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38年:在大理农村找到糊口的温度

    [复制链接]

    2023-1-17 06:52:53 50 0

    原标题: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38年:在大理农村找到糊口的温度  
    近几年,疫情不只冲击了寰球经济政治,也影响到了咱们每集体。国内环境愈加繁杂,不肯定要素日趋增多,各种声响此起彼伏。   
    时期财经联结新周刊硬核读书会,携手推出深度访谈栏目《锐见》,环抱经济开展和集体关切,与学者对话,转达他们的感性和智慧之声。  
    “37年前,我无奈在世界地图上识别出中国,而当初,我的身份曾经与这个国度难以联系。我能够预见,本人的灵魂将永久散步在喜洲的小路上。这里当初曾经是我的家、我灵魂的归宿。”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情怀。  
    林登是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1984年,林登在美国芝加哥边荡涤地毯边读夜校,一次偶尔的时机使他获取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求学,并亲历了中国80年代的变革凋谢。尔后,林登前后求学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南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明钻研核心和斯坦福大学。  
    2004年,林登与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再次回到中国,在云南喜洲创建“喜林苑”酒店品牌,并努力于维护和修复中国物资文明遗产,喜洲人亲切地称说他为“洋村长”。  
    喜洲位于大理的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间隔大理古城18千米。这里不像双廊古镇、龙龛码头,坐拥一线洱海风景,以因时而变的大片稻田、保留完好的白族修建群、白族扎染文明的传承而惹人入胜。老舍在1941年的冬季来到喜洲,在《滇行漫记》中写下,“恍如是到了英国的剑桥”。林登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扎根了18年。  
    2022年十一月,林登的旧书《寻乡中国》由中信出版团体出版,记载了林登从1984年以来在中国的故事和回想。林登但愿,世界能意想到中国的传统之美和中国的智慧,“我的故事代表了另外一种声响”。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林登为什么会对中国文明发生高度的认同?为何没有选择中国的兴旺城市,而是选择扎根农村?在农村,林登怎么样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故事?在拥抱中国的同时,林登本身获取了甚么?  
    近日,时期财经带着这些问题对林登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讲述起他创作这本“回想录”面前的思考。  
    林登提到,在农村,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到中国的文明基因,看到中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我但愿,可以让世界看到北京、上海以外的中国。”  
    令林登感到遗憾的是,除了西餐、工夫、熊猫等这样一些具象的文明符号,本国人似乎对中国知之甚少,也很少有渠道在传布巨大的、详细的、真正的中国故事,他但愿传布这样的故事,“我在中国的这段集体阅历,自身也是颇有压服力的故事,我在这里度过了38年的时间,就足以证实这片土地的吸引力。”  
    关于大理,林登也有本人的欲望。他乐于看到愈来愈多的年老人违心选择农村糊口,成为“新大理人”,但他以为“大理的农村不是一张白纸”,这里有千百年来的外乡文明,他但愿,人们不只能由于苍山洱海而爱上大理,更能在和大理文明的交融中,扎根大理。  
    中国农村是使人兴奋的新旧混合体  
    时期财经:从1984年第一次来中国,到当初曾经过了38年,这些年你走过了中国的得多中央,现在为何没有选择大城市,而在农村扎根?中国的农村对你来讲象征着甚么?  
    展开全文    林登:自从我在80年代第一次来到中国,38年来,我看到中国城市产生了很大变动。在许多方面,城市代表了中国过来四十年的经济奇观,但乡村依然与中国过来近五千年的遗产放弃着切实的分割。   
    我感觉当初中国的一些城市文明和国外城市的差异在逐步放大,然而中国的乡村和国外的乡村比起来仍是有很显著的共同的地方。  
    我的指标是向外界讲述中国的不同故事,一些城市的文明和糊口,天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本国人在体验,但中国沿海地域之外的故事似乎尚无被得多本国人讲述。  
    好比,假如我引见北京,我能够讲故宫、能够讲天安门,然而大部份的本国人对北京的印象多是三里屯、星巴克、苹果店,这些货色的压服力可能没那末大。  
    所以我感觉既然我的初心是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明,就需求找一些对比有压服力的故事,乡村有得多这样的故事,好比大理喜洲当初还保存着得多传统的习俗。  
    假如我能够让他们理解中国农村的一些文明、传统、热心,以及它的容纳性,也许会有纷歧样的成果。  
