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听说过胆结石、肾结石、胃结石,却没想到自己得了罕见的“屁股结石”。2021年的七夕,我决定与屁股里这块久坐致痛的石头决裂!
“我发现你的屁股是黑的,
而且上面有个大包”
第一次意识到屁股上的包可能需要处理,还要从和同学的一次玩笑说起。
去年由于疫情,我只能在国内远程读硕士,顺便就跟着国内课题组去山区的森林采集生态学数据。由于野外站条件有限,大家只能使用集体澡堂。洗着洗着,一个同学惊呼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秘密”。我正一脸懵不明所以,氤氲水气中他才说:“我发现你的屁股是黑的,而且上面有个大包。”
yykmunwoy02.jpg
“了不得的秘密”——屁股上的包块丨作者供图
他显然觉得这事儿非常有意思,一度开玩笑说要发朋友圈告诉大家这个秘密。过了几天,他的惊讶和调侃变成了担忧:“你屁股上这个包不会癌变吧?”于是他催我抓紧就医,甚至一度毛遂自荐要主动出手把我这个包割掉。
但我却没觉得这个“秘密”有多么劲爆惊悚。事实上从高中开始,我就觉得长时间静坐后屁股很疼,洗澡时偶尔也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两侧屁股有点黑,在左侧屁股上还能隐约摸到一个硬硬的疙瘩。
因为我一直特别瘦,加上高中坐的都是硬板凳,我就把这些简单归结于凳子太硬磨出茧子来了,没有特别注意。上课坐久了屁股疼,所以每当老师宣布下课,我就忙不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直到下一堂课的老师进教室才恋恋不舍地坐下。夏天裤子薄,有时候实在疼得受不了,我就把课本垫在凳子上——这做法一度成了班里的趣闻之一。
晚上回家吃饭,当医生的妈妈看到我瘫在椅子上,就经常说“大家都是用屁股坐,你怎么能用后背尾椎骨坐呢?”,还讲了一大串坐姿不端正引起的疾病。高中阶段,家长的唠叨我也不怎么听,再加上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学习考试的事儿,这些唠叨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
2017年我高中毕业,同年只身一人去英国求学,每年的考试季都是我屁股的“受刑”季。学院图书馆的椅子是硬木制的,每当夜深人静,解数学题时的抓耳挠腮总和左侧屁股的疼痛一起出现。每到这时,我就得换个姿势让压得最痛的位置悬空,或者干脆站起来休息一下,等屁股没那么疼了再接着坐下。
考试季的那段日子,我每天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门课能得多少分”、“今年能不能过”之类的事情上,根本无暇顾及这种可以忍受或者缓解的疼痛。考完试之后我也不再长时间坐图书馆的硬椅子,屁股自然也就不疼了,所以这问题在整个本科阶段都未曾把我驱使到医生那去。
“这小伙子,
七夕节咋给我这样一个礼物”
话说回来,我去年在家读的一年制硕士很快就毕业了,转眼间就到了该收拾行李去德国读博的时候。本来觉得这疙瘩疼痛可忍、外观稳定、看着也不像恶性的,就想着暂时不处理了。但七夕这天,看着朋友圈里的大家都成双成对,我却只能和这个一无是处、只会导致疼痛的疙瘩相伴,于是就心一横决定与它彻底说再见!说干就干,当天上午我就直奔医院,前往皮肤科就诊。
皮肤科医生看了一眼、捏了一下,沉思片刻后冷静地说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建议局麻手术切除并且送病理检验,接着就行云流水般给我开各种单子做术前检查。我赶紧告诉医生自己15天后要去德国读书,不知是否来得及。大夫回复得也干脆:“手术后14天拆线,然后该干啥干啥”。既然巧合到这份上了,挨一刀大概真是天意了。
接下来的就医经历一路丝滑,丝滑到我还没来得及思前想后担忧害怕,就把疙瘩切完了!
