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今日小满: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复制链接]

    2021-5-22 06:23:45 21 0

    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小满节气踏着微光,姗姗而来。
    这是属于农历四月的一个特殊节气,此时,北方的小麦已经饱满,但还未成熟;
    南方的多雨时节到来,河水开始上涨,变得充盈,万物都因为这个节气,变得生机勃勃。
    就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从今天开始,地上升起的阳气已充满地面,全年“最接地气”的15天就此到来。古人则把这15天分为三候:
    一候 · 苦菜秀:
    此时苦菜已经枝繁叶茂,在这炎热的天气里,吃“苦”不仅可以泻火解暑、健脾开胃,还能体会一番别种滋味。
    二候 · 靡草死:
    夏天已正式来临,在炙热的阳光下,向阳而生的植物,会变得格外强壮,而那些喜好阴凉的植物,则会因阳气过盛逐渐枯萎。
    我们也该从空调间走出来,去大自然晒晒太阳,出出汗,给身体一个排毒的机会。
    三候 · 小暑至:
    麦子日益成熟,等待成熟的过程,总是充满希望,令人期待。
    所有的一切,都刚刚好,将满未满,正是小满。
    一如人生最好的状态:凡事七分满。
    6fa5b82d75f4362d4cfc2307367c3666.png
    饭吃太饱,会招来疾病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
    正如老人常说的,人的肠胃怕堵不怕饿,比起十分饱,三分饥更有利于健康。
    八十多岁的医学泰斗钟南山在抗疫前线奋战时,不仅因为专业成了全民的偶像,健康的体魄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此,钟南山院士曾向大家分享保持健康的三要素:
    “运动,锻炼;重视心理健康;不要吃太饱。”
    他还分享了合理分配三餐的具体方法:
    早餐的热能摄入量应是全天的30%,主要包括豆浆、鸡蛋、水果和蔬菜;
    中午的热能摄入量应是全天的40%,主要包括鱼、肉、蛋和豆类;
    晚上尽量少吃一点,热能摄入量主要在全天的30%,主要是谷物。
    然而,很多人明知吃太饱对身体无益,但还是会为了口腹之欲,忽略身体的康健。
    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便是一个对吃无节制的人,据记载,刘彧吃腊肉,每顿至少得吃两百块。
    每次都吃到撑才停下来,这不仅让他身形变胖,失去原来儒雅的样子,也让他的身体因为超负荷而疾病缠身。
    最终让生命停留在了34岁。
    这并非夸张,有研究结果表明,只需要降低进食量,就能延年益寿。
    因为吃太多,不仅会引起肠胃功能的障碍,还会因为肥胖带来更多病症,如“富贵病”。
    更重要的是,吃太多,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的生长因子,会导致脑功能的退化。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也指出:
    “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享有94岁高寿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养生之法“七戒八不”中,就有一条是“不贪饱”。
    可见,将饱未饱,健康常有。
    吃饭慢一点,规律一点,便可以慢慢减掉饭量的三分之一,如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所总结的:
    “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控制好饮食的分量,才能把握好身体的“度”,拥有健康的体魄,给生命做加法,更好地享受人生。
    c600fa631f5feb4f3f53d2c633ade228.jpg
    99e194f1c14933e97f9a949b4b86207f.png
    话说太满,会惹来事端
    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在《和言字韵》中说:
    “前辈如瓶戒,无言胜有言。”
    古人一直用“守口如瓶”这个词语来告诫我们,谨言,方可避免祸从口出。
    春秋时期,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国攻打卫国,齐襄公为防止周王派兵前来讨伐,便派两位将军去偏远的葵邱驻守。
    两位将军在临行前,对齐襄公提出请求,希望驻守有一个期限。
    正在吃瓜的齐襄公没有当回事,随口就说:
    “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我派其他人去接替你们。”
    一晃,一年过去了,齐襄公却已忘记自己的承诺,这让两位将军很不满。
    为了提示齐襄公,他们献上刚成熟的瓜,可是齐襄公并没有看懂这个暗示,更不要提履行承诺。
    两位将军十分生气, 便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拥立了新的国君。
    俗话说:
