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海南五指山下,探寻黎族人家

    [复制链接]

    2023-1-31 09:01:13 24 0

    原标题:海南五指山下,探寻黎族人家  


    飞机穿梭海南岛,从舷窗向下看,云雾回绕的五指山下糊口着岛上的原住民——黎族。漫长的岛居岁月为他们塑造出共同的风气:充溢灵性的竹文明、“辉煌艳若云”的黎锦技艺、乏味的船形民居……历史在这里的记载,神态万千。  




    展开全文    黎族人世代驻居山林,擅用天然的馈赠,千百年的时间里,竹子已融入每家每户的糊口中。旧时,人们住竹舍茅屋,以碗口大的麻竹做屋中柱梁,强韧而松软;外出狩猎时,竹弓上用笔管粗的箭竹为杆、顶着豪猪的刺作箭头,是捕兽利器。尤为满山各处长着的思劳竹,它竹节长细,皮薄而空多,破开后的竹篾软韧,合适编织。这一根根竹条经线压纬线、纬线压经线,通过黎家人指尖的温度,变为了村寨里的竹凳、竹筐、米缸等糊口用具。  




    阿婆编腰篓最拿手,自14岁学会编篓后,半个世纪没有旷费这一手艺,还教会了儿媳和女儿们。男人们从山上砍下竹子,破成细薄的竹篾,经阿婆的手编成腰篓:主妇用的腰篓玲珑小巧,用来装潢品和小件的糊口用品;女子用的大而粗豪,外出时用来装砍刀或钩刀。这些竹篓极粗劣,竹篾间简直看不到一点缝隙,连装水也不会洒漏。无论是器形、手法,都是黎族传承的技艺。   


    用家养藤竹编织器皿,是黎族的糊口传统之一。  
    藤编衣篓,则是另外一件家庭中首要的器物。它圆腹修口的形状,和黎族传统的陶器一脉相承。于主妇而言,藤编衣篓的多少是财产的意味。旧时男子出嫁,家里会给女儿打制一两套银饰,装在粗劣有盖的小篓或藤编包里,与母亲亲手织的黎锦一同合放在藤编衣篓里。这衣篓里的物件,黎族女性视若瑰宝。物权观点浓重的黎族社会里,未经允许,男人不会随意去翻动篓里的私物。  


    作为喜歌善唱的民族,黎人屡屡触景生情,遇事而歌。编着竹篓的阿婆们唱起:“两人相送岭过岭,越送越远情越深,放头低低送哥去,眼泪流流送哥行”,不远处的黎家阿公们吹奏着,连乐器也是竹子做的:两根细竹管绑扎的哔哒,像小塔同样的口利咧,要用鼻子演奏的鼻萧……它们有的柔美、有的旷达,竹音灵透,领头的阿公唱起歌来应和,像是一场空谷间的音乐会。  




    黎族的言语没有文字,他们的服装就像身着史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黎锦。   
    今人称“黎锦辉煌艳若云”,走在村寨中,你无奈无视人们衣饰上的色彩和图案。老妇头上的彩巾由红、黄、绿几色交错而成,带着菱形、三角形的几何纹,有的绣着意味家庭发达的木棉花。姑娘们的筒裙则更亮丽。水波纹、藤条纹、彩虹纹、云雾纹,星月圆点纹、牛鹿凤鸟纹。织布的阿婆大姐当真视察,天马行旷地想象,再将它们笼统化、艺术化。  




    黎锦以动物染就斑斓颜色,图案来自织娘的糊口视察和想象。  
    固然,提黎锦就要提到黎族的纺织工具—传统的单人纺织器件。之所以叫器件,是由于它们彼此其实不相连,是靠织品连在一同。纬棍、织刀、紧固带、梭,各有其用。坐在席上时,阿婆们要将紧固带勒于腰间,前端联合织物,调好姿态后两腿蜷缩蹬住纬棍,织物就绷紧了。接上去,将经线分层穿越,织刀用来把纬线刮齐、刮紧,循环往复,就看到精美的织物在眼前“成长”。旅游黎寨时,不只能够走进染坊,还能够体验亲手织一段黎锦。  


    每逢节日或是隆重的流动,姑娘们会穿上亲手制造的黎锦衣饰,三五成群。技艺超群的姑娘会在村寨中博得高尚的赞扬,还会引来青年求爱的歌声。在一对恋人定情时,姑娘会把本人织的最满意的花带或者手巾送给帕曼(黎族男青年),表现对恋情的忠贞不渝。在某种意义上,黎锦和民歌是青年人求爱的两种言语,一种婉转在山谷中,一种缝制在衣物间。  




    大约在3000~4000年前海南仍是片荒岛时,古骆越人(黎族祖先)就渡海入岛了。登陆后他们将船翻身,掩盖在地当作屋宇。为了记念祖先的万里迁移,先人们便模仿船的模样在山谷中建屋。这类船形屋多在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开车沿盘山路而上,原野中一个个棕色的房子像沉没在绿色水面的船只。   




    船形屋是茅草屋,以竹木为架,里面糊上泥土,屋顶上铺以茅草或蒲葵叶。海岛下台风频繁,这类倒扣的船形,利于抵制微风和雨水的侵袭;屋顶上蓬蓬的茅草被,像汉族的瓦片同样,为黎人遮风挡雨。在岛上的槟榔谷景区,能够看到黎族的白叟在编织茅草:一脚踩住茅草较粗的一端,双手顺着走向向前编织,编好的草用白藤条牢牢地扎住。这样的一片茅草有大约2米长、1米多宽,厚度像一本字典。一个10平方米摆布的屋顶大约要编300片。  


    上顶时,不是简略地重叠,而是以藤架当底层。从一侧的屋檐开始,每两片茅草片叠搭一部份,用藤条固定在架上。铺草时从左到右,到了另外一侧缓缓上移,再从右向左,如斯重复地走“之”字,直到屋顶被覆满。旧时盖船形屋费时麻烦,都是村民们个人劳作,男女老幼都会来帮助;待到房子落成的那天,客人会热心款待大家。  
    身处在寒带的丛林中,这些茅草房容易受潮,每隔几年就要改换一次顶。人们在山坡每一年用火烧一遍,来年的草就长得更繁茂。屋内生火生灶,木柴分发的热烟也能帮它放弃枯燥。傍晚降临时,从田间劳作归来,全家人围坐灶旁喝着甘甜的山兰酒,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如今,在海南各地还能看到不拘一格的船屋:高架的、矮架的、半船形的,直到开展到金字屋,已没有了船的外形,室内泛起了榫卯梁。跟着时间的流逝,船形屋成为了黎族独有的,一种和环境相生共融的记忆。  
    文图|陈跃飞   
    ?  
    去海南你还想具有哪些体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6

    帖子44

    积分21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