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肺癌患者的长生存:寻找生机更优解

    [复制链接]

    2021-9-29 06:09:24 31 0

    111ir13valn.jpg

    111ir13valn.jpg


    2hd2bfr143a.jpg

    2hd2bfr143a.jpg

    医学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下,当信任、支撑、无间配合和所向披靡发展着的医药生物科技要素齐备,区域差异渐渐被抹平,小城市与大城市间的那堵墙被慢慢推倒,生命的廊道正渐渐通畅。

    uoxg2im1r2p.jpg

    uoxg2im1r2p.jpg

    文 / 白未可
    编辑 / 夏霖
    癌症总是生命中悄无声息的不速之客,如果不是2018年的某天夜里,躺下来之后突然的呕吐欲让人难以入睡才去做了检查,老包(化名)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仿佛一切如常的身体其实早已出了问题。
    家住金华的老包就近去了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检查结果出了之后,医生告知了家属,没有向他直说,只告诉他,“你的肺里不太好”。他设想到了最坏的结果,直接反问“是不是肿瘤”,儿子回家后,背着他偷偷和家里人商量着要用什么药好一点。他的猜测在遮遮掩掩的言语拉锯战中得到证实,“是肺癌了”。
    但直到这一刻,家人仍不愿相信——老包身体状况一直还不错的。
    儿子提出去上海、杭州看看,或许金华这座城市还太小了,或许这里的医疗资源和设备都还不足以治好父亲的病,再或许,说不定是误诊呢?
    有这样考虑和心态的病人家属并不少见——去找更权威的专家寻求帮助,去得到更靠谱更值得信任的回复,始料未及的真相让家属们往往都需要在慌乱与惶恐中手足无措地接受并开始学习面对,就像是溺水的人想要努力抓住一片浮萍。
    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和水平更好,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惯性,为老包初诊的刘建红医生对此十分理解,主动提出“你们可以把相关资料带到杭州上海再去多方咨询,听听别人的意见”。
    儿子带着老包,陆续在上海、杭州跑了7家医院,肿瘤专科、知名三甲,全部挂专家号,外科、内科都见过。一个多月里,老包一边四处求医,一边也在做着化疗控制病情。父子的求医足迹几乎覆盖了两地最好的医疗资源,病历攒了厚厚一叠,得到的结论和初次到访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时刘建红医生给出的答案始终是一致的。

    jhpzh1ilrjn.jpg

    jhpzh1ilrjn.jpg

    医院门口 图源:受访者供图
    确诊结果一致,化疗做了两个周期,从金华到杭州,都是一样的难熬,并不存在哪里的化疗会更“友好”一些,在杭州和上海的医院里,老包感受到的化疗痛苦不比金华少半分。
    每一次在外地就诊,儿子都要请三天的假才能全程陪同,每一次都未缺席。
    老包的耐性和时间一样,慢慢被消耗着。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他在心里默默比较后,心里的天平已经在朝着金华倾斜——虽然尚未达到心里那个非要回去不可的阈值。
    2018年9月,老包在上海一家医院住院接受治疗二十多天,出院后病情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日子。这段“好日子”只持续了不到三个月。一次感冒巨咳引起的检查,证实了依然是他体内的癌细胞在猖獗作怪——复发了。
    老包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人生失控了。

