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敦煌文物大多流失国外,一集体的愚蠢,让英国成为藏品至多的国度

    [复制链接]

    2023-2-26 06:15:48 64 0

    北京地铁建国门站有一幅微小的《金刚经》经典壁画,它高3米,全长60米,由3000块黑白瓷砖组成,竹苞松茂。
    这幅壁画原幅员,来自于中国敦煌。
    此刻,它却是英国大英藏书楼保藏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像这样珍贵的文物,千年前的敦煌藏经洞中,一共有5万多件。
    经书、绢画、古书本、彩塑……每一个件都是中国艺术的顶流。
    如今,它们有1.5万件保留在英国博物馆,1.2万留在俄罗斯,还有一些散落在法国、日本、美国、韩国……
    留在中国的仅仅不到2万件。




    敦煌文物的流失,跟一集体无关。但也恰是他,让差点湮没在沙漠里的敦煌能重见天日。
    他就是霸道士。
    霸道士,本名王圆箓,湖北人,1849年出世在道光年间,因为糊口贫困潦倒,为了吃口饱饭,不得已做了道士。
    偶尔的时机,他来到敦煌莫高窟。
    霸道士性情淳朴、心底仁慈,看着破败不胜的莫高窟,他但愿能做些甚么。
    他到处化缘,请来工匠,对莫高窟进行一点点的修复,渐渐的,把它建成道观样子。
    为了连续香火,霸道士还拿出未几的香火钱,请书生来道观抄经。
    1900年的一天,书生像平常同样在洞窟中抄经,累了就座在洞口劳动吸烟。
    他顺手把烟袋往旁边的石壁磕了磕,居然传来烦闷的回声。
    他赶快找来霸道士,两人把洞中的一切石壁都敲了一遍,肯定这里确定有一个密室。
    霸道士听四周的同乡说起过敦煌的历史,这里已经香火旺盛、人流如织。
    两人认定,在密室里一定藏着许多金银财宝。
    由于怕有人知道,他们连夜动工,打着灯凿开了石壁。
    外面果然有一个密室,高3米、宽2.6米。但让他们绝望的是,外面没有任何金银,满满的全是经书、绢画和刺绣。


    关于贫困潦倒的霸道士而言,满目文物,基本抵不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霸道士试图将这些文物“送”给本地官老爷,去换取出路,或者是一些银两。却被人有情赶出,有官老爷还讥笑经书上的书法欠安。
    霸道士乃至冒死给慈禧太后上书,将发现的奥秘洞窟照实上报,却没有收就任何回信。
    完全绝望的霸道士便将这些“没有价值”的货色一页页撕上去,烧成灰烬,卖给左近的黎民当药吃,换一些散碎银两。
    这座藏满中国历史文化,却没有给霸道士带来任何益处的奥秘洞窟,就是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起初传世的佛家和道家经典书籍《法华经》和《品德经》,就是出自藏经洞。
    空想着发大财的霸道士,却基本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
    就这样,霸道士的糊口又安静了上去,他守着这堆“褴褛”,在敦煌持续过着本人的日子。
    转瞬7年过来了,这堆不测发现的文物,没有给他换来利益,反而还要自掏费用看护佛窟,实现上头给他派下的工作。
    就在霸道士懊恼时,还在觉醒中的中国文明开始被东方人觊觎。
    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斯坦因,打破了霸道士变化无穷的糊口。
    这个打着探险家旗帜来到敦煌的英国人,将揭开敦煌羞辱历史的第一页。
    “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独特疯狂的神奇宝窟。”斯坦因第一眼看到敦煌“宝窟”,冲动地跳了起来,把旁边的霸道士吓了一大跳。


