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https://www.abc.net.au/chinese/2 ... australia/100408898
如何考取精英学校?如何考到私校奖学金?哪家课外辅导学校最好?在一些澳大利亚华人父母的微信群里,这些信息不但格外抢眼,而且会引起热烈的讨论。
在诸如悉尼和墨尔本等大城市,课外补习班和才艺辅导课程在华人社区中方兴未艾,吸引着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
这些课程,既包括与孩子日常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中文、器乐、舞蹈等文化和艺术课程。
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认同课外补习,悉尼科技大学社会与政治系的副教授克里斯蒂娜·何(Christina Ho)博士说,她不认为赚大钱、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或读取精英学校才算成功。
“在我的一次调研中,一位来自中国的妈妈说她已经受不了这些信息的狂轰滥炸了,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决定退了群,”何博士说。
70年代,随父母从香港移民澳大利亚的她在悉尼就读于一所精英中学。从当年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到如今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何博士说她决定不让自己的子女像她一样长大。
她说,她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2016年,何博士发表的著作《渴望和焦虑》(Aspiration and Anxiety: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引起澳大利亚社会广泛关注。在这本书中,她向澳大利亚社会展示了移民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看法。
何博士说,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代移民对成功的定义可能相对狭窄,而这种价值观所带来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职业有着很高的期待。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代]移民家长几乎执意要他们的孩子成为医生、会计师、牙医、律师等,”何博士说。
“这是移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那种对未来的忧虑。但是,如果你在这个国家出生长大,你的忧虑就没有那么的强。”
何博士认为,相比第一代移民,在澳大利亚经历过基础教育的第二代移民在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忧虑感相对要低。
她以自己举例说,因为了解澳大利亚的教育,所以她知道,即使自己的孩子没得到99分,也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会走投无路。
“我知道他们可以选择其他路径,最终他们还是可以大学毕业,就算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光明的未来,”她说。
“对于那些移民澳大利亚更长时间的人而言,他们有机会将成功的定义放得更宽泛。
“移民澳大利亚时间越长,你会越感到生活舒适、更了解体制,因此会对成功有着更为宽泛的认知。”
容思程(Scott Yung)是一位出生在悉尼的第二代华人。他的母亲来自上海,父亲在70年代从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亚。
29年前,容思程的父母在华人聚居地好事围(Hursville)开办了一间课外辅导学校。
容思程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在自家的补习学校上课,周末还要不断地补习。他说自己了解父母严格要求他的目的是希望他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律师或牙医。
“我知道他们不容易,很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他们那么苦的生活下来,”容思程说。
“我相信最重要的是要开心,开心之后才有资本谈成功与否。”
少年时期的容思程考入了新南威尔士州的一所精英学校——悉尼男子中学(Sydney Boys High School)。也许在一些华人家长眼中,他是一个可以在家中补习的幸运儿,但对他自己而言,直到上了精英学校他才发现,除了学业之外,他缺失了很多重要的能力,例如:公开演讲、领导力、社交和理财能力等。
但让他觉得庆幸的是,自己在英式橄榄球等体育活动上的表现让他更加自信。他说,这些都是步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要素,而不只是学术成绩。
从在家办补习班上课,到如今经营补习学校,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的容思程说,澳大利亚的课外辅导行业需要来自执法部门的进一步监管。
他说,自己想让华裔孩子和家长体会软实力,并将之称为一生中弯道超车的“终极神器”。
拉筹伯大学高级讲师陈旸斌博士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有两个字——生存。
“大家都要生存,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发挥自己擅长的优势,大家都是运动员,我和你比不过游泳,我可以与你比拼乒乓球,”陈旸斌博士说。
“对于亚裔,华裔来说,第一代他们缺乏语言优势、信息优势,他就会回到自己占优势的领域,学术就成为了华裔占有优势。
“其实这也是澳大利亚幸运的地方,大家的选择是多元的,每个人也能在自己占优势的领域发挥专长。”
陈旸斌博士认为,当移民的下一代不断传承优势的同时,后人亦会发现子女过于精专于一面,于是会再次扩展发展方向。
“这就是在慢慢融入社会,在认识、在价值观方面融入到了主流社会的观点当中。所以,以后华裔家长不会再催着孩子当医生律师,只要你高兴就好,能朝着心中的目标去做就好。”
新南威尔士州据信有将近50所公立精英学校,而维州的此类学校的数量不到10所。但在这些学校中,高达八成至九成的学生来自亚裔背景。
何博士说,上好中学、好大学可以是跨越社会阶级的途经,尤其对于可能缺乏语言能力或人际网络的第一代移民家长而言,教育方面的投入成为他们的希望。
但她提醒道,家长们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在这些学校也许只能与亚裔同学交朋友,令这些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可能在接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时感到困惑。
在澳大利亚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有过教学经验的华人教师韩文竹一眨眼就在这个行业耕耘了16年的时光。
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的课外补习产业价值10亿澳元,只是中国价值1400亿澳元产业的九牛一毛,但作为一名资深教师,韩文竹承认华人学生在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内卷”已越发严重。
韩文竹说,与中国不同的是,面临内卷的华裔学生往往是分数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往往想通过课外辅导实现好的高考成绩,从而读取医学、建筑等竞争激烈的专业。
但她认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源总的来说较为充足,大学的招生人数相对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需要。
“亚裔本身一直都十分注重教育,内卷也就慢慢在卷动起来。人在一起总有个攀比之心,”韩文竹说。
。。。
(全文请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