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肠做的确实是上海特色,童年回想啊。
下列节选自“梅璽閣主”些的“正宗海派罗松汤”。有兴致的网上搜一下,有做法的。
「罗宋」两字本是「Russian」的音译,指的是俄国式的。在十月反动时分,有大批俄国人展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的西菜,上海第一家西菜社就是俄国人开的。这道汤,就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化而来,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其实不习气。起初受原料采办以及当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地造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这道罗宋汤,只在上海有,你要真到当初的俄罗斯去,还吃不到呢。
这海派罗宋汤并不是只是吃中餐时食用,就是学校、单位、家庭以及中式菜馆,也是不足为奇。长此以往,这汤又在上海造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饭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其中「饭店派」以淮海西菜社为代表,在当年推出罗宋汤后,通过数次改善,更新工艺,终于成为海派罗宋汤的带路人,然后,各家西菜馆甚至一般中菜馆,都纷纭仿效,遂成绩了罗宋汤前的「上海」两字。 「食堂派」又称「弄堂派」,汤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艳服,不必蕃茄酱或是只放极少用以着色,那汤经常是「清汤晃水」的,飘着几丝红肠罢了,蕃茄多不剥皮,反正与那西菜馆里的罗宋汤是天壤之别,奇怪的是,即便这样的「蕃茄煮水」,吃着也很爽口,至今还有许多中先生不肯意吃学校的饭菜,跑到校门口买一两元钱一碗的这类汤,加全面包以做午餐。
家庭派」的人,既无缘学到西菜馆的烧法,也不想如「食堂派」那样腐化,因而只能自行揣摩,钻研出各式烧法,其中次要以牛肉替代红肠,而且欠芡为主。 「家庭派」还钻研揣摩了此外两样拥有海派特色的西菜,其一即是「炸猪排」,另外一个则是「手打蛋黄洋山芋色拉」,都是形形色色,从用料、制法甚至吃法上,都与店里不同且有所改进,实不愧为海派饮食史上的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