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不想写,因为容易涉及隐私。
但某些优秀孩子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那种被关在病房里的无助 ......
为了挽救更多孩子不要走上这条治不好的道路,有必要把家长导致青少年精神问题的共性公之于众。
还有一个原因是眼见多年朋友的孩子哭喊着跑去邻居家求助,跳上警察局办公桌大闹,被警察强制送入,就此开启精神病治疗之路。
和上百青少年精神病患者和他们的家长面谈之后,发现澳洲越是重视教育的大城市问题越是严重。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家长们不当的行为方式。
孩子们的共性:男女都有,女孩子多数
学术优质的精英、顶私、公校比例高于普通学校
18岁开始犯病,24岁以后症状越来越严重
极为优秀:奥林匹克、高考状元、欧美名校背景
反复自残希望引起重视、得到认可
因为父母的压迫式管教,对未来没有希望至反复轻生:手机贴膜、圆珠笔、运动裤带,让1对1看护的护士防不胜防。
父母们的共性:普遍高学历,为政府、各大名企工作
频繁晒娃,事无巨细:其他家长看到后问自己孩子,同学们又反馈到被晒孩子那里。隐私的曝光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
网红比例高,喜欢被吹捧,为我独尊,言语暴力不同意见的家长,双极症(极度开心、自满、焦虑、歇斯底里共存)
为维护面子以继续得瑟,精神、言语、肢体暴力孩子:考不好就不要回来了,人家都能学好就你这么笨、怎么养了这么个废物。
PUA、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方位控制孩子:给十几岁的孩子房里装监视器,乃至孩子外地读大学了还这么做。
无休止的给孩子安排学术,强制放弃一切业余爱好和娱乐。强逼孩子就读不喜欢的专业。
事实触目惊心:在精神病院工作几十年的,说从来没有住满过,现在却要把没有完全缓解的病人放出院以收治排长队的患者。
青少年精神患者中的相当比例,是父母造成的。孩子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精神一旦出了问题,治愈的概率不大:生命只有一回。
有句俗语:18岁以前属于父母,18岁以后属于社会。作为父母,应最大程度的鼓励孩子、保护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