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顾外界看法,只身一人前往中国偏远山村,致力当地教育;
他放弃青春年华,数十年如一日,陪伴山村孩子成长;他拒绝感动中国颁奖,不想感动中国,只想中国感动他。
本期子牙童趣铭人观察就和大家一起认识这位“怪人”,卢安克。
dweerblcvfp.jpg
1968年9月,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中产家庭,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工人,当过兵,之后进入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
来到中国
1992年夏就读汉堡美术学院的卢安克,申请了学校与东南大学的交换留学生,来到中国,最开始在东南大学学习建筑设计。
1993年2月,转到当时的广西农业大学,为期一年交换生生活结束后,就回到德国完成剩下的学业。
bbqoskvezf4.jpg
但留学时对中国的不一样的认识,让他产生了想留在中国生活的愿望。1996年底从汉堡美术学院毕业半年后,卢安克就回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
刚到中国,他就先到留学时居住过的广西阳朔的农村待了半年。
帮助当地的农民务农,什么农活都干,活脱脱一个本地农村青年。
他不光帮助村民们干农活,还用所学知识减轻大家的劳动负担,看村民使用脚踩式脱粒机笨重,效率低,他就利用专业知识设计了一个新型脱粒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产效率。
vwegiecmppp.jpg
开始山村支教生活
通过这件事也让他意识到,改变农村落后,首先要从教育开始。1997年他来到广西东南县广陵屯,租了当地的空房子,让留守儿童都来这里学习。
他不收学费和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并且承包学生的伙食,从此在这片大山里总会看到一个外国人带着一群14~18岁的孩子,教他们说普通话,识汉字。
可最后因为他没有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罚款3000被迫返回德国。
xff2u3otnyh.jpg
1999年3月,从德国回到广西的卢安克,再次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他最开始住在农村,靠和朋友一起翻译书籍为生,在此期间,向当地政府申请去山村支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9月,当地教育部门聘请卢安克前往阳朔的一个乡村中学支教,担任英语老师。
卢安克主要负责四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他教学方式独特,与其他老师照本宣科不同,他从来不按课本内容教学,不留作业,不安排考试,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激发同学们创造的热情。
q0gmjvcnxyx.jpg
与此同时,卢安克吸取之前被遣回德国的经验教训,向广西外经贸申请成立了一个德国教育协会在中国广西的办事处,虽然这办事处只有卢安克一人,但他凭此有了在中国合法从事教育的权利。
可卢安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就被学校辞退了,因为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成绩,这在中国可行不通。
校领导的回复很直接,虽然卢安克教学十分有趣味,学生们很有兴趣,很喜欢,但是我们的教育还要求成绩,要求升学率,这点他没法做到。
2000年8月,卢安克把自己这些年在中国山村的教学教育经历,整理成了一本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0fry3ywzrus.jpg
去板烈小学支教
2003年他继续不要工资,走进了没有通讯,没有公路,距离广陵屯还有5个小时山路的板烈小学,一人担任几门课程的老师。
到这里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河上一起设计并建造水坝。他这样做是想教会孩子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他还带领学生们勘察地形,由他哥哥赞助材料费,带着学生们一起设计,修出了全村唯一的一条水泥路。
他不给孩子们讲那些难以理解的大道理,而是陪伴孩子们一起去经历,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这些经历理解成长。
mwo1044zjwx.jpg
他认为话说过了就会忘记,更重要的是行动和经历,哪怕当时不能理解。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卢安克花尽了心思,他专门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和平剑》。
组织同学们共同做道具,共同配乐,共同演出,山区的孩子们做梦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还能拍出电视剧,与此同时他们也深刻理解了和平,理解了爱与被爱。
经历了这些,卢安克成了孩子们心中至亲的亲人、向往的大人、理想的榜样。
以至于很多学生喊他老爸,他还为孩子编唱了很多歌曲,其中最中意的就是那首《留守》。
mwl0flblbeq.jpg
卢安克在板烈小学的这几年,深深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孩子,让他们一个个从当初的无知,变成现在懂事可爱的有知识的人,知道了学习的意义,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人生和梦想。
卢安克与传统中国教育思维不同,更多的是西方的教育思想,他觉得教育就是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长为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人。
他把一切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自己却过得如同苦行僧一般,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也不要工资,靠着做翻译得到的微薄收入和德国家人每年的500欧元补助生活,生活如此,他还总是把自己的钱捐助到学校,补贴学生。
1vdds1ma4q3.jpg
如此下来,当时年轻力壮的小伙现在瘦骨嶙峋,穿着一件宽大的廉价球衣,和一双已经烂了鞋底的球鞋,游走在山区支教。
有人问他选择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他回答说,人生有更大的乐趣。一次他乘坐拖拉机行走在山路上,不料遇到山体滑坡出了车祸,受伤严重,脊柱甚至被压缩三厘米,直到三年之后才完全康复。
但他从来不喊苦不喊累,来这里支教的年轻人有很多,可一段时间之后,大多都不辞而别,但卢安克从未退缩过。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这座大山里的孩子们,他说,我不会走的,我的命就在这里。
d0fqb1qp4dl.jpg
为山村留守儿童付出
他的事迹,吸引到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关注。柴静两次专程前往深山去采访他,第一次采访结束后。
柴静觉得面前这个人的故事、行为和精神世界,深深震撼了她,无形中引导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了自己的精神导师。
第二次采访中,卢安克说到,自己的初心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力量,让大家把目光视线聚焦到山村留守儿童上来,让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到山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txoivc5wgri.jpg
但是,柴静的采访《告别卢安克》播出后,大家更多地还是关注于卢安克的个人生活,并没有完成卢安克的心愿。
2007年4月,他的感人事迹终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被推选为06年感动中国人物,可当他听到消息之后却躲了起来,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他,他不想出名,只想做好自己的事。
但外界却开始质疑他,说他不正常,一时间舆论压力让他心力憔悴,身体也越来越差。2012年以后,他多次回到德国休养,但他始终惦记着板烈小学的孩子。
y0vq20vqy1k.jpg
2014年4月他再次回到板烈小学,可这次当地却不再欢迎他,因为这些年,由于他的存在一些媒体和狂热的崇拜者常常在学校周围游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对孩子们影响很大。
所以卢安克写下了乡村支教手册,为了能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为了不让自己的探索白白浪费。
他无奈地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不想告诉别人该怎么去做,也不想再干涉这里的教育。
zdzt2ihf0es.jpg
从此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一个年轻人,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山村教育,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是自毁前程毫无意义,可是他却无怨无悔,面对艰难困苦,还是走完了这段路。
卢安克的行为,改变的不只是板烈小学的学生的命运,更影响了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与理解,吸引了更多人对于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关注。
tlvdiqrrtky.jpg
他可能只是一粒小小的石子,可是纵身一跃,却激起千万浪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