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Skin
想让自己的小窝变得更舒适不仅仅是人类追求的高质量生活目标,在鸟类世界也同样适用。
不过,当一个鸟巢装饰大师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生态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就详细记录了小鸟们作为“头发小偷”的那些罪证。
udu3aggw2cr.jpg
趁没人(狗)发现,赶紧大薅一场!| youtube-ldkNsc
早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小鸟的偷毛罪证了。在文章中,科学家从超过3000个鸟类巢穴中鉴定出了27种哺乳动物的毛发。
偷毛在鸟类世界中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将毛发铺在巢穴中,不仅坐拥舒服柔软的“鸟造”沙发,还能够起到隔热作用,让巢穴更温暖。
q5vwfc3ezbh.jpg
“妈!偷点头发给我们做沙发!” | pixabay
就像舒适的家庭环境对我们的发展有益。鸟巢内部的气候对于一只小鸟的生长至关重要。一个温暖的巢穴,会从鸟蛋的发育、雏鸟的生长以及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影响雏鸟的健康。
一个具有稳定小气候的巢穴是雏鸟生长的关键,在影响发育的过程中,进而还会影响小鸟的免疫功能、体温调节、运动能力,甚至性别比例。
为了宝宝们的健康,鸟类家长可是冒着被抓获的风险,奋力偷毛。
qekmjy5tbia.jpg
“浣熊大哥,在?借点毛?”| youtube-Richard Converse
不过在从前的研究中,鸟类似乎都是在地上捡捡动物掉下来的毛发,或是从死去的动物身上薅毛。或者是在暗处蹲守一些动物蜕下来的皮。
不过越来越多摄像机中的证据却表明:这群头发小偷似乎愈发猖狂——开始直接从各种动物身上拔毛了。
i155ly13ajq.jpg
一号受害者登场。| youtube-Texas Backyard Wildlife
这只小鸟偷毛前还谨慎地环顾四周,不过还是被受害者一号逮个正着:还让不让我睡觉了!
lrjy5x0xcs2.jpg
还是受害者一号。| youtube-Texas Backyard Wildlife
鸟:我溜了!我装的!我又来了!狐狐落泪。
41hcala0101.jpg
受害者二号。| youtube-Tom Sullivan
而更为大胆的鸟,选择直接从人类头上下手。小鸟表示:只要我够勇敢,就没有我偷不到的毛。
正如上面的图所示,与收集地上零散的头发相比,直接从哺乳动物身上拔毛似乎是一个更为经济实惠的选择。毕竟毛发更加集中,一下子可以薅下来一把毛。
ohcs2ma4zje.jpg
受害者三号。当鸟窝里多了一个沙发,就意味着又有动物失去了一撮毛。| youtube- toris0310
为了进一步讨论小鸟偷毛,研究人员从视频网站和鸟类实验室中搜集了不少视频,研究它们的偷毛习惯。
结果发现,在99例小鸟偷毛事件中,93%的小偷都是簇山雀( Baeolophus bicolor ),也被叫做美洲凤头山雀。这是一种小型灰色羽毛的鸣禽,它长得十分有特色:一头帅气的灰色飞机头造型,褐色的大眼睛以及锈色的侧翼。
feu1xh3lhar.jpg
因为长得太特别,所以作为“头发小偷”也很容易被认出来?| Pixabay
不过其余7%的鸟类依旧是山雀类。研究者在44种山雀的巢穴中都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不过也有7种山雀是清白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气候较为温暖的低纬度地区。研究者推测,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鸟类来说,毛发有保暖的重要作用。
最近天气转凉,生活在北京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萌兰”最近也没逃过被薅毛的命运,可能是乌鸦也想偷点毛取暖。
jvj2pnjhhrp.jpg
受害者四号。| [email protected]闲庭-戏纸鸢
但温带还是偶有偷窃毛发的鸟类存在,也就是说,虽然温度是它们拔毛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而大熊猫萌兰也不是唯一被欺负的国宝。
ppwc0022jfe.jpg
受害者五号:打不过乌鸦恶霸,自闭了。| youtube-supchina
研究者还猜想到:除了保暖外,鸟类还有可能将毛发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利用毛发的气味驱赶潜在的捕食者、寄生虫等。
我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会偷走蛇蜕下来的皮,衔进自己的鸟巢中。实验证明,在鸟巢中放入蛇蜕后,能够有效吓退偷鸟蛋的贼——隐纹花松鼠。
而麻雀会将艾草叶子放进巢穴里,杀死螨虫等,让雏鸟能够健康长大。除了毛发外,动物的皮、粪便和一些植物也都能够起到防御作用。
3io5d1clexk.jpg
在鸟巢中发现的艾草叶子,可以杀死一些寄生虫。| Current Biology
这样看来,鸟类偷窃毛发的行为不仅仅是大自然中一种有趣并常见的现象,也可能是生活所迫?但是像乌鸦这种动物界流氓就得另说了。
ksssewyqcfx.jpg
图源网络
鸟:别说我了,你们冬天穿的羽绒服不也薅的是我们禽类的毛?
封面来源:youtube-Texas Backyard Wildlife
资料来源:http://docs.qq.com/doc/DU2ZmckdnRHdzQWln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