当天下午,门诊医生通知化验结果正常后我就被带到医院。一进诊室,就看到三位医生在谈天说地——原来人都齐了,就差我了。我到药房拿了麻醉药,随后就被带进了门诊手术室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医生招呼我趴到手术台上,把裤子褪到膝盖处,我人生第一次外科手术经历正式开始。
由于手术部位在屁股上,所以全程的体验也就只剩触觉和听觉了。凉凉的消毒剂过后,就是四次刺痛酸麻的注射——四针局麻药被注射到疙瘩四周。几秒钟之后,左侧屁股的疙瘩附近就像被一个硬壳糊住了一样,随后便听到剪刀咔咔的声音,但我丝毫没有感觉。
“哎呀小伙子可真瘦啊,这囊肿还挺硬……七夕节来这挨我一刀,咋给我这样一礼物呢?”说着,医生似乎停下了动作、转动了几下胳膊,看样子我这疙瘩还真不好割。
后来我开始尝试和医生聊天,从英国的炸鱼薯条讲到德国的啤酒香肠,时间就过得快多了,不一会儿就感觉医生在我的屁股上穿针引线。剪断线头之后,我伤口上被盖了啥东西,然后用胶带粘在大腿和屁股上,医生通知我手术结束可以下手术台了。
我踉踉跄跄爬下手术台,问医生能否让我给切下来的疙瘩拍个照。医生很爽快,立马递给我一个小瓶子,让我送病理检验。我拿过来一看,是一团比花生米略大一点的、粉红色的椭球形肉,有一面还带着有点发黑的皮肤。门诊医生交代了换药次数和时间后,我拖着左腿艰难地移动到病理科上交了这团东西。
yzhovm3ggfb.jpg
手术切下的标本 | 作者供图
屁股上罕见的石头,
居然是能上科研论文的那种
术后我就回家趴床上静养,每两天换一次药,伤口不时会有点疼痛。
尽管医生信誓旦旦地说切掉就好了,但我心里还是对这个硬疙瘩的性质有些疑虑。经过了度日如年的等待,术后第三天下午,病理结果终于出来了——不是最常见的皮脂腺囊肿,也不是医生最初考虑的表皮样囊肿,而是诘屈聱牙的瘤样钙盐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
yv05nhzp35k.jpg
病理报告 | 作者供图
这是个什么玩意?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结果发现没有对应的百科资讯,只有临床论文!我顿时觉得,这或许是修炼出来了一个能上论文的罕见疙瘩。本硕阶段积累下来的学术习惯让我认真浏览每篇检索到的论文,然后我才对这个病有所认识。
原来,瘤样钙盐沉着症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在大关节附近的皮下钙化良性肿块,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局部长期轻微摩擦外伤等因素有关。论文里建议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彻底切除,病理报告也称在疙瘩四周没有发现病变组织,所以也就很幸运不需要进一步处理了。
至此,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接下来的十天,伤口保持着每两天换一药次的频率,直到八月底顺利拆线,第二天我便动身前往德国。辗转高铁飞机火车一共要30多个小时,由于坐着时伤口还是会酸痛,我在浦东机场高价买了一个U型枕。别人把U型枕套在脖子上护颈,我把它垫在屁股下悬空伤口,一路上吸引了不少旅客的目光。
等到在德国的研究所安顿下来,屁股上的伤口坐着也基本不疼了。
至于从这肿块中吸收的经验教训嘛,虽然论文里说“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我大概还是会避免久坐之类的了。不过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可能也不会频繁久坐,因为我终于不需要再抓耳挠腮伏案写数学证明,而更多的是要东奔西跑地做生物实验啦!
相关推荐
即使不长这罕见的瘤样钙盐沉着症,久坐也会影响脊柱和血液循环系统,大家工作之余也要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果壳病人还分享过另一个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长出“结石”的故事。
rnurvoe4e4o.jpg
掉出的“珍珠” | 作者供图
2.向“果壳病人”回复【珍珠】,看另一个有关体内肿物的故事。
医生点评
谢恒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医学美容科主治医师
首先替这位正在读博的患者感到惋惜。毕竟,要是他也学医的话,那完全可以用自己发一篇个案报道,缓解一下科研压力。
其次,瘤样钙质沉着症(瘤样钙盐沉着症)虽然少见,但钙质沉着症本身在皮肤病中并不罕有。皮肤钙质沉着症多数表现为丘疹、斑块或结节,颜色紫红,质坚如石,好发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其次为躯干或头颈部,阴囊也常常发生。结节并不与其上的皮肤粘连,可以自由移动,而且可出现红肿、破溃,流出像石灰或奶油一样的物质,具有诊断特征性。
xwbbktu5frv.jpg
皮肤钙质沉着症丨DermNetNZ.org
目前多把皮肤钙质沉着症分为三大类:特发性、营养不良性以及转移性。
先说说特发性钙质沉着症。其实,只要出现了“特发性”这三个字,就往往说明我们还找不到它的发病原因,文中患者经历的瘤样钙质沉着症就属于这类。这种类型的钙质沉着多数是孤立的结节,身体其他指标也正常,不伴有钙磷代谢的紊乱等。反正它就是你命运中的不速之客,突然出现,赖着不走。你要么不理它,要么就只能选择手术切除,挥刀斩断烦恼根。
而营养不良性钙质沉着症多继发于皮肤或组织损伤。组织缺乏营养,发生退行性变化,形成钙质沉着。主要累及创伤部位。
至于转移性钙质沉着症,则是由钙质的代谢异常导致,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高钙血症(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过多摄入钙质等引起)或续发于高磷酸盐血症(可由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该类患者的皮肤钙盐结节往往呈多发性。另外,肾功能不全往往也伴随有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也容易出现钙质沉着。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该症状。
因此,对于钙质沉着症患者,还应该常规进行血钙、磷、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尿钙、24小时甲状旁腺激素等检测,以排除其他基础疾病。如果发现了其他端倪,则应及时完善检查和治疗。
回到本文这个病例,其实并不典型。一是不在常见的发作部位,二是包埋较深,难以从外观上做出推断,所以只能活检。
其实臀部最常见的皮下肿物,还是表皮样囊肿,或者感染所致的毛囊炎,抑或是脂肪瘤。但不管哪个,至少摸起来都是软软的,不会像钙质沉着症这么坚硬。如果是毛囊炎,那还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如果口服和外用药物控制不佳,甚至需要手术切开引流。至于表皮样囊肿和脂肪瘤,一般不影响健康,自觉症状也多不明显,切开取掉就没事了。
所以,如果大家的屁股上长了东西也不用太慌张,及时来就诊就行,多数都没啥大问题,处理起来也简单,应了德云社那句充满哲理的话:小刀拉屁股——开开眼儿。
点击上方卡片,查看医生页面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屁股上长的可能是什么东西?点击下方视频看看吧~
作者:prczhaoyansong
编辑:元气洋、黎小球
1e1gcalbedo.jpg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