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隔壁的少年得志的帖子,我自己觉得,我可能就属于少年得志那种。
小学代表学校参加,区里,市里,省里,还有全国的各种比赛,比如书法,奥数,美术,体育,英语竞赛之类的,我小时候写的作文,还曾经在90年代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刊物上刊登过,接受过报社,和本地电视台的采访,被全校当成典范。
主要是,我父母从来不鸡娃,还劝我别太累了,少学点。每次开家长会,他们倒是很积极,因为总被当成优秀家长被提名。
到了初中就发现周围优秀的人变多了,不过初中的时候还是全校前10名左右,单科可以保持长期全年级第一,第一批入团的,还是各种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省里竞赛。
我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也曾在一所国际学校读过,90年代全市,全省唯一一家国际学校,招收外国学生的,课本可以根据学生的母国印各种语言的,有外教的,还可以出国冬夏令营的,学校钢琴房,游泳馆,体育馆,室外操场,可以说和现在的私校,国际学校比起来也是可以的。
国内改革开放后,早期被派到中国的一些三星,LG高管家的孩子也在那个国际学校里,和我也是同学,玩得不错,还有一些俄罗斯那边的富商家孩子,但是现在早不联系了。
以上这段国际学校的经历,虽然很美好,确实得到了公立学校里体会不到的经历,但是也让我看清了一些比较现实的东西,就是为什么我没有很鸡血地在我家孩子小时候去排队申请那些大家口中的顶级私校,我自己就这样走过来的,也就那回事,我认为父母努力好于逼迫孩子努力,最好的是全家一起努力。
到了高中发现有点后劲不足了,但是小学,初中的底子打的好,还能撑,高一的时候也能进个全校前20左右吧,卯足了劲,也能拿个单科全年级第一名,还是参加体育活动,美术类活动,代表学校参赛。
但是到了高中,想要达到和小学,初中的时候那种名次,明显感觉花的时间精力更多了,有时候力不从心了。
后来高二以后就来澳洲读书了,虽然母语不是英文,在这里读高中也是可以达到名列前茅的水命。
到了大学曾也是考试成绩非常好,还被老师安排去当过tutorial的tutor, 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是学校某个校区的留学生学生会会长,搞学生活动,和学校老师也保持很好的师生关系。
毕业后直接进500强公司里,但是。。。做的是会计。。。然后就变得普通得不能再不普通了,考cpa, 考了n久,曾经做会计的工作做到抑郁,面对公司的电脑就流泪,cpa学到吐,不得不放弃,绝对是一个入错行的典范,耽误了10年的职业生涯,严格说也不算耽误,至少还赚了10年的工资,买了投资房啥的,也给我目前的稳定生活铺垫了。
我自己觉得,现在我成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性格问题,在年轻的时候,刚走向社会后的那段期间,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有问题,以至于失去了一些职场发展的机会。
当时我们那一辈人的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听话,但是和我内心想做的,和渴望的又有点矛盾,再加上自己也不是abc,十六七岁才来的澳洲,还是有文化上的冲击,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抱怨别人,不看自己的问题,而且身边也没有人可以沟通,被指点一二的,因为周围的朋友圈都差不多情况,而且我在当时还算是混得相对好的,还都拿我当好的例子参考,即便和朋友谈心,诉苦, 人家可能也不理解,还以为我矫情。
现在马上40岁了,回首过去的30多年学习生涯,也就那么回事。
我也不鸡娃,我家孩子和我正相反,学习不积极,玩可积极了,虽然学东西很快,一点就透,脑子聪明,但是不喜欢去巩固,去补习。
由于我个人经历的原因,所以我也不会太去push孩子,就按照她的特点,特长来发展,可能结果会好过鸡娃。鸡娃来鸡娃去的,最后都是普通人,还不如高高兴兴的过每一天。选择学校也不是贵的,名气大的就好,学校里结识的有实力的同学圈,也不能保证给自己带来什么资源,自己有实力比什么都强,我小时候读私校认识那么多外企高管家孩子,国外富商家孩子,到现在还不是都不联系了。走的路不一样,注定没有交集。
哦, 对了,有一天我路过chinatown, 看到一家店铺的门前用中文写了几句广告,我居然张口就念错别字,而且那个字还挺简单的,旁边和我一起的朋友,在国内是中文系老师,当时还小声帮我纠正,我都没想到,当年以语文最为特长的自己,现在居然连字都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