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u0jbmhomx.jpg
天师道二十四治分布示意图,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考》折叠夹页,陶金 曲爽/重摹
洞天寻隐·二十四治访道记丨缘起洞天寻隐·二十四治访道记丨阳平治
jsscr5onrtk.jpg
欧福克《天师圣迹——关于张道陵在早期道教史上的地位》封面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向来有亲民、接地气的特征。东汉天师道产生在人口密集、农耕文化极其发达的巴蜀地区,并发展出了一套兼具传教据点、宗教活动场所和行政区域特色的宗教地理体系——二十四治。因为年代久远,相关记载多在较晚出的文献中,具体物证缺乏,所以我们对二十四治的状况了解得并不多,而且对个别治地的地理位置等问题,学界中的争论不少。虽然如此,二十四治却仍旧是巴蜀神圣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持续存在。在今天的宗教生态中,二十四治虽部分仍属道教圣地,个别的治地也得以恢复,重建了道观,但其知名度和代表性已远远不如五岳及洞天福地等全国性的宗教地理体系。然而,正因为其知名度不高,有的古治保留了“原生态”圣地的氛围。
pseh3mombye.jpg
王家祐先生与作者 摄于2005年1992–1994年留学四川大学时,我对道教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进修汉语的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国内的道教研究论著,并且结识了当地的道教学者。当时逢周末和假期,我常常会上青城山小住,因此在川大的朋友圈子里有人给我起了外号“青城山”。从那个时候开始,巴蜀道学泰斗王家祐先生(1926–2009)与我交往尤为密切,常常邀请我以“哥们儿”的身份到他家里做客,谈论道教学术和巴蜀文化。王家祐老先生对我的学术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先生不但送了我很多书和论文,他还以自己的开朗幽默心态给予了我无限的鼓励和肯定,令我终身难忘、受益匪浅。王家祐先生为著名的考古学者,在文物考古、民族史和道教史研究方面,都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当然,王老先生享有的盛名不仅来自他的学术成就,似乎更重要是先生的实修经验以及道门内部知识。王家祐曾是青城山丹台碧洞宗高道易心莹(法名易理伦,1896–1976)的弟子,道名王宗吉。
po5spvaf3hh.jpg
王纯五写给作者的便条 1998年当时,我打算以二十四治为博士论文题目(最终会在柏林洪堡大学完成)。为此,我第二次申请到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奖学金(第一次是留学川大时),在1998–1999年间以川大为据点,进行了一年半的文献研究及田野考察。90年代末回四川后,王家祐先生将我介绍给了王纯五,于是我和王纯五及四川各地的文史专家展开了愉快的长期交流。其中有蒲江的龙腾先生和新津的颜开明老师,至今仍有交往。
gagegrse4l0.jpg
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考》封面在我的目的地当中,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相同。有的地方,我接触了当地的官员和学者,从庙里出发扩大了自己的交流圈子,也获得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只有三个地方(金堂、什邡、西昌),我的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但最终都能顺利完成。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局限,我的研究逐渐地集中到了三个地方:新津天社山、蒲江长秋山、大邑鹤鸣山。我发现了,即使一些地方有东汉遗迹,这些文物与二十四治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遗迹、记载出于较晚的历史阶段。我的研究兴趣也随之转移到了近现代道教,包括道教与民间团体的互动,以及近代巴蜀道教的发展特色。
qmxrqu4arud.jpg
欧福克(Volker Olles),一名欧理源,男,德国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道教之近现代史与现状、中国宗教中的神圣空间(宗教地理)、四川刘门及法言坛、宫观及民间斋醮科仪、宫观(寺庙)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出版业、宗教碑铭学、道教环保伦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