊避之。觉得这娃疯了……这样一天上去,居然多卖了两趟水。晚上回家,父亲发现驴子混身汗水湿透,肌肉哆嗦,口吐白沫,不克不及吃料。问之原因,方知是儿子痴迷学戏而至,遂暴怒,上前将丁振华狠揍一顿……次日一大早,家人发现,驴子曾经死了。驴子硬让丁振华学戏给活活折腾死的,父亲和家人哀痛不已。这样,清贫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3.痴心不改,出外学戏。驴子死了,尔后,丁振华卖水的生计算是干不可了,遂决然孤身上兰州城,一边打工餬口,一边拜师持续学戏……由于,丁振华真实放不下唱戏的喜好,不让他学戏、唱戏,等于要他的命啊。这信心和毅力,真是仙人也挡不住的。皇天不负苦心人,通过多年苦练、滚打和磨砺,丁振华终于成为一代秦腔演艺圈的大哥大,走上了职业演艺之路。就是生命的最初一刻,也是死在舞台上的……丁振华,堪称:为戏而生,为戏而死。这类敬业精力,古今罕有。
    上述,就是丁振华打驴学戏,留在秦腔史上的一段佳话,编录于此,必成贵重的文史材料。
    2022年5月26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张慎微学生所著《甘肃秦腔随笔》,对于丁振华、黄致中系同门师兄弟的记录。见《兰州文史材料选辑》第16辑,第234页。

    作者(中)采访民国时代靖远筏子客大帮主魏玉珠的先人。杜树泽拍摄于2014年春。
    作者简介
    武永宝,1963年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结业于东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大学结业后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财会学校教书5年。后,调回甘肃白银任务,曾长时间从事白银市平川区的基层档案、鼓吹、文明、文联等任务。分别负责各部门的担任人。曾延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终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颁发于《飞天》、《大家》等杂志。创作取向以反应西部黄河文明、黄河人生为主。其中,中篇小说《虎豹口》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国作协会员、某地作协主席剽窃反复颁发于《红岩》杂志1998年6期,以及收录进其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
    反应黄河筏子客生存形态的中篇小说《西部国风》,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白银市凤凰文艺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等方面无关文明公司曾屡次规画将《西部国风》拍成影视剧……同时,由作者受权,该公司将《西部国风》的称号作为出名文明商标,2018年5月在国度商标总局注册胜利。之后,在这一栏目下,发展了一系列丰硕多彩的文明流动……
    总之,《黄河远上》、《虎豹口》、《西部国风》被媒体誉为西部黄河文明三部曲。近些年,作者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明题材的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其中,已脱稿的50万字的条记小说《独石方域搜奇记》、30万字的《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15万字的《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三部专著,在读者中惹起较大反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8

    帖子49

    积分22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