    随后,他口中喃喃着他人听不懂的话,用带来的相机,拍下了独一一张摆满经书的藏经洞照片。
    斯坦因给了霸道士200两银子后,开始废寝忘食地挑拣要“买走”的文物。
    他装了整整29大箱,拿走了藏经洞中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多幅佛像、绢画。
    如今,这29箱文物,完整无缺的保留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中,箱中1.3万件敦煌文物,让英国大英博物馆成为世界上保藏中国敦煌文物至多的场馆。
    10个月后,霸道士又分别迎来法国、日本、美国的“探险队”。
    其中,来自美国的华尔纳是“探险队”里最歹毒的魔鬼。
    他仅用75两银子,就换得在藏经洞大肆掠取的时机。
    他将洞窟中的彩塑佛像一个个支解装箱运走。
    还用化学胶布将洞中大批精美壁画整个粘走。
    最初,因时间仓皇无奈粘走的壁画,被他铲掉有数。
    直到当初,莫高窟中,还留着发黑的胶布,见证着华尔纳的残忍行径。


    只管如斯,败北能干的清政府仍然没有醒悟。
    直到在中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当年参预“探险”的法国人,拿出一箱从藏经洞中盗到的六朝隋唐古写本,向在坐的中国学者夸耀。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超过千年的书画在国际甚是稀有,当整整一箱残缺的千年古写本呈当初世人眼前时,中国文学界震惊了!
    终于,清政府开了窍,下令把藏经洞中一切经书押解进京。
    让人肉痛的是,从敦煌到北京,道路迢迢、风雨无状,押解者敷衍塞责,经书基本没有整顿装箱,就被草草送上路。
    一路丧失、毁坏,乃至还被沿途官员克扣有数,许多珍贵经卷就此不见了踪影。
    如今,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度,都珍藏着中国敦煌经书、佛像、绢画,它们拼凑起最精美、最片面的敦煌历史。
    关于咱们而言,这是一段不胜回首、痛心疾首的历史。
    1931年,霸道士在敦煌逝世。
    逝世前,他还又将一部份经书卖给俄罗斯人和日自己。
    余秋雨已经在文章《道士塔》中,痛骂霸道士是历史的罪人。
    也有人说,假如不是霸道士,藏经洞可能将永久只是一个关闭的密室。
    人已逝去,霸道士的功过是非,也都跟着历史淡去。
    如今,如瑰宝般的敦煌,还有更首要的事件需求人们去做。


    敦煌的文物究竟有多珍贵呢?那还要从敦煌首要的地舆地位说起。
    敦煌,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虽位于东南戈壁,可它四通八达。
    向东可达朝鲜、日本,向西可通中亚、西亚各国,最远能去地中海左近。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让这座沙州小城成为中西文明首要的会集点。
    季羡林学生说:世界四大文化,独一的交汇点就是中国敦煌,再没有第二个。
    它有45000平方米壁画、735个大小石窟、2000多尊彩塑。


    自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寸草不生的石壁上,凿下敦煌第一窟。
    千百年来,这里就成为了信仰者的地狱。
    跟着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座中国最陈旧的画廊,满目班驳、破败不胜。
    霸道士卖掉洞中少量文物,更是让敦煌文物损失惨痛。
    卑劣的天气加之报酬的破坏,这个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明的交汇点,面临着生死存亡:
    风沙埋葬了大片的石窟,往日斑斓的泥像许多已风化倒塌,大片大片的壁画毫无征象的零落……
    千年佛窟,朝不保夕。
    1943年,一个在法国学习油画的中国人,带着十多个意愿者,风尘仆仆来到敦煌。
    他们的到来,让这座濒临灭绝的古城看到生的但愿。
    莫高窟地处东风,暴风不停、冰冷无比。
    这位中国人脱掉西装,裹上膻味十足的羊皮棉袄,缩着脖子,一笔一笔勾勒着窟内的壁画。
    他拿笔的手冻得通红,伸直的身子在棉袄包裹下,更显肥壮。他就是起初被大家赞颂的“敦煌维护神”,常书鸿。
    十年前,他还在浪漫的法国闲庭信步,在标致的夕阳下作画,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
    许多人说:常书鸿要是始终在巴黎开展,一定会成为世界级油画巨匠。


