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常见的说法是孩子就在学校social,私校老师也就那么回事儿,所以孩子也在外面补习的。当然很多孩子在学校就是social,私校孩子也有很多补习的。可是大家看看周围,是不是华人孩子偏多?
华人在澳洲人口大概5%,印度人大概3%。大家常说的补习社里华人比例超高,那其他族群的孩子用的是什么学习方式?可能很多人说,1对1私教。在家补习。这样的人确实有,但是也有不少不是这样的。
我家娃小时候,我也去看过周围的补习学校,不合适。自己在家教吗?家长太累性价比低。然后孩子大些了,遇到了另一类家长,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一开始觉得他们的法子另类:我们是先用资源堆,不能输在起跑线。人家是:我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好资源太多,但是很多我用不上,我先等等,看看孩子要去哪个跑道。小学东西少,有些孩子小学花了大量时间,但是毕竟是孩子,玩的少了要补回来,六七八年级松了,打游戏去了。成绩下来了,一看,原来还有孩子六八年级也没放松。于是下一批孩子六七八年级也吸取教训不放松。再对比学校一看,教的都是啥啊。
另外一类家长五六年级发力,让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科目,捡自己需要的学。六七年级为什么这么松,可能就是这些孩子是大头,新洲教育局给他们时间追上来。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局不是这个套路,所以我们震惊了。如果要以个人精力财力,改变这个教育套路,做的到,但是累。当然很多人精力充沛(此处不是反话),可是孩子考大学的时候我们都多大岁数了,我们的精力只会下降。我看四周的家长们,二年级以下的家长满脸胶原蛋白,孩子七年级以下的家长带了外挂,九年级以后的家长在喝热水。高强度的生活会让大人孩子都焦虑,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他们不清楚这种高强度能坚持多久。
这就又回到了另一类家长的态度:我先看我需要多少资源。他们让孩子参加各种低配版活动,不看什么名师,可能是花钱打水漂,没出什么成绩。我们觉得,一堆傻子。但是人家也不会跟你说,这是我的机会成本测试。测试完了,没啥超能力,那我们在高税收社会走普通人路线,我只要学校风气好,孩子不走歪,门口教会学校挺好。
没超能力但是有些能力!那我们坐下来看看你的这个能力哪家学校适合你,爸爸妈妈毕竟这里长大的,对学校也有点儿了解,高大上学校很多,但是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也需要第二类家长,兼听则明。在孩子小时候多试试几种不同的路,到了中学大学才能细水长流,事半功倍。但是常常是,第一类家长和第二类家长也就是点头之交,没法交浅言深。所以需要论坛,那么家长们看法相左,但是认为自己这条路不错,是好事儿。因为孩子是在成长变化的。努力的孩子后来变懒,聪明的孩子其实没那么聪明,那么另外一类人的路就有借鉴意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