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sf1gsm51iz.jpg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詹达
编辑 | 袁月
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业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非常清晰。
据中康CMH预测,“十四五”前五年,健康产业的平均增速将达到9.5%的水平,后五年的平均增速将下降到6.5%左右,产业规模将达到16.3万亿。9月24日,中康科技副总裁李俊国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详释了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新十年或将呈现的五大发展趋势。
1.仿创结合提高治疗效率
“自2018年以来,带量采购日趋常态化,中国医药企业间的竞争,从过去的侧重营销,向创新转型。”李俊国介绍道,随着审批流程简化、医保准入加速、双通道破解“进院难”,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初步落地, 在一系列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实施下,中国的创新药上市周期大大缩短,充分支持药企创新发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解决临床未满足之需求,鼓励高水平的源头创新,是近几年中国医药评审改革大力提倡的方向。
未来,中国本土市场仍是我国药物创新的核心战场。“基于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疾病谱,用‘中国范式’开发出符合中国人需要的创新药,破解本土患者的用药难题,在现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俊国说。
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本着加速创新、差异创新、特色创新、全球创新四个发展方向,创新药已经初具“政策-研发-支付”联动的生态雏形,创新药商业化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此趋势下,仿制药又该何去何从?
“仿制药‘淘汰赛’将开启加速模式”。李俊国认为,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集采以及未来的医保支付标准等政策,使得我国仿制药将呈现出“高质低价、首仿卡位、去劣存优、微利时代、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改善由来已久的低端同质化竞争的产业乱象,则将成为健康产业供给侧优化的主要变化之一。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即一致性评价。而截至2021年6月底,已经有569个品种通过或者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的实行也助推高性价比的优质仿制药替代进口药,带来仿制药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提升。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有效地降低各类成本,强化自身在医疗终端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成为未来高质量的仿制药企业集团业务成功的关键要素。原料制剂一体化,有质量优势的仿制药龙头企业以价换量、扩规模、降成本,整合供应链结构,竞争存量市场。
“仿制药与创新药相结合,升级产业结构将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李俊国强调,规避同质化仿制,仿创结合卡位高壁垒、高价值专利到期仿制药仍是蓝海领域,从现在到2026年有大批高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的专利药到期,企业需要未雨绸缪。
2.健康服务是银发经济核心支撑之一
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596万老年人;2020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620万老年人。有研究显示,我国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有着一种及一种以上的慢病。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在逐步落地,改善慢病高发及年轻化、控制慢病发展进程、提高癌症五年存活率等是主要方向。李俊国认为,健康服务是银发经济核心支撑之一。未来科技赋能,医疗健康产业将由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端到端、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案将如雨后春笋。
在这一大趋势下,消费性医疗兴起,如医疗美容、医疗旅游、养老医疗及地产等将焕发新生机,中医药也将在治未病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030年非治疗目的的健康消费市场占比将从目前的22%提高到40%左右。
3.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普惠支付组合将出现
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由点到面,越来越体系化。在带量集采、国谈、职工医保个账改革等已经落地并不断扩面的同时,以DRG、DIP为代表的按病种(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正在加速推进。三明模式全国推广的明确,将引导公立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管控不断优化,促进医疗机构主动规范诊疗行为。
与此同时,城市普惠险、商业医疗险等多元健康险成为服务社会民生、提升患者支付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充分自我决策的便捷自费支付体系则作为健康消费分级的增量补充。李俊国认为,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其他保障措施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020年新冠疫情进一步刺激了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脚步加快,并与健康产业各服务主体形成生态协同,实现健康商保从单纯“财务救助”向叠加健康管理服务转型,“带病险”成为标准型保险产品将得以实现。
4.医药新零售生态重构,迎来巨大空间
随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大型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将趋于弱化。
基于控费增效的医改核心底层逻辑,在带量采购、医疗控费、建设互联网医院、异地及线上医保支付打通、网售处方药放开、慢病长处方规范等具体政策推动下,处方外流进一步提速,院外渠道将蓬勃发展,医药新零售生态重构并迎来巨大的扩容空间。“医+药+险”全链路流程将形成闭环,以不断增加的多元化医疗服务形式为载体快速提高服务及药品可及性,药品销售终端呈现多元化、多层次、闭环式的跨界融合业态。
结合资本的助力,药品销售通路和渠道终端加速提升。流通企业头部力量逐渐向智慧型医药服务商转型,打造医药产业链集成服务。头部连锁药店企业将转型健康服务平台,实现从药品供应商到健康服务提供商转型,拓深慢病市场,加大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市场开拓。
5.健康产业全面数字化拉开帷幕
“十四五”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数字化视为底层的生产力和社会运行方式,大数据、5G、AI、区块链、云技术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与迭代,将首先在供给侧即产业端推动智慧升维,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智能化发展。
“健康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先行成为必然。”李俊国指出,从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到医疗的诊断、治疗、康复,再到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宣教,数智化全面赋能,变化日新月异。健康产业未来的效率之争,围绕“充分且均衡”展开,扩大公平性,实现医疗普惠是效率提升的首要考量。所有营销行为也将随之转变,精准营销、价值营销、个性营销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下的必然。
在总体向好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一些严峻挑战。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中美贸易科技战等外部因素,地产经济驱动带来的大量普通家庭高负债对健康消费升级的制约,人口快速老龄化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迫切等内部因素,加之医改刚刚步入深水区仍然有不少“关”需要闯,提醒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健康产业“供给、支付、需求”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相互交错,一个时期内医疗健康产业总体增长放缓是可以预判的,直到高质量发展转换基本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