    中国的农村依然是新旧互动的画布,让大家看到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一个使人兴奋的新旧混合体。  
    时期财经:你找到了有压服力的故事?   
    林登:我感觉中国文明很难用某一个故事来概括,中国传统文明五千年来积攒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智慧,就十分有价值和压服力。   
    我感觉在乡村能力更真切地触摸到中国文明的基因。在城市咱们可能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但在乡村,咱们能够和亲戚、敌人、大天然、植物更为亲密地交流,我能感触到我四周的一些村民都能很好地均衡糊口。所以即便我当初常常很忙,压力也对比大,但仍是感觉这样的糊口会比我在芝加哥的时分好得多。  
    时期财经:《寻乡中国》这本书是你的自传,也是在中国38年来的回想录,你说从这里能看到“一个美国青年如何被中国五千年文明逐渐塑造,变为一个更为成熟和有共性的人”,作为美国青年,过后对中国文明的接触和碰撞,对你有甚么改动?   
    林登其实原来我在美国的时分教育配景不是十分好,22岁来到中国的时分,我没有任何的标的目的,就像一块未经雕刻的“泥土”。自从我来到中国之后,我缓缓地被中国文明、中国人“雕塑”成为了一件新的“作品”。   
    中国向我开启了一种用终身都无奈彻底领略其深度的文明,中国人也乐于向我分享他们的文明和历史,欢送我成为这些传统的一部份。我对中国理解得越多,我的中文就越好,中国人对我的拥抱也就越深。  
    时期财经:1984年第一次来中国,2004年第二次来中国,期间相隔20年,这两次来中国觉得到有甚么不同?38年来也算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的最疾速开展的时期,对这个社会有甚么感触?   
    林登:1984 年和 2004 年的次要区分是“但愿感”。1984年,经济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质疑它的可继续性,因此大少数人仍在张望。到了2004 年,这类质疑和张望似乎都隐没了,每集体都有权寻求本人的经济梦想。   
    中国近40年来的变动,从无形的角度看,是中国城市的物资开展,好比对路途、机场、高铁等根底设施的建立。而从有形的角度看,社会的改革和集体自在的梦想释放了一种更有但愿的文明,这样的思惟变动更为了不起。举个例子,当初我和得多中国人能相互交流、了解、尊敬,但在40年前这多是一件对比难题的事。  
    时期财经:你在书中提到发现得多本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十分少,只对西餐、技击、熊猫有印象,或者理解一点皮毛。你留在中国是想“向世界传布中国的故事”,你最想传布的是甚么,目前来看这样的传布见效了吗?   
    林登:这些年,跟着中国经济的开展,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似乎愈来愈狭窄和偏颇,很大水平上只把中国视作经济上的竞争对手,这是一种使人绝望和狂妄的趋向,我也十分地耽心得多人没方法透过这些观念看到真实的中国。   
    因此,我以为首先要传布中国两千五百年来承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可开交”的这颗文明的种子,让本国人知道,其实中国是很容纳、很热心的,这是一种千年来的传统。  
    一些详细的文明状态,好比西餐、技击、书法、国画,和一些艺术、工艺,中国人本人就曾经传布地很好,得多美国人也都知道这些,也喜爱这些中国文明元素。然而很少有渠道去传递中国本地的一些真正的故事,也没有甚么本国人在讲述这些。  
    好比,咱们能够经过美国的电影、电视剧看到美国老黎民的糊口,也能够透过迪士尼、NBA、星巴克、好莱坞电影感触到美国文明的输入,这些文明影响着得多中国年老人,然而本国人很少有平台可以理解到中国的老黎民的糊口。  
    因此,我但愿分享我天天看到和阅历的中国人的故事。我和得多美国人交流的时分发现,他们最喜爱听我说的不是北京的798园区有多好、上海的田子坊多有特色、成都的宽窄巷子有多好玩,而是详细的、纤细的、集体的中国黎民的故事。  
    其实我在中国的这段集体阅历,自身也是颇有压服力的故事。我在这里度过了38年的时间,就足以证实这片土地的吸引力。我能具有当初的糊口,就是由于来到热心、容纳的中国,我才有这样的自信去寻求和完成我的梦想,才无机会能够写一本书。  
    时期财经:除了想要传布中国故事和文明的现实,就集体而言,留在中国获取了甚么?   
    林登:在中国,我找到了一种更为均衡和可继续的糊口形式。在东方,我被激励独立,寻求本人的兴致和梦想。虽然无理论上这听起来很吸惹人,但对咱们许多人来讲,咱们无奈彻底拥抱这类所谓的自在。咱们以无私的方式追求慰藉,追求身份认同,而不是与一个国度的严密分割。   
    在中国,这里有明白的社会瓜葛,我是家庭的一分子,是社区的一分子,是五千年来文明的一分子。当我拥抱这样的社会瓜葛,发现它并不是担负,而是一种温度。  
    在我的书里,也对比了一些中国度庭和东方家庭的区分,“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会在不同水平上影响着集体的生长。好比,在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爸爸妈妈十分爱我,然而到了18岁当前咱们都是要靠本人,他们不会给我过量的反对。然而我发现,中国的家庭好像是一辈子都聚在一同的,我感觉这是一种可继续的社会运行形式,这对社会的不乱也十分首要,其实我很拜服也很艳羡这样的中国度庭。  

