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22个热词前瞻2022(二)

    [复制链接]

    2021-12-31 06:27:35 30 0

    美联储放鹰
    葛唯尔/文
    2021年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飙涨6.8%,创1982年6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被迫放弃坚持近一年的“通胀暂时论”。自2020年4月以来,全美累计新增185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失业率降至4.2%。亚特兰大联储预测工具显示,美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或达7.6%。奥密克戎毒株加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多地政府陆续收紧防疫措施。诚然,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感染此变异毒株的死亡率仍维持低位。
    2022年,似乎很难有什么再能阻止美联储的雄“鹰”展翅。
    12月15日,美联储今年年内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闭幕,宣布进一步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计划,并明确释放明后两年分别加息三次的信号。
    反映利率预期的点阵图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预计,到2022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0.75%~1%,即为明年预留三次加息空间,预计到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1.5%~1.75%,未来3年内预计加息200个基点。
    美国银行的经济学家预期,美联储将在明年3月开始加息,此后九个季度内分别加息25个基点,直至联邦基金利率升至2.25%~2.50%。该行经济学家警告,若美国通胀率继续在3%及以上的高位僵持不下,美联储恐被迫在某一时点加快升息步伐。
    瑞士信贷则认为,若奥密克戎毒株造成的影响较为“温和”,那么美联储大概率将于2022年6月开启加息。
    高盛预计,美联储将于2022年7月开启后疫情时代首次加息。高盛CEO大卫·所罗门警告,美国国会和美联储的政策变动将取代新冠病毒成为影响明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市场走势的最大变量。
    美联储加快正常化货币政策进程将推动基准国债收益率上升,提高家庭和商业借贷成本,从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入减少。摩根士丹利首席投资官麦克·威尔森警告,美股主要股指将于明年面临回调,非必需消费品板块和部分科技股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消弭加息的不确定性也有助于市场走势。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四次加息周期中,首次加息前1年至此后6个月内,标普500指数平均涨幅接近15%。
    目前,华尔街投行对明年年底标普500指数年末点位给出的预测中值为5050点,较当前仍有5.4%的上浮空间。
    2022 年全球通胀
    樊志菁/文
    2022年通胀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走向及供应链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岁末年初,全球各地疫情仍在反复,产业链不畅的问题继续存在,欧美主要港口的堵塞问题似乎依然难以化解,虽然全球海运主要航线的报价较疫情以来的高位有所回落,但供需失衡的大背景意味着物流系统依然需要时间恢复正常。
    全球央行为挽救经济注入天量流动性给通胀创造了条件,2021年第三季度欧美企业利润率创下了近10年以来新高,反映出即使面临商品和服务涨价,消费需求并未受到明显打压。美联储褐皮书也指出,由于对原材料的强劲需求、物流挑战和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投入成本大幅上升,但强劲的需求通常允许企业在宣布提价决定时并未遇到明显阻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预计将继续面临较大物价和复苏压力。
    美联储在12月决议声明中放弃了此前坚持的“通胀暂时论”,季度经济展望(SEP)把2022年PCE通胀率上修0.4个百分点至2.6%。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时表示,通胀正变得更加顽固,供应链瓶颈、产能限制比预期更持久,不过他仍然预期2022年底通胀率有望接近2%的目标。
    欧央行预计2022年CPI增速为3.2%,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认为,通胀前景可能面临上行风险,但她同样表达了中期通胀将指向2%目标的观点。拉加德称,未来经济增长前景展望强劲,但在实现欧央行通胀长期目标方面还不足够。
    为应对通胀,英国明年初可能继续加息。英国央行指出,中期通胀前景面临双向风险,本轮通胀高点可能在明年4月出现,预计将达到6%,与此同时,奥密克戎毒株或进一步提高物价压力。
    结合近期公布的欧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工业品成本上升速度有所放缓,大家都正在关注2022年下半年通胀出现转折的潜在可能性。目前看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汽车价格上涨被视为推升过去一年物价的重要因素,当前,全球汽车芯片供应状况正在改善,主要供应商的库存年末出现了近9个月来首次增加,在芯片制造商产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下,车企供应紧张的局面正在缓解。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水平的提高、供应链问题的解决,以及更多劳动力重返岗位,2022年下半年通胀可能有望逐步放缓。
    中国降息or 降准
    段思宇/文
    过去一年来,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以我为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比如,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5个基点,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
    如今,行至2022年,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冲击波席卷全球市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也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控物价、促平衡等多种需求同时存在。
    央行近日召开的2022年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货币政策方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
    基于此,市场多数观点认为,2022年仍存降准和降息的可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有向松调整的空间,央行将继续采用MLF(中期借贷便利)、OMO(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常规工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并综合利用降准、降息等操作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中金公司研究部也表示,考虑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已较大,以及明年二季度美联储或开启加息,预计稳增长发力宜早不宜迟,如果未来两月经济数据继续疲软、明年信贷开门红弱于预期,一季度早些时间或迎来进一步降准降息。其中,下一步降息,MLF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或将同降。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称,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背景下,下一步货币政策的总量功能也将进一步强化,具体体现在2022年上半年信贷、社融及M2增速有望由降转升,适度加快。预计2022年上半年央行有可能再实施1~2次降准,二季度将是下调政策利率(MLF操作利率)5~10个基点较为可能的时间窗口。
    房地产良性循环
    张歆晨/文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授权的试点期限为五年,自国务院试点办法印发之日起算。
    随后,财政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披露,将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起草房地产税试点办法(草案),按程序做好试点各项准备工作。
    12月14日,中国人大网发布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021年10月1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对《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刘昆指出,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可以发挥试点对整体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强化房地产调控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今后全国统一立法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此后的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称,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内容,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非居住用房地产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执行。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大资管成型
