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被认为最擅长讲中国故事的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张艺谋近年有这样两部作品,一部是2016年中美合资首部大制作,被寄予文化输出愿景的《长城》,一部是2019年在柏林影展最后时刻宣布撤出且后来删减得以上映的《一秒钟》。前者被视为经世的中国电影人向“讲好中国故事” 交出的一份作业,后者则被认为是对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冒犯性创作。张艺谋的这“两个故事”,折射的正是中国官方对如何讲中国故事的态度——关于讲中国故事,最好是《长城》,而不能做影射色彩的《一秒钟》。
0ielluvhrey.jpg
m2oyfuc5pis.jpg
对这个问题的论断,5月底的中共政治局月度集体学习会上再度被提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当场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把中共的政治“八股文”直译过来就是“中共要搞好大外宣要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什么是“真实、立体、全面”?这个问题对于演艺人员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当一个“艺术化”的人物被称赞为真实、立体、全面一般就是表扬演绎者进行了成功的人物塑造。而这是基于还原人性、尊重现实逻辑,不拿观众当傻子的基础上。
仍以《长城》与《一秒钟》为例,前者讲述了中国宋朝时期,欧洲雇佣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长城期间,被一批象征着中国人优秀品质的“无影禁军”所感动而一起对抗怪兽饕餮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典型的美式“超级英雄”的框架上,导演本意“借水行舟,传递中国文化信息,影响更多全世界的年轻人”,不想“所有的中国人无一负面,团结得犹如一块铁板,丝毫没有除了保家卫国之外的任何私心杂念;要把中国元素光怪陆离地展示出来,长城皇宫,四大发明,最炫民族风的配色,本土出产的各类动植物等;同时还要注意国际影响,不论哪朝哪代,必须说美式英语,要不然外国观众怎么看得懂。总让人感觉,这部电影,有着明确的任务。”
无论是1.5亿美元的投资,还是强大的主创人员,乃至后续的宣发都为这部电影抬轿,所有意向都对,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好的故事为什么讲不好?因为观众很难从一个处处透着“高大全”,面面都是“伟光正”的电影中感受到真实。相比之下,电影《一秒钟》仅仅讲述了一个文革背景下的罪犯逃出牢狱,只为从电影放映前的新闻简报里看女儿那一秒钟的镜头的故事就打动了无数人。因为他真实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儿”因出身不好只有通过积极表现而被认可却不想意外死亡的悲剧。故事无关宏伟与否,重在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力量,没有感染、共情、理解。
exhoch1ravu.jpg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政治、文化圈层中都在探索的命题,而现实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往往加上了沉重的政治性责任。图为2015年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就“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发言。(新华社)
国际传播亦然。近些年中国官方、学者智库以及像张艺谋这样的电影人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学者将商业品牌营销引入国家间的国际传播,认为应该如何如何强化传播技巧,有诸如张艺谋这样的导演试图借助最直接的影像力量推介中国文化。可以说,这些都没错,但最重要的是传播的原则,是不是允许不避好坏。
最直接的例子,诸如《一秒钟》这样涉及到中国官方所认为敏感内容的作品可不可以有更大的宽松空间,诸如西方向中国发难的新疆问题,中国在类似问题上是否可以积极主动的对新疆有更多全面的介绍。
懂得讲好中国故事并非只是讲中国好故事。现实生活不是安徒生童话,尤其放在国际政治环境中,国际传播更不可能永远以我方伟光正自居,正如所有的物体从来不只是只有一个侧面。如果只想展示好的一面,那么注定要面临《长城》式的败北,只有敢于正视真实、展现真实才有可能传得开。
当然传播不是单纯的记录,因为真实中难免夹杂一些不美好的因素,而这种不美好并非只有中国独有,放眼全球,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问题。关键是首先正视这些问题,有自己的逻辑,继而才是更为技巧性的策略与手法去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掩饰问题的存在。就像《一秒钟》中那被删去的内容,或许本来只是艺术式叹息,但审查本身却产生了社会政治性的负面效应。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