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开创历史的王守义十三香,怎么不“香”了?(组图)

    [复制链接]

    2021-6-7 13:14:46 60 0

    老字号回到旧战场,却成了乏力的新手。
    文 | 华商韬略 冷思清
    从开创历史,到持续被边缘化,王守义十三香最近这十几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lawqtri3ugf.jpg

    lawqtri3ugf.jpg

    【落寞】
    2020年的河南百强民企榜单上,“王守义十三香”排在第91位。
    此时,它的年营收为21.5亿元,仅为海天味业的十分之一,“老干妈”的一半。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复合调味料”品牌之一,王守义十三香曾经家喻户晓,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国民品牌,但在今天,这个熟悉的商标,正与几十年不变的包装一起,局促在其他厂商生产的“二十六香”“十九香”之间,被后起的新秀们甩在了身后。
    1959年,回族青年王守义举家从河南通许县搬到了京广铁路沿线的驻马店。他拿出祖传秘方,调制出了“十三香”调味品,在集市上支起货摊,把几分钱的生意做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石家庄。
    不久,“文革”爆发,王守义的事业一度沉寂。
    1984年,花甲之年的王守义和儿子王银良凑了一百元,开了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调味品厂”,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这一次,把“小生意”做成大企业,“十三香”用了十五年。

    22ih2jonme3.jpg

    22ih2jonme3.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驻马店
    在时代洪流之中,王守义十三香被南来北往的客商带到了全国各地。老人不用每天摸黑起床,拖着几十斤重的板车去集市上叫卖了,但他还是经常拄着拐杖,与员工们一起工作,并对他们说,“进了十三香,就是一家人”。
    1998年,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8000万元,年收入达到4亿元,一个庞大的调味品商业帝国正式形成。
    第二年,完成了商标注册的王守义十三香第一次出现在央视春晚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央一套黄金时段广告位的常客,以王守义头像做防伪标志的品牌形象也从那时开始深入人心。

    4jishex5le0.jpg

    4jishex5le0.jpg

    ▲晚年王守义与央视综艺节目《幸运52》主持人李咏的合影
    2003年,王守义去世时,每包利润只有八分钱的“十三香”,年销售收入已经高达5亿元,那时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十三香”外包装上的老人。
    面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好局面,弥留之际的王守义最担心的,是后代面对财富的诱惑,“再也不肯安心做实业了”。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留下遗言: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
    但从王守义十三香后来的发展来看,老人的苦心孤诣,并没有为后辈们理解并很好地执行,这让其后来走了很多弯路,也为其走向落寞埋下了隐患。
    【动摇】
    对于手握巨大财富的王守义的后代而言,“安心做实业”实在难以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从王守义去世,一直到2016年,王家的后辈们纷纷踏上了“跨界”之路。企业的发展也因此徘徊停滞了十余年之久。
    首先“出界”的是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这位20岁就手握几千万资金的“富三代”,是集团第二代掌门人王银良的侄子,也是他一度着意培养的“接班人”。
    王守义去世后,在英国留学的王太白在曼彻斯特囤积了几十处房产,却遭遇金融危机,险些输掉了全部家当。
    最终还是靠家里提供的资金,王太白才得以渡过难关。

