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多子多福”,指的就是家里的孩子越多,老了越有保障,所以人们不管家里条件贫穷或富有,都会生很多个孩子。
ymjidmvi00j.jpg
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爱孩子,何况生养孩子是一种最好的投资,且素有“孩子不吃十年闲饭”之说,长大了更没有吃闲饭的,个个都会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人是有创造力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计划生育”并被采纳了呢?虽然过程复杂,但理由也很简单:在某个历史阶段,因为某种原因,粮食不够吃了,就认为是人多地少,甚至完全忘记忽略了人是有创造力的,而且他们认为地球资源有限,人再多的话,“狼多肉少”就会出问题,所以……当然,多少年之后的事实已经证明他们当初的那些说法是片面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
但当初他们就那么干了,“计划生育”就那么实行起来了,而且一实行就是40多年,直到最近才突然发现“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也促使许多人开始思考和反思,放开了二胎三胎,但又发现已经晚了,于是就自然又想起了那个最初提出“计划生育”的人。
然而,相信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计划生育”是谁提出来的了,更不知道这个提出者竟然自己还生了8个孩子,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马寅初这个人和他的故事。
一、出生贫寒,学成之后选择回国
故事的主人公叫马寅初,1882年出生在浙江省嵊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和人口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可热爱学习的马寅初并没有放弃求学,始终坚守着初心,刻苦学习,终有所成。
lr04hmrgypa.jpg
马寅初先是去国外求学,学成之后又毅然回到了祖国,当时我们国家正急需人才,尤其是像马寅初这种“海龟”。
刚回国不久,他就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许多人都想请马寅初进入自己的团队。但不管诱惑多大,马寅初都不忘初心,最后去北京大学当了一名老师,想用自己的所学培养更多人才。
马寅初作为一名海归经济学家,他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发表的《新人口论》在当时被评为“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因为当时“没的吃是因为人口多”已成“共识”,没人想到是因为计划经济。所以他的大作的出版正逢其时。但不久他又因发表《新人口论》而被打成右派,直到30年后才得以平反。
二、为国献计,成为国策
据说马寅初是“放弃国外很好的工作坚持回国”,如此说来他的选择跟鲁迅当初弃医从文有异曲同工之处。没过多久,马寅初就在经济学术领域有了一番成就。
那个时候马寅初在浙江大学当校长,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国家的发展。当别人对国家经济抱以信心时,只有他看到了危机,并认为人口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因为他认为我国人口增多会成为国家的负担,因为当时已实行计划经济,大家在一起吃食堂大锅饭,没有足够的粮食够供养那么多人,当人口到了一定的数量,那时全部的中国人都要深陷饿肚子的困境。
面对当时的情况,马寅初立即开始了社会调查。经过大规模的人口普查统计后,他总结得出了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两个孩子的结论,如果有人不遵守就应对其进行罚款。
起初多数人都不赞成他的这个想法,因为自古以来每朝每代从未执行过这样的政策。虽然当时马寅初一再建议,不过当时国家并未采纳,因为他已被打成了右派。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被平反后,在一位火箭专家的努力下才将他的建议变成“基本国策”。而此时的马先生已经去世几个月了,并没有看到他用一生心血研究出来的锦囊妙计变成现实。
三、娶两个老婆,生八个孩子
说来有点不可思议:马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又在国外留过学,父母却给他安排了一个没文化的乡村女子做老婆。
af5ezyjeglf.jpg
结婚后,两个人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里。欣慰的是,妻子作为一名贤内助,把生活上、家务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替他打理得井井有条,并给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一男三女)。可他们唯一的儿子却在很小的时候就感染病毒去世了。当时受封建思想影响,为了延续香火“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存在,马寅初这个海归大概也不例外,而“善解人意”的妻子为了延续马家的香火,竟然主动跟家里说她赞成马寅初纳妾。而当时已是“新中国”了,早就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怎么可能纳妾?
但这事怎么会难倒一位著名的人口专家和海归?
之后,马寅初就因研究需要远赴国外,与原配妻子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感情也慢慢地消失了。
之后,马寅初又认识了他女儿的同学(比他小22岁),两人相处了很长时间,建立了革命感情,在生活上也彼此照顾。最后,他们终于走在了一起,并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结语:
马寅初的一生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始终坚持自我,一心为国家的人口减少而惮精竭虑、死而后已,功勋卓著。
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的人口事业而不懈努力的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是他代表作,却被人批判“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要求别人最多生两个孩子,自己却生了八个孩子”,甚至还有人说他为了延续香火抛弃结发妻子娶了自己女儿的同学……这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然而,对于那些受他的人口理论影响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平?
现在许多为中国人口危机着急上火的人可能在想:我们目前的人口状况,马老先生若是地下有知,不知会有何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