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某告知李学生《西南人都是活雷锋之长白山行为》中的角色曾经敲定由木木来出演,但需求木木带资19800元进组,李学生将钱经过微信转账给于某后,于某便将其拉黑,报名的微信群也被解散了。
庭审现场。西城法院供图
▼全文2596字 浏览约7分钟
近些年来,童星的话题度愈来愈高,成为童星不只象征着有了名望,更能获取不菲的支出。童星概念的大火鼓舞了憧憬影视圈的父母和孩子,伴有着愈来愈多人追捧小歌星、小演员,也让犯法份子有了无隙可乘。
十一月1日,新京报记者理解到,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下列简称“西城法院”)审理了一同以招募小演员为幌子的欺骗案。原告人于某长时间混迹于群众演员行业,在帮人引见拍戏过程当中,他发现不少家长怀揣着让孩子成为童星的梦想,为了能让孩子在一部剧中承当角色不吝破费少量金钱,乃至能够带资进组。于某假装成为了“制造人”、影视任务圈的“强人”,借着招聘小演员、拍摄广告的幌子欺骗钱财。9个月的时间里于某前后骗取5名家长9万余元,直到2021年4月21日被民警抓获。终究于某因犯欺骗罪、捏造身份证件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半,并处分金3万元。
“制片人”招募小演员,家长交钱后被拉黑
“电影《被流放者》女一的女儿沫沫正在炽热招募小演员中,电视剧《雪豹2》男主的mm在招募小演员中……”于某将一条条信息发送到本人建设的微信会员群中,为了博得家长们的信赖,还找报酬本人捏造了“制片人”的任务证,谎称能够帮忙孩子支配影视剧角色,家长们看到动静后竞相报名。
进入于某的会员群需求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于某将会员价钱分了几级,普通版2888元不保次数,一年期限,片酬不定;中级版6888元保底3次,片酬600-3000元不等;初级版15888元保底8次,片酬1500元以上。保底是指在电影、电视剧、网大、网剧、广告、鼓吹片、微电影、信息流等中支配上演。
北京家长李学生想为孩子木木争夺电影《西南人都是活雷锋之长白山行为》中的一个角色,因而根据于某的要求分两次经过微信转账给他3888元会员费,后于某为木木支配了广告拍摄,并分别领取给李学生600元、625元的片酬。
2020年10月26日,于某告知李学生《西南人都是活雷锋之长白山行为》中的角色曾经敲定由木木来出演,但需求木木带资19800元进组,李学生将钱经过微信转账给于某后,于某便将其拉黑,报名的微信群也被解散了。
上海家长曹女士理解到于某是电影《被流放者》的“制片人”,想让本人的女儿出演电影女一的女儿沫沫,于某和曹女士签署了拍摄《被流放者》院线电影延聘演员合同,其中制片人是于某,合同明白由曹女士的女儿出演女一的女儿沫沫,共23场戏份,开机时间为2021年5月1日,合同签署日期为2021年4月6日。
合同签署后,曹女士经过领取宝向于某转账人民币15000元,后于某又向曹女士索要3万元的引见费,曹女士关于某的身份发生了疑心,于某就给她发送了捏造的身份证照片。曹女士在网上搜寻于某的名字后发现有网友称于某经过提供出演时机骗取引见费,面对曹女士的质疑,于某不予搭理,既没无为曹女士的女儿支配出演,也没有将钱退还给曹女士。
欺骗5人9万余元,获刑2年6个月
9个月的时间,于某就以相似上述的伎俩,打着为孩子提供拍摄影视剧及广告的幌子,前后骗取5名家长9万余元,直到2021年4月21日,民警将于某抓获。
法庭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指控,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期间,原告人于某以不法占无为目的,虚拟能够为被害人的子女提供拍摄影视剧及广告等时机的事实,前后骗取五名被害人钱款总计人民币94468元。
后原告人于某将被害人微信拉黑、微信群解散,回绝与被害人分割,所获赃款均用于集体及其家人日常消费。另查明,当被害人有所察觉并要求于某提供居民身份证照片时,原告人于某制造了虚伪的居民身份证照片并经过微信发送给被害人以证实身份。上述事实有微信聊天记载、银行转账记载、被害人陈说、证物证言等证据证明。
原告人于某当庭表现认罪。原告人家眷曾经替原告人退赔部份被害人损失,原告人到案后照实供述犯法事实,且无前科劣迹,但愿法庭对原告人于某从轻处分。
10月19日,西城法院审理认定,原告人于某以不法占无为目的,虚拟事实、瞒哄假相,骗取别人钱款,数额较大,其行动已构成欺骗罪;捏造居民身份证照片,并将照片发给被害人以证实身份,其行动已构成捏造身份证件罪,依法应答其以欺骗罪和捏造身份证件罪予以并惩。鉴于原告人于某当庭可以认罪,且抵偿了部份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可对其酌情从轻处分。终究,法院一审讯决原告人于某犯欺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分金人民币二万六千元;犯捏造身份证件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分金人民币四千元,抉择履行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分金人民币三万元。
法官提示:把稳假冒身份欺骗,两个“甚么”想想
近些年来,网络通讯开展迅速,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反对,新型欺骗流动层见叠出,肆意众多。欺骗伎俩虽然层见叠出,但万变不离其宗,欺骗犯的终究目的就是要骗取钱财。
法官引见,尤为与本案相似的假冒身份类欺骗中,非法份子通常会以虚伪的人设包装本人,以骗取被害人的信赖,进一步骗取钱财。欺骗份子的身份堪称是变幻无穷,为了达到本人的目的,他们会披上不同的“外衣”,表演各种角色。
法官提醒,在波及钱财买卖的时分,先想一想两个“甚么”。一是“甚么身份”:首先问问本人,想一想对方的身份是甚么,可不成信,真不实在,本人与对方是不是是第一次打交道,怎么查明对方的身份信息等问题;再想本人的身份是甚么,对方是不是是真正与本人存在某种身份分割的人,假如是没有任何分割的生疏人,那末大略率是有所图谋而来。即便是有分割的人,或是熟人,也应该完全查明对方是自己仍是非法份子表演出来的。假如对方自称是某某公司、企业的,务必查明身份、资历等相干信息。能够利用网络,经过国度企业信誉信息公示零碎等形式查问相干信息。二是“甚么缘故”:想分明对方是出于何种缘故让本人领取钱款或是给予财物,缘故是不是荒诞不经;再想本人为何要根据对方的要求去做,是不是有百分百的须要性去领取对方索要的钱款,以及领取后,能否百分百失掉对方所形容的“益处”。
法官强调,虽然非法份子的身份、伎俩八门五花,但只有树立起较强的反欺骗认识,建设心思防线,不贪图虚荣利益,明辨真伪,脑子清醒,进步警觉,做到“三思然后行,三查然后行”,在绝大少数状况下是能够防止上当被骗的。总而言之,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收费的午饭。不要被幸运心思冲昏了脑子,时辰放弃冷静明智地思考,认清非法份子的欺骗伎俩,维护本身利益。
新京报记者 | 张静姝
编纂 | 刘倩
校对 | 刘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