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中院发布的一则案情分析引发关注。据介绍,南京一名博士“虎爸”经常要求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在学习过程中,这名父亲还会对子女使用侮辱性字眼,甚至出现殴打行为。经民警、妇联人员协调均未果,妻子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法院签发三个月的保护令后回访得知,该父亲未再出现打骂行为,妻子也不再对保护令续期。
中国青年报:精神伤害也是家暴
家庭暴力绝不只是身体上的殴打,也包括精神上的伤害。《反家庭暴力法》对此有明确解释:以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精神侵害行为,同样属于家庭暴力。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家长规避精神侵害型家庭暴力的意识并不强,甚至觉得“骂是爱”,却不知这些言语上的刺激与伤害,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人在成年后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能在早年经历中找到“源头”。尤其是身处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外界的情感认知十分敏感。即便是家长的无心之语,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那些打压式言语和讽刺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绝无好处。
北京晚报:“人身保护令”是堂法治家教课
假若我们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更容易体会到他们可能从这一事件中受到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阴影。不管是对谁家的孩子施暴,不管其本意是为孩子好还是拿孩子撒气,这种行为都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必须严厉地批评这名暴躁的虎爸,同时要为理性的妈妈点赞。正是她敏感的法治意识和较高的维权能力,通过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方式,用法律的力量制止了“虎爸”的摧残,保护了孩子们的身心。不同的教育子女方式,让高学历的“虎爸”相形见绌。南京中院为虐娃发出人身保护令,是对博士“虎爸”的警告,也是对所有粗暴家教的家长的警醒:“鸡娃”要慎重,虐娃要不得。
新京报:这个“人身保护令”发得及时
家暴不是“家务事”,以爱之名实施暴力行为,受暴者需积极自救,公权力应积极干预,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本案中,在签发该案人身安全保护令时,法院驳回了申请人要求禁止被申请人接触子女的申请,同时将保护令的有效期限定为三个月,给了被申请人能够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机会。毛某在教育一双未成年子女的过程中方法失当,但如果法院禁止毛某接触他们,则同样可能对其子女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父爱必不可少,法院若以裁定的方式禁止父亲与孩子接触,可能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因此,法院作出这样的裁定没有问题,也是真正以未成年人为本位。其实,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毛某在与未成年孩子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己的言语、行为,用爱和陪伴来教育。如此,才能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才会更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
正观新闻:望子成龙也别拔苗助长
刚上小学和幼儿园,就被逼着学习高等数学,还被要求学到深夜。这对于任何一个正常儿童来说,无疑都是强人所难。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让孩子学习远超自身年龄段的知识,承受远超身体负荷的学习强度,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更何况,对孩子进行侮辱、谩骂乃至殴打,也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促使孩子进步的作用,长此以往还可能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现实例子并不少,家长应引以为戒。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唯有先打好根基,才能行稳致远。家长可以“望子成龙”,但须循序渐进、科学施教,拔苗助长、妄想让孩子一步登天的做法断不可取。
澎湃新闻:高学历未必对孩子教育有帮助
在教育方面,所谓的高学历未必有帮助,反倒可能成了一种心理暗示下的负担。一种情况是“蜜汁自信”,就如我和家属一样,觉得孩子怎么样也差不到哪里去,不用管太多,然而一上小学有了比较就原形毕露,这时候,心态就崩了。另一种情况也是“蜜汁自信”,像博士“虎爸”那样,控制欲特别强,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出类拔萃,从小就给他们灌输文言文和高数。但孩子显然接受不了,最后也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归根结底,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而且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每一对父母都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慢慢摸索,才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面对撒泼打滚的孩子,不管什么学历都得归零。为人父母,就得从头学起,用心感悟,在与孩子的日日相处中,慢慢修炼自己的道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