    susygvg4clc.jpg

    susygvg4clc.jpg

    ▲曾经被王银良着意培养为“第三代掌门人”的王太白
    国外单独打拼不成功,在长辈们的一再劝说下,王太白终于同意回十三香做调料。不过,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议让十三香上市。
    但长辈们拒绝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态度一致且坚决,“上市就是圈钱”。
    王太白上市的动议虽然被否决了,但他却将不安分的氛围调动了起来。
    那几年,王家人在各行各业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其中,王银良的妻子就在多家公司履职,涉及金融、房地产、啤酒、造纸、包装、食品原料等多个领域。
    而在王守义之后执掌企业的王银良本人,也在试图带领公司走出一条“新路”。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一片萧条,内忧外患的十三香销售业绩同样不达预期,苦思“破局之策”的王银良便想到了开火锅店。
    当时,餐饮业在危机之下逆流而上,一枝独秀,新崛起的澳门豆捞火锅更是短短几年间就风靡全国。这种“从工厂到门店”的新型连锁火锅连锁店,把火锅店这种家门口的营生,变成了百亿规模的大买卖。
    在王银良看来,一年售出十多亿包调味料的十三香,在这个新兴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他还相信,“借助餐饮渠道,可以推动调味品的销售。”
    对资金充裕的十三香而言,跨界并不算难事。项目从酝酿到实施,只用了一年多。2009年6月8日,王守义新豆捞店在郑州金水区试营业,在新店的内饰和餐具上,都醒目地标注着“王守义”的头像标识。
    集团上下对新业务信心满满,放言要在全国开500家门店。按照决策层事先估计,第一家门店开在十三香销量最好的河南省省会郑州,能吸引不少忠实客户,但事与愿违,新店开张以后的两个月乏人问津,最后只得草草关张。
    参与火锅店项目的高管在不久后纷纷离开了十三香集团。
    除了火锅店,那段时间,十三香集团旗下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副业”,包括房地产项目、广告公司、纸箱公司、商贸公司以及建筑设备租赁公司。
    无一例外,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最终大多注销了事。
    经历了多元化惨败之后,十三香的“跨界”脚步终于停了下来。当他们打算一门心思做好主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各式各样“山寨”产品包围了。
    在王家上下把资源都用来搞跨界发展的时候,“十五香”“十八香”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正品”打起了“游击战”。
    为了应付这些“模仿”者,十三香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维权诉讼。直到今天,这些“李鬼”们还在很多城市的货架上并排站立,有些甚至卖得比“正品”还好。
    王银良曾说,“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打假打出来的,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来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了各式各样的侵权诉讼,十三香花了两三千万。
    然而对十三香来说,跨界带来的危机远不止于此。
    在王家“二代”“三代”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不断碰壁的时候,中国调味品市场悄然进入了新时代,对手们一个个“弯道超车”,十三香不得不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追赶。
    【回归】
    就在王银良谋划进军火锅市场的2009年,“饿了么”问世,中国餐饮业进入“外卖时代”。
    外卖的崛起,让小餐馆和连锁餐饮巨头迎来了春天,对复合调味料的需求也空前增加。
    2010年之后的短短十年间,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35.5亿元,增长到了接近1500亿元的规模。
    市场空前扩大的同时,新的行业领军者也在渐次崛起。曾经领跑全行业的十三香调味料,逐渐被更定制化、更健康的新产品取代。
    与王守义十三香同时问世的鸡精巨头“太太乐”,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放言要在2023年完成100亿元的营收目标;而专门为“海底捞”提供底料的颐海国际于2016年上市,到2020年,其营收总额已达53.6亿元。
    同样来自河南省的仲景食品,凭借着每瓶售价12元的香菇酱登陆创业板,市值一度高达百亿。
    面对空前繁荣的市场和同行们在市场上的攻城略地,甚至把战场从超市、电商平台一路延伸到直播间的时候,“王守义十三香”却只能望洋兴叹,显得格外沉寂。
    对企业来说,要想赶上潮流,只能先“慢”下来,练好“内功”。
    2016年,一座新的现代一体化综合生产大楼拔地而起。大楼安装了德国进口的高端设备,十三香开始进入智能化生产的新时代。