    v4krqkiloxd.jpg

    v4krqkiloxd.jpg

    找寻生路
    他不允许这种失控。
    在过去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难题,老包几乎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老包在农村长大,还是大集体生产队的时候,他做生产队队长,开了十几年的手扶拖拉机。1983年,赶上了分田到户的好政策;1986年,老包回到农村去盖了房。
    和同辈人相比,老包算得上颇有经济头脑。尝试过几次生意经营,在跨过千禧年后,他的第一家生鲜超市门店在苏州落地。自此,生鲜生意一做就是20年,越做越大,店铺开到了杭州、金华等地。
    儿子也很争气,毕业后留校任教,打拼13年,事业正值上升期。他常常挂在嘴边,儿子是他的荣耀。患病之前,他算得上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生赢家”。
    要说生意上经营十余家连锁店铺带给了他什么,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自己的病情刚刚确诊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人生无望,束手无策,“脑子里面没有觉得很严重,想办法找好的医院想办法治疗就行,想办法去找路”。腰包里尚算得上“粮草充足”,这让他稍稍有些底气。
    他自立自强惯了。在他的意识里,没有什么难题是克服不了的——这次也不过是一个新的“问题”。然而在开始治疗后,每每看到爱人在医院陪护的时候,儿子儿媳一日三餐做好了送来医院、下了班第一时间赶来的时候,习惯了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老包,一时间难以接受,自己要拖后腿了。
    家人总是想要给他最好的治疗,而老包的想法则相对不同。本着多了解的心态,他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暗暗比较,他总能情绪稳定地听完每个医生的建议,然后综合评估、谨慎决策。
    生意场上不是没遇过风浪,这让他即便是面对自己的病情,也能冷静地坐下来算算账,希望能寻求到一个更优解。
    老包的肿瘤位置离气管很近。这压迫了他的病情,也提升了治疗的难度,导致他的病灶没法动手术通过开刀根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老包并未有驱动基因突变情况,靶向药并不适合他。
    发现肺部有问题的患者 图源:新华社
    第二轮的求医正值2019年的春天。听闻有一种创新的肺癌疗法——免疫疗法刚刚被引入国内,综合了各家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老包决定试试。这也是达到阈值前最后的那块砝码——刘建红也曾给过他这一用药建议。

    acruiixia5u.jpg

    acruiixia5u.jpg

    人来人往的门诊部 图源:新华社
    于是兜兜转转,他最终决定回到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接受治疗。
    他深思熟虑过了,既然手术的治疗方式在他身上行不通,抛开手术经验这种变数较大的人为因素,药物治疗对于区域的要求或许并不苛刻。何况前期的诊疗经历也证实了,金华广福的诊疗水平、医生素养都足以让他接受到很好的治疗。
    并且,他不想再坐在候诊室望着迟迟叫不到自己的叫号屏幕叹息,掰着手指头盘算还有多久轮到自己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长久的“等待”几乎是在浪费生命。

    r0a2ts3sfnk.jpg

    r0a2ts3sfnk.jpg

    在小城市找到“更优解”
    事实证明,老包的找到了他心中的“更优解”。
    在金华,包先生得到了他期待的一种相对理想状态下的治疗。医生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也可以和他以轻松的不设防的方式沟通。每次复诊之前只需要再跟医生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联络,“她定好我回去的时间。每次检查结果也不隐瞒的,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的,都是一点不隐瞒的,需要注意什么也每次给我交代得好好的。”
    老包在金华生活了几十年,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他不再需要以医院为家,只需要每3周来复诊用药,复诊的时间很短,几乎一个小时就能搞定踏上返程。他不需要再每次由家人陪同着就诊,这让他轻快了许多。
    他不想成为家里人的负担,如果可以,他希望自己一直是那个“支柱”,他不能倒。
    回到金华,对老包而言,是在家里人的鼎力支持和他自己背负的自尊与骄傲之间寻找到的微妙平衡。他可以一个人解决复诊的大小事,在他的观念里,至少在时间成本上,能给爱人和晚辈们省去很多麻烦。
    在这里治疗,让他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也让他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被抚平。在这里,他能够和医生有更充分的沟通。
    他的主治医生刘建红从业24年,接诊过形形色色的肺癌病人。她语速和缓,声音温柔,笑起来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与病人相处时间久了,她深知沟通的重要性。
    她也清楚,任何一个癌症患者,心理和生理上都已遭过一遍罪,这时候,医生的态度至关重要。她告诫自己,“不要把自己弄得像高高在上的法官给病人判刑一样,千万不要。对于病人来讲,他抱着一丝渺茫的机会找到你,想寻求解救,如果你把这扇门‘咔嚓’关了,他就彻底陷入黑暗当中看不到光明,觉得自己完了。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病人往死路上推。”
    她一直信奉,“安慰其实才是医生的天职。”