    人的终身有时会被一种说不清的情素主导着命运,常书鸿即是如斯。
    一个偶尔的时机,他在法国一个新书摊上发现了几本《敦煌石窟图录》,这几本书就是当年返回敦煌的一名法国“探险家”带回来的。
    图录中,那些竹苞松茂的敦煌画卷,让常书鸿深深震撼。
    他连连赞赏:“这是奇观,这真的是个奇观!”
    常书鸿怀着冲动的表情,去了法国吉美博物馆。
    看着一幅幅代表中国文化的敦煌绢画陈列在此处时,常书鸿的眼睛潮湿了。
    祖国的文物在受苦受难,援救中国艺术文化火烧眉毛。
    身为中国人,常书鸿下定信心:回国!回到祖国,去援救日渐隐没的中国珍宝。
    1936年,常书鸿保持法国的优胜糊口,来到敦煌。
    跟着他被任命为敦煌艺术钻研所第一任所长,敦煌莫高窟终于完结了几百年来无人办理的形态,翻开新的一页。
    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老的艺术家意愿者来到莫高窟。
    这注定是一场守护敦煌的艺术苦旅。


    究竟有多苦?
    那时的东南戈壁,放眼望去,黄沙漫漫、寸草不生,无水无电、物质匮乏。
    他们住在冬冷夏热的土房中,蔬菜奇缺,永久是面条拌着粗盐吃。
    就连吃饭的筷子,都是在河边的柳枝折上去做的。
    这样卑劣的糊口前提,基本无奈失掉亲人的反对。
    常书鸿的妻子无奈忍耐这里艰辛的糊口,抛下女儿和他,不辞而别。
    妻子的分开,对他打击很大,常书鸿为此大病一场。
    然而,很快他又泛起在洞窟中,只是他临摹壁画的身影更为消瘦。
    常书鸿在这里一呆就是几十年,他的许多共事、先生都分开了,只要他仍然据守在这茫茫戈壁,修复壁画、举行展览、出版画册,让更多的人理解敦煌、爱上敦煌。
    1994年,90岁的常书鸿离世,他最大的心愿是:“若有来生,我将仍是‘常书鸿’,还要守护敦煌。”


    敦煌,最陈旧的洞窟,距今已有1652年。
    千年来,莫高窟受到重大的破坏和风化,许多壁画在岁月的腐蚀下,曾经很难看出原来的样子。
    这就需求修复者,少量翻阅古书典籍,复原最真正的画面。
    这对修停工作无疑是最大的应战。
    《都督夫人礼佛图》壁画,就是过后破坏最重大的一幅。如今,却是为数未几的敦煌壁画临摹的经典之作。
    修复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少量古书,按照隐约的轮廓,一笔笔描绘出最接近原貌的画像。
    看着眼前的壁画,恍如让人穿梭回1000多年前“以胖为美”的大唐乱世,亲眼得见都督夫人的雍容风采。
    作品的修复人,就是敦煌的第二代守护神?——段文杰。


    他从1944年来到这里,一呆就是50年。
    段文杰的敦煌生涯,从一开始就难题重重。
    字画专业出身的他,曾在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上,整整徘徊观看了两天。
    之后,他做了一个抉择:去敦煌!
    他抛下刚刚新婚的妻子,带着到处借来的路费,和同窗们搭载着一辆货车,踏上
    返回敦煌的路。
    一路上,山路起伏,风吹雨淋,艰苦无比,就连吃饭都是问题。
    更让人揪心的是,他在道路中还遭受车祸,险些丧命。
    本想着看一眼敦煌,圆梦就分开的段文杰,被洞窟中一幅幅缤纷精美的壁画勾走了魂。
    “我没有在哪一个中央,见过这么多的现代壁画珍品”。
    一起而来的几个同窗们,面对敦煌的艰辛前提,拉着段文杰要分开。
    他却被敦煌深深迷住,在这里扎了根。
    段文杰一头钻进洞窟,缓缓琢磨、细细勾画,开始“面壁写生”。
    直到明天,段文杰仍然放弃着集体临摹壁画的最高记载:360幅。
    段文杰29岁来到敦煌,分开时已经是已经耄耋之年,整整50年,他成为了敦煌“修炼”最久的人。
    后世称他为“沙漠山人”的确不假。
    常书鸿和段文杰的终身,都在为敦煌文明的修复奔走不断。
    第三代敦煌维护人樊锦诗的到来,让敦煌文明更为接地气。


