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正在解读宁波的政策,感觉绍兴的相关政策应该也快了。”
12月15日,浙江诸暨迪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陈宇艳告诉第一财经:“公司目前的态度就是尽可能动员员工不流动、不聚集。至于春节具体怎么安排,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定,但我们内部已经在考虑‘留绍过年’的预案了。”
陈宇艳说的宁波的政策,指的是浙江宁波市政府办公厅于12月14日晚出台的《关于支持企业节日留工优工促生产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通过出台稳定生产、留工稳岗、暖心行动、加强服务等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春节期间留工优工促生产。
除了宁波,山西、广东等多地也已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多个省份的高校已宣布提前放寒假。有部分高校决定,学生19日起离校,后续线上教学、线上期末考试。
经济的持续恢复,一端是供应链的韧性,另一端是消费市场的复苏。虽然“就地过年”让春运降温,不同行业的损益差异较大,但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等的替代效应有助于减少疫情对总体消费的冲击;此外,错开春节高峰在疫情稳定后享受一定时长的探亲假等补偿方式,也将对全年的消费做出弥补。
今年预案将更考虑细节
目前,绍兴本轮疫情主要发生在上虞区,包括诸暨在内的其他地区并没有直接涉及,但陈宇艳表示,妥善考虑员工的流动,预案被更早提上了公司的日程。
有了去年的实际操作经验,陈宇艳对于今年的“就地过年”也有了更多把握。她表示,今年的预案会在去年的经验上,针对去年没有考虑完善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让员工就地过年的动力更强,感受也更好。
陈宇艳称,去年春节“就地过年”,公司总共新增了包括奖励、加班工资在内的各项用工成本超过100万元,但由于不用再担心返工的问题,年后的及时开工可以把这些成本“赚回来”。
上述宁波的《通知》也明确,宁波市政府鼓励春节期间生产的企业采取发放“留岗红包”、保障住宿、改善就餐环境等措施,提高员工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积极性。其中,对2022年1月26日至2月10日期间在宁波市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重大项目施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且2021年12月在宁波缴纳社会保险的非宁波户籍员工给予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
全球疫情下,大量中国制造企业迎来了外贸订单激增的机遇,用工需求比往年还要紧迫。今年的春节也延续去年订单向好的趋势。因此只要员工愿意,不用担心没活可干。
“我们整体订单还是不错的,现在手上的订单总量比去年还多。”陈宇艳表示,“随着成本上涨,毛利润略有下降,但总体还是上涨的。”
浙江华佳控股集团总经理蔡少华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公司出口订单暴增了三倍,不过由于原材料和航运费涨价严重,整体利润并没有涨多少。但因为出口比例上升,公司今年的库存处于低位。
在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危机之下,企业越来越看重库存与成本的平衡。
面对今年2月开工以来原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蔡少华经历了“硬着头皮签单、顶着压力出货”的遭遇,为了尽量不大幅缩减产能,他也在那段时间加大了库存,最终在市场的调整中平稳度过了供应链危机。
陈宇艳也提出,在浙江本轮疫情下,12月的订单完成以及资金回笼情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配套产品无法及时供应、员工无法与客户现场确认等方面的影响。公司将在下个月员工“就地过年”的情况更明确后考虑提高库存,但市场需求是变动的,库存太多容易占用资金并降低资金的流动性,面对原材料成本的波动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只能是边走边看”。
对消费影响有多大
经济的持续恢复,一端是供应链的韧性和延续性,另一端是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复苏动力。如果说就地过年有利于节后复工复产,对工业带来正向拉动作用,那么对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对此,在12月15日举行的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关于消费的变化,关于就地过年,下阶段对消费的影响可能还需要观察。
“就地过年”让春运降温,不同行业的损益差异较大。不过,根据2021年春节假期的数据,就地过年让“宅经济”继续火热,促进了线上经济、无接触经济、直播带货等业态的发展,也让本地游、周边游变得流行。
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2021年2月11日至1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菜鸟数据称,2月4日至2月15日,不打烊发货量是2019年农历同期4倍,三通一达快递发货量达到2019年农历同期8倍以上。
中金公司此前的研报认为,替代效应有助于减少疫情对总体消费的冲击,比如城市消费对农村消费的替代、商品消费对服务消费的替代、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以及国内消费对海外消费的替代。
在“就地过年”的优待中,有企业除了给员工发放大红包、请吃年夜饭,还会请员工在当地的旅游景点免费旅游。同程航旅的数据称,今年春节假期6天周边游整体环比涨幅达289%,部分城市周边游同比增长300%以上。
如今,人们对于就地过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心理准备,错开春节高峰在疫情稳定后享受一定时长的探亲假等补偿方式变得更容易接受,也将对全年的消费做出弥补。
以国际消费之都上海为例,春节假期过后的清明假期,上海的线下消费已经超过了疫情前,“补偿式返乡”也让外出消费倍增。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从消费额来看,清明节期间(2021年4月2日至4日,同比2020年4月3日至5日,2019年4月4日至6日,T+1数据监测)上海市发生线下实物消费总额257.3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35.3%,较2019年同比增长5.6%。
官方数据显示,清明节期间,上海市的外来消费次数高达362.5万人次,发生消费金额为29.6亿元,较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92.9%和1.05倍,较2019年清明节同比增长10.9%和13.5%;上海居民外出消费次数达到329.3万人次,发生消费金额为33.7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94.1%和1.07倍,较2019年清明节同比增长13.3%和15.8%。
根据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2021年1~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0339亿元,增长14.0%。
按消费类型分,1~11月,商品零售357501亿元,同比增长12.8%;餐饮收入42054亿元,增长21.6%。
另外,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056亿元,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8.8%、11.1%和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