    hg1w0yvohyb.jpg

    hg1w0yvohyb.jpg

    工作中的刘医生 图源:受访者供图
    “癌”是个极为沉重的字眼。当癌症的诊断落在一个人身上,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被判了一个不知何时执行的“死缓”,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此时,在整个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对于诊疗的信心与配合更显重要。
    肺癌治疗的日常里充满着选择、纠结与平衡——治疗方案的选择,获益与风险的纠结,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的平衡,患者与家属心里的顾念……
    “如果是我,我自己觉得哪个选择更好?”她常常这么自问。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她会把所有治疗方案的利弊逐个分析给病患或家属听,并为每个病人量身定制个体化的诊治建议。
    早一点帮助患者和家属冷静、理性地作出选择,更快更积极地进入治疗状态,存活的几率就会更高,高质量的生存可能性会更大,使患者及其背后的整个家庭支出的成本价值最大化,获益亦最大化。
    常有患者打电话给她咨询问题,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无论是病人或者家属,总能得到刘建红的应答。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病人,为了表达淳朴的谢意,即便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也时不时地专程抱上两个自家种的南瓜,拎一把刚摘的青菜或西红柿,来到医院送给她。
    癌症患者们大多是医院里的“常客”,要经常和医生见面,一来二去,刘建红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都成了朋友。

    4myaeluu3dn.jpg

    4myaeluu3dn.jpg

    留住患者的“美丽人生”
    两年来,老包一直谨遵医嘱规范地用药,身体状态一直保持得很不错,一天能走15000步,干活完全不会觉得累,平日里不像是个肺癌患者。如果不讲,或许外人也难以看出来他身上潜伏着如此凶险的病灶。
    老包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他依旧忙于自己的事业,在各家门店兜兜转转,孙子的出生,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常自驾往返于金华和杭州两地,一边打理手头的生意,一边享受天伦之乐。

    pzmjjjvwesh.jpg

    pzmjjjvwesh.jpg

    “两代人”共享快乐 图源:新华社
    有遇到一样病情的病友,聊起天来,他也会讲起自己的故事鼓励对方。不用再执着于追求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要相信自己的医生,也随时保持自己的好心情。他也会把自己的用药经历分享给对方,然后再止不住地叮嘱,“这个药是适合我的,也一定要在适合你的基础上才能用”,要相信医生,他反复强调。
    医疗水平在进步,战胜癌症已不再遥不可及。癌细胞侵蚀后的生命续航能力边界被不断突破,每个人都有希望拥有更长的生存可能性,这背后是不断发展的抗癌事业。
    支撑人们与身体中的癌细胞和平共处的背景是,新的药物正不断被研制。传统印象中基层医院的治疗水平正逐年提升。医生手里的工具、武器越来越多,可以打的“组合拳”更多,刘建红对病人治疗的情况越发有信心,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带给患者更长的生命进度条,更高的生存质量,为患者带去与大城市同等的生存希望,是刘建红、也是以她为代表的基层重症医生的未来愿景,又何尝不是病人与家属的期待。在抗击肺癌的过程中,医生、患者、家属三方其实是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
    当下,这个目标正在变得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在下沉,区域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无法匹配的情况越来越少。医学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下,当信任、支撑、无间配合和所向披靡发展着的医药生物科技要素齐备,区域差异渐渐被抹平,小城市与大城市间的那堵墙被慢慢推倒,生命的廊道正渐渐通畅。
    09-2023-CN-LAM-00167
    *本文由默沙东提供支持
    (专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1

    帖子48

    积分199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