    樊锦诗是北京大学才女,来敦煌时,只要25岁。
    只是不经意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对于莫高窟的文章,她就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学习考古专业的她,现在选择这个专业,就是由于对敦煌的憧憬。
    结业实习时,她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艺术圣地。
    但她一下车,就被漫天黄沙吓住了。她受不了这里枯燥、冰冷的天气,喝不下带碱的水,更无奈忍耐子夜上厕所的恐怖。
    但是,一个个满目琳琅的壁画、彩塑,让樊锦诗临时健忘了这些难以忍耐的苦。
    50多年来,她走遍敦煌每个大小个小洞窟,看遍每一个幅洞中的壁画。
    她撰写出一篇篇价值颇高的敦煌学术讲演,在国际外敦煌学界惹起触动。
    1979年,在几辈敦煌维护者的致力下,莫高窟正式对外凋谢。
    一时间,游客如织,信徒星散。
    然而,少量游客入洞参观,惹起温度和湿度的变动,洞窟中的壁画开始大面积氧化。
    看着莫高窟缓缓“隐没”,樊锦诗焦虑到夜不克不及寐。


    她深知,世上没有任何一件文物是能够永存的。
    如何能延缓莫高窟的隐没速度,让樊锦诗费尽心理。
    她每一年不断奔走在各大钻研馆,80年代时,她在北京看到了一种叫计算机的“大家伙”,操作员告知她,将照片存在这里,不会退色、不会隐没。
    樊锦诗敏感地觉查出,这将是维护莫高窟最佳的办法。
    因而,通过多年致力,“数字敦煌”在她的鼎力推进下开始实行。
    如今,敦煌的数字化收集曾经进行了20年,曾经有200多个洞窟被列入数据库。
    应用技术,留存材料,让更多的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有微微点击鼠标,就可以身临其境,恍如穿梭在这座千年画廊。
    樊锦诗还把莫高窟搬到荧幕,当初的莫高窟会常常泛起在抖音和直播中。
    “云游敦煌”小顺序,更是让千年洞窟与古代科技能妙融会,鲜活了起来。
    这类迷信的维护,让莫高窟失掉了长生。
    维护敦煌,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任务。
    樊锦诗把一切的时间都给了敦煌,基本无奈顾及到家人。
    爱人彭金章是武汉大学传授,也肩负着操办考古系的重担。
    夫妻俩本就终年别离,由于任务忙,无奈顾及两个儿子,只能忍痛将他们寄养在孩子的姑姑家。
    他太了解妻子一心报效祖国、维护文物的迫切表情,彭金章保持事业,接回孩子,来到敦煌,陪在妻子的身旁。
    樊锦诗说:这终身,最对不起的就是丈夫和两个儿子。
    樊锦诗有一个心愿,但愿等本人百年后,与爱人一同葬在莫高窟旁的宕泉河畔。
    从25岁来到敦煌,她在这里足足停留了57年。
    往年曾经85岁的樊锦诗说:假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敦煌。




    这些忠厚的守护者,他们不是乐僔和尚那样的开凿者,也不是朝拜后就会分开的香客。
    但他们为心中阿谁炽热的现实,将本人最美妙的年华留在了茫茫戈壁。
    在这片他们酷爱的土公开,有许多现在来到敦煌的维护者长眠在这里。
    他们的名字将永久被先人传颂:李仁章、龙时英、毕可、许安、赵有贤……还有“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守望敦煌,不单单只是简略的守和望,这其中有大批“守望者”,保持繁荣、阔别亲人的默默付出。
    恰是由于有了他们的悉心庇护,敦煌才起死复生,从新分发出闪光的光芒。
    文物是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维护文物,任重道远,关于咱们每集体来讲,皆有责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4

    帖子55

    积分258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