    obs54t0dlf5.jpg

    obs54t0dlf5.jpg


    作者: [美] 布莱恩·林登,出版社: 中信出版团体,出版年: 2022-十一  
    “洋村长”和文明的桥梁  
    时期财经:2004年卖掉在美国的一切房产、留在中国,在大理喜洲兴办了以本地非遗修建为依靠的酒店“喜林苑”,对你来讲应该是一个“背水一战”的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无遇到甚么难题?   
    林登:2004年,我带着全家选择留在中国,在云南发展咱们的“喜林苑”名目,的确冒了十分大的危险。我和妻子保持了在美国的任务,卖掉了咱们的房子,还改动了孩子的教育形式,让两个男孩在家上学了11年。还由于漂洋过海、阔别故乡,就义了一些与故乡亲人的分割,我父亲过世之时我都遗憾地未能到场。   
    然而咱们仍是这样做了,一方面是由于咱们感到世界不足对中国的理解和猎奇,咱们想为此做点甚么,因此有了“喜林苑”这个名目;其次,咱们也想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丰硕的中国传统文明,更想让孩子们看到,咱们一家是如何团结起来寻求梦想的。  
    时期财经:有人以为得多本国人来到中国,更多地是想获得一些身份上的方便,有无人由于这个来质疑你?   
    林登:好像没有遇到过,并且我感觉中国人是很客气的,也不会这样间接说出来。   
    其实得多人都十分违心进入文创、文旅、文明的行业,但在这个行业生存是很艰巨的,我当初最少找到了一种生存的门路。得多人都很拜服我,他们知道我不是为了要赚得多钱,尤为是疫情这三年,咱们面临了得多应战,但咱们仍旧在坚持,当初我的喜林苑团队有150集体,我对他们也有一种责任感。  
    我没有甚么物资的寻求,我没有车、过着很简略的糊口,也不会靠一些物资的货色来“挣体面”。  
    时期财经:你感觉比车子、房子、金钱,这些物资上的货色,更首要的是甚么?   
    林登:我感觉更首要的是在糊口中找到一种拥有社会责任感的指标。我的指标仍是要做一个中国和国外的桥梁,喜林苑是一个社会企业,我会把“文明桥梁”的这个指标放在“赚钱”后面,把这类社会价值观融入企业的决策和开展之中。   
    时期财经:你在书中说并非想建一个“中产阶层俱乐部”,而是想和社区村民严密结合,凸起该地域的文明,如何均衡新和旧、外来和本地的瓜葛?   
    林登:这些年我目击了中国游览业的蓬勃开展,但觉得得多酒店的重点往往是物资上的豪侈、奢华,而不是文明内容。因此,我想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遵守梁思成“修旧如旧”的理念,在不改动原有修建的状况下,尽量地注入温馨感。   
    然而喜林苑的修建是一些国度级文物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关于古代游客来讲,仍是会有一些显著未便利之处。所以我始终强调游客来到这里不单单是为了在房间里休闲,而是为了来到一个很鲜活、真正的中央,和本地文明融会,碰撞出纷歧样的体验。  
    咱们始终发展收费早市之旅和修建之旅,激励一切主人与本地社区互动。也有一些按期的讲座、音乐扮演、教育方案等流动。  
    时期财经: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也带动了一些喜洲本地居民的参预?   
    林登:是的,我也但愿愈来愈多的人来到喜洲,本地人会对他们本人的文明愈来愈有骄傲感。之前他们可能会看到得多新建的钢筋水泥的酒店,就感觉本人的外乡修建没有价值和吸引力,我感觉是十分遗憾的。   
    像这样的老修建、苍山洱海这样的风光,都不是我的资源,而是他们本人的资源。我感觉我既然来到这里,成为他们的街坊,就最少要尽力地呈现他们原本的资源。  
    时期财经:这是否他们喜爱叫你“洋村长”的缘故?   
    林登:是的,他们有人叫我“洋村长”,也有人叫我“老板”,我也会常常和村民们呆在一同。喜洲原来的游览市场可能不是很大,他们也会以为我对喜洲的开展有一些奉献。   
    然而我以为更大水平上是喜洲人本人让这片土地拥有一种并世无双的吸引力,即便没有喜林苑,喜洲可能仍是会做得很好。  

