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日前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变化,青少年精神疾病特别是情绪障碍发病呈上升趋势。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由于一些学生、老师和家长对于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比如,当一些学生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交流时,家长或许以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殊不知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前不久有一则新闻,刘女士将12岁的孩子送到了河北最好的中学读书,孩子一到晚上就会胃疼肚子疼,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最后被确诊为轻度抑郁,所谓“肚子疼”实际上是“心理疼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提交一份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压力、强迫等情绪一直被严重低估”问题,李莉娟委员建议加强青少年抑郁症防治,预防抑郁症向低龄化发展。如今,教育部对此予以答复,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无疑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因延误治疗时间发生悲剧。不过,也要注意问题的另一面。有网友就提出,万一孩子被筛查出抑郁症后,会不会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歧视?也有学生担心,被筛查出抑郁症,会不会被学校区别对待,或是被要求休学治疗?这些担忧如果无法消除,势必影响善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心理测评中故意伪装自己,掩盖自己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被查出抑郁症的学生可能会被贴上标签,受到二次伤害。
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要想好事办好,首先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根据《民法典》,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抑郁症筛查结果显然属于隐私保护范畴,需要依法进行保护,不得随意泄露。“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更应是不显山不露水,不能让学生被刻意区别对待,引发其他同学的猜忌怀疑。
其次,要加强科普,减少偏见误解。在一些人看来,抑郁症就是“太矫情”“心眼小”,从而对抑郁症患者存在偏见和歧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得到专业治疗。有关部门应加大抑郁症防治的科普宣传力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升公众的认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抑郁症,坦然面对抑郁症患者。
此外,要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对于筛查出的抑郁症学生,学校不应简单地要求休学治疗,将其推向家庭。除了少数病情严重的以外,更适合的方式应该是边上学边治疗。留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更有助于学生走出心理阴霾。这就需要提升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eqxpz5tlpft.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