    “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
    说话前三思,方能让自己更从容。
    毕竟信用难得易失,哪怕是花费十年积攒的信用,也可能因一时的话说太满又不能实现,而前功尽弃。
    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学生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绝对想象不到的……”
    苏格拉底没有被对方的情绪所感染,果断地制止了对方,说道:“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吗?”
    这位学生不明就里,苏格拉底解释道:
    告诉别人的话,首先要用“真实”的筛子过滤,再用“善意”的筛子过滤,最后用“重要”的筛子过滤。
    如果既不真实,又不善意,更不重要,那又何必要说呢?
    正如老子所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话说未满留余地,点到为止是艺术。
    面对自己可以做到或有理的事,不要把话说太满,这是给自己留余地,也是一种智慧。
    曾仕强教授也说:
    “说话不能太满,太清楚,当你说一定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说八分的话,将满未满,才是为人处世最好的方式。
    c5dbaca80f2a129958bd0687395ffbce.jpg
    c631f72a38175ce1b81e920c98f8e710.png
    事做太绝,会失去退路
    有一位小和尚,做事很绝对,师父为了教化他,让他在一个葫芦里装满水,再放进盐,然后让小和尚想办法让盐快点融化。
    没多一会,小和尚哭丧着脸对师父说:
    “师父,水太满了,根本没有办法去让盐加速融化。”
    因为葫芦里的水太满,不能摇晃葫芦,让盐融化;又因为葫芦口太小,不能用木棍去搅拌,最后,盐都沉在了胡芦的底部。
    师父笑着说:“你把葫芦里的水倒出来一些,不就可以了吗?”
    小和尚顿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间万物如此,做人做事也不离其法。
    一个人做事太绝对,便如同盛满水的葫芦,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所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这么说: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事事有度,必有所益。留余地,是留给别人,也是留给自己。
    世事繁杂,输赢难料,不把事做绝,路才能越走越宽,亦能拥有转身的从容。
    战国时期的战略家冯谖,因为贫穷,想要投到齐国公子孟尝君的门下寄居,孟尝君询问他的特长,他却摇着头说“什么本事都没有”。
    但对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的孟尝君,对投奔而来的人都会留有余地,便以下等门客的待遇收留了冯谖。
    然而冯谖并不满意下等门客的待遇,没几天,便弹着剑要鱼吃,于是孟尝君按中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
    过了几天,冯谖又不愿意了,弹着剑要车马,孟尝君没有计较,给了他上等门客的待遇。
    冯谖没有就此停止,没多久又弹起了剑,说自己家里的老母亲没法养活。
    大家都觉得冯谖太过贪婪,极其讨厌他。但孟尝君依然抱着“做事留余地”的胸襟,再次满足冯谖的愿望。
    最终在孟尝君遭到齐王猜忌时,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营造“三窟”,使孟尝君在之后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中,“无纤介之祸”。
    凡事不可尽的智慧,便在此间。
    人算不及天算,凡事皆有意外,做事留余地,方能容纳这些意外。
    这样的人,成人达己,总能积善降祥。因为做事不绝,是留给别人的退路,也是自己的后路。
    74a3232967fc9a0b10b8d25e7d2a6db3.jpg
    00bf431ba2fd87c1030ab58f2e0549d7.png
    盛极必衰,至满则溢
    事物发展到极致,便会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可谓“物忌全胜,事忌全关,人忌全盛”。
    唯有懂得守好嘴,放宽心,松开手,给世界留点缝隙,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饭吃八分饱,留有缝隙,让自己远离疾病;
    说话留三分,留有余地,让自己更加从容;
    做事七分止,留有退路,让自己多份空间。
    如此,人生张弛有度,可进可退,正是小得盈满,满而不溢。
    *以上内容转载自有书共读,刚行路上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论坛元老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6565

    帖子17080

    积分51588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