    pero3bdvbmh.jpg

    pero3bdvbmh.jpg

    但王银良的决心远不止修建一条崭新的生产线那么简单。经历了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王银良意识到,与其强求后辈去理解父亲的遗愿,不如放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让更专业的人更专心地做好企业。
    想明白了这一点,王银良果断开始了十三香的“去家族化改革”。
    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王家大部分人都从企业剥离了出来,只有王银良的两位兄弟还拿着部分股权。十三香集团的高管中,家族成员只剩下了王银良一人。
    家族成员陆续离场,集团旗下的广告公司、纸箱公司和建筑设备租赁公司等“副业”也陆续注销,企业的架构变得简单,业务也更加专一。
    从2016年新大楼落成那一刻起,王银良把精力全部转向了公司的治理。他身兼集团董事长与总经理,梯次型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初步形成。
    除去出差的日子,王银良每天11点20分准时出现在食堂,与员工一起用餐,很多问题在食堂三两句话就解决了。
    扁平化的管理让公司得以聚焦主业,王银良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企业未来发展上。
    从2018年开始,王银良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内部改革。首先是管理机制的改革,王银良亲自把关,剔除不合适的人选,安排年轻骨干,一步步完成了新管理体制的建构。
    到2019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王银良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原材料上,他一次次亲赴产地把关原料,去不了的也会委托专人把样品带回公司化验。
    从结果上来看,王银良这些年的改革是大有成效的。
    在同行的猛烈挤压之下,又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十三香还能保住2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关起到了重要作用。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中国调味料行业遭遇“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王守义这五年改革的成绩可以说远远不够。
    【挑战】
    2020年10月,一条“十二不如十三香”的微博,让“王守义十三香”借着iPhone12的发布再次登上了久违的“热搜”。
    登上热搜的第二天,王守义十三香的官方微博借势发布了2020年新的企业宣传片。视频的内容很简单:一首地方风情浓郁的歌曲,一番简单的企业介绍,加上董事长王银良几句朴实的话语,手机屏幕前的年轻人仿佛被拉回了童年。

    bpbhbnff2k3.jpg

    bpbhbnff2k3.jpg

    但当热度散去,“王守义十三香”对更多人来说,依然只是一份越来越久远的陈年记忆。
    在王守义十三香所有产品中,十三香这一种产品占其全部产品份额的一半,却贡献了近九成的营收。调味料行业急速地产品迭代,王守义十三香却无法打开更多产品的销路,无疑会让企业的盈利变得越来越艰难。
    近两三年,王银良在聚焦主产品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出新品,希望把火锅料、饺子料等产品推广出去,尤其是带到农村乡镇,扩大下沉市场,改变人们“王守义等于十三香”的固有认知。
    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开拓,在王守义的官方旗舰店上,罗列着数十种产品、近百种规格,但人们所熟知的,还是只有那包熟悉的“十三香”。
    如今,在大多数城市的商店超市,也只能找到一款印着“王守义”头像和商标的十三香调味料——还是熟悉的包装、熟悉的味道,甚至连价格都是十多年如一日地只有三块多钱。
    面对电商的冲击,十三香同样一筹莫展。
    当调味品行业其他巨头走进直播间带货时,王守义仍然在坚守着逐渐萎缩的线下市场。集团旗下虽然也成立了电商公司,但却业绩平平,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此外,接班人的“空心化”,也让这家企业的前途充满了变数。
    2016年,曾经被认为是王银良接班人的王太白“完全脱离家族,净身出户,开始二次创业”。
    王太白其他的几位堂兄妹,包括王银良的女儿也在2015年4月前后离开了十三香集团。
    幸运的是,执掌企业18年、已经70岁的王银良精力充沛,依然有决心把企业拉回正轨。
    2020年9月《河南商报》的一篇专题报道中提到,王银良“现在专注的就是把香辛调味料做好,只做好一件事。”因为“有些事情外界会逐渐理解”。
    在产品更新迭代极快的市场上,真正考验企业家的,是能不能在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还能有足够的定力,调动一切资源为产品增色。
    在十三香为“隔行跨界”疲于奔命的漫长岁月里,后来者早已抢跑了新的赛道,而当老企业痛定思痛,回到主战场时,反成了毫无竞争力的“新手”,被一步步挤到了舞台的边缘。
    离开了产品,企业发展无从谈起,“让中国人吃上正宗的调料”也只能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只有专注产品本身,才能振兴企业,让民族品牌真正崛起。
    如今的十三香想要找回失去的岁月,还需要漫长的时光去沉淀。
    参考资料:
    [1]《王守义十三香:比起挣快钱,更想安心做实业》鹿鸣新闻
    [2]《十三香拒绝上市背后有何考量》河南商报网
    [3]《王守义十三香,还能香多久?》品途商业评论
    [4]《2020年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现状及后疫情时代发展趋势分析》中商情报网
    [5]《被苹果带火、年营收超23亿,起底香料霸主十三香发家史》观潮新消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

    帖子28

    积分11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