    亓宁/文
    经历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我国百万亿级的资管市场将在2022年迎来崭新面孔。
    从2012年以来的资管规模爆发式增长,到2017年从接近120万亿元的峰值转向,我们的资产管理市场有各类机构竞争、开放、混业经营的繁荣,也有影子银行、监管套利、刚性兑付、金融交叉乱象的野蛮生长。
    自2018年起,资管新规与一系列配套细则浩浩荡荡而来,拉开了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序幕,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逐渐统一,刚性兑付有序打破,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资管转型的重中之重,28万亿元银行理财业务的整顿备受关注,截至三季度末净值化比例已经逼近90%。理财子公司作为一项创新举措实现了良好起步,已有包括中外合资公司在内的29家理财子获批筹建、21家正式开业,产品存续规模达13.69万亿元。2021年,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可谓百花齐放,ESG、FOF主题理财,公募REITs、商品及衍生品理财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首批养老理财试点成功面世。
    2021年,多家信托公司猛攻TOF/FOF等标品,在这背后是破刚兑、去通道、除嵌套,“两压一降”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年,房地产信托余额跌破2万亿元,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投资比重明显提升。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券商资管也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收缩、清理存量不合规业务的同时,大集合资管产品加速公募化改造。31家开业的保险资管已经管理着18.72万亿元资产,就在2021年末,监管放松了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的大转移还在持续,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继续爆发式增长,对外开放更进一步。
    从2021年来看,基金投顾持牌经营,“卖方”向“买方”转变已是大势所趋,监管细则在路上;摊余成本法使用范围大大受限,“伪净值”产品将无处遁形;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新规出炉,投资者合法权益有保障……我们资管行业的治理已经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效。
    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将全面落地,“真·净值化”的大资管时代将正式到来。
    全面注册制
    杜卿卿/文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资本市场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将在2022年正式发起最后的攻坚。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2021年12月30日表示,正抓紧制定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方案,扎实推进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这项重大改革平稳落地。
    十年前,新一轮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启动初期,当“IPO可不可以不审”的问题抛出时,迎面而来的不是欢迎和支持,而是巨大的争议——“监管层审批是上市公司质量的保障”“注册制必将造成泥沙俱下的乱象”,诸如此类不绝于耳。
    十年后,资本市场不仅新增了一个板块——科创板,改革了一个板块——创业板,还新设了一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
    目前北、沪、深三市上市公司总计达到4691家(截至2021年12月27日)、对应总市值超过91万亿元。
    股票发行审核下沉,IPO寻租空间压缩,注册制试点稳步推进,同时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资本市场从发行、定价、上市、交易,到并购、退市,再加上新《证券法》修订出台,集团诉讼制度落地,资本市场生态正在脱胎换骨。
    伴随改革进一步深化,股票发行制度改革进入最后的攻坚——全面注册制改革。
    目前,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都已实行新股发行注册制,在深市主板、中小板合并之后,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沪深主板注册制改革。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为全面注册制准备条件。根据监管人士的最新表态,目前条件正在“逐步具备”。
    不过,与科创板、北交所是增量市场不同,也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投资者参与规模不同,主板注册制改革难度更大,也需更加谨慎。
    主板投资者规模达1.9亿,这一数字是科创板的22倍、创业板的4倍。同时,主板还涉及规模庞大的投资产品,主板对标志性指数也有很大影响。
    注册制改革,并非只是针对股票发行制度。注册制改革,从来都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证监会对下一步改革作出安排,称将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建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投资端改革、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下一个十年,以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为目标,中国资本市场将迈入新时代的新阶段。
    中概股回归
    张苑柯/文
    2021年,行业发展正值周期拐点、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教育培训改革等一系列国内政策频出,叠加美国证监会(SEC)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的实施规则等,致使中概股经历了“至暗时刻”。即便是阿里和腾讯这两大巨头,也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自下半年起持续惨淡,下半年仅有四只新股上市,但由于上半年的优异表现令全年新股数量与融资额依旧超越去年同期。然而到了12月,确定实施HFCAA的消息使得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外部监管风险进一步加剧。
    HFCAA最新的实施细则规定,从2021财年年报发布时开始,将对不满足跨境审计要求的中概股特殊认定,若连续三年被特殊标记,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市场交易。12月16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报告,认定60余家在美注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完成检查或调查”,投资者担忧中概股会因此掀起退市风潮。
    对此,中国证监会澄清市场误解误读,重申与SEC、PCAOB等监管机构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中概股审计监管领域一直在开展合作,也曾通过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为双方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中国证监会明言,对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地持开放态度,充分尊重企业依法合规自主选择。
    与此同时,2021年两地资本市场继续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为不同的企业于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更多样的机遇,不少公司将回港、回A或私有化纳入公司未来规划中。
    以港交所为例,不仅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为中概股回归拓宽了入口,还增添了应对风险的缓冲垫。具体来看,港交所对在海外被摘牌重新回港上市或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放宽了财务报告申报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并允许公司以现有的VIE架构上市。
    事实上,互联网中概股回港上市的趋势已然越发明显。自去年美国参议院提出HFCAA以来,包括京东、网易、中通快递、百盛中国、新东方等多个中概股接连回港二次上市。截至12月3日,已回归中概股的总市值高达6.43万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22日,有164家中概股公司发布了三季报业绩,其中净利润同比下跌的有78家。可见中概股想要自救,除了考量上市地,更离不开基本面的提升。主营稳步发展的同时,加速自身转型“自救”才是硬道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0

    帖子38

    积分184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