    qdttbhuvsok.jpg

    qdttbhuvsok.jpg


    喜林苑杨品相宅外墙修复及粉刷。2006,引自《寻乡中国》  
    大理的农村不是一张白纸  
    时期财经:疫情以来,游览业一度堕入低迷,面对社会的各种不肯定性和目前人心塌实的形态,你本人的思想和认知有甚么变动和影响,怎么去化解的?   
    林登:2020年我真的有点迷茫,之前我天天都有得多事件,但疫情来了之后一下就闲上去了。之后我就开始写书,写了7、8个月,又翻译了14个月,这会让我天天都有一些成绩感。   
    我也会把喜林苑的内容做出一些调剂,之前面对本国人较多,当初就更多高空向中国市场。  
    之前得多本国主人来这里,我都能和他们面对面地交流,讲述这里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带他们和村里的老黎民聊天,他们会说“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我感觉颇有成绩感,这样的交流也颇有效。然而当初来的本国人少了,得多时分只能经过线上的文字来和他们交流,压服力就没那末大,我也会有一些失落。  
    不外我置信“there i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隧道的止境总有光洁,所有应该会缓缓好起来的。  
    时期财经:当初得多中国年老人厌倦了千人一面、朝九晚五的城市糊口,对农村、山居、提前退休有了渴想,大理也是他们梦想的栖居之地,作为在大理喜洲糊口了近20年的“洋村长”,你对这样的现状有甚么看法?对年老人有甚么倡议?   
    林登:在过来的二十年里,许多人在大理追求糊口和任务的均衡。这些“新大理人”来到这里,是寻求一种更贴近天然的糊口形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互动,也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思考、自我检查,这样真的很好,与我和家人留在这里的初衷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然而我但愿大家可以更融入这里原本的社会。大理的农村并非一张白纸,这里有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本地人引认为傲的糊口形式。咱们来到这里,最少要尊敬他们,也要尽力地融入他们,而不单单是为了这里的天气和苍山洱海的风光。  
    18年前我来到喜洲,这里一个本国人也没有,到当初我在喜洲的敌人也根本都是当地人,所以我是在这里扎根了,把灵魂都注入到了喜洲这片土地上,我的孩子也以为喜洲就是他们的家。  
    当初来到这里的“新大理人”有一些圈子,我感觉颇有意思,然而同时我也但愿大家能和本地人有一些交流,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货色,咱们也分享一些新的货色给他们。但愿当前“新大理人”和“旧大理人”没有差异,咱们都是大理人。  
    作者:王莹岭  
    编纂:王丽丽  
    本文经受权转载自时期财经APP(ID:tf-app)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9

    帖子41

    积分189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