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郝蕾与父亲“决裂”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你的爱,正在毁掉孩子

    [复制链接]

    2022-1-19 18:11:47 44 0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782天
    01
    前段时间,北大教授丁延庆在采访中“吐槽”自己学渣女儿的视频走红网络。
    丁延庆自称,自己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他妻子也是北大毕业,俩人都是高智商的精英。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他们的孩子,也应该不成龙便是凤。
    然而现实是,他们的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父母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谈起自己的女儿,丁教授无奈吐槽道:
    “(女儿和我比)差太远了!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另一个采访视频里,主持人问丁教授:“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吗?”
    丁教授大方回应: “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接受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生活中,像丁教授这样,坦然接纳孩子是“学渣”这个事实的父母,并不多。
    大多父母都是《小舍得》里的南俪,自己优秀,也容不得孩子不优秀,一句“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逼着孩子背单词、做奥数题……


    鸡血一番,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承受不住超高的压力,情绪崩溃,在大雨天离家出走。
    统计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均值回归,指的是:
    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者低于价值中枢(或者均值),都会以很高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
    比如个子高父母倾向于生相对矮孩子,个子矮父母倾向于生个子相对高孩子,从而使得后代身高朝向某一个中间水平回归。
    同样的,父母登峰造极,孩子可能平平无奇;父母普通寻常,孩子也可能天资聪慧。
    这是大自然的回归选择,只为把人类的智商,保持在一定正常水平。
    否则寒门永远也不可能逆袭,霸占清华北大的,都是自己的子弟。
    所以,学霸的孩子有很大概率会是学渣。
    只可惜,大多数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明明是普娃,却要用对待神娃的要求来教育,直到把娃逼疯。
    02
    生活中还有一类父母,不鸡娃,但也从来不夸娃。
    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一味地打击。因为这样,才能锤炼出孩子坚毅的性格。
    然而,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坚毅是坚毅了,却大多是一辈子带着伤痕在成长。
    前几天,郝蕾在《十三邀》中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时泪如雨下。
    郝蕾说,自己的父亲最近病了,被查出肝部实性占位。
    即便知道可能出现一些糟糕的后果,父亲的状态也一天天枯萎,但自己还是做不到去安慰他,因为父亲从来没有那样对待过她。
    郝蕾谈到自己和父亲的一段扎心对话:
    “我想要一个拥抱。”
    “拥抱有什么用!”


    这就是父亲和她的相处方式,紧绷又冷漠。
    郝蕾说,这么多年来,父母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教育却总是打击式的,“演得还行”就是最好的表扬。


    所以为了生存,郝蕾给自己上了很多弦——要做到最好,要坚强,要隐藏情感和泪水。
    而如此坚强的她,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仍然忍不住破防。
    我相信,无论是哪一种父母,他们的本心,都不是为了攀比和折磨孩子。
    恰恰是因为爱,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年幼时多吃些学习的苦,将来少受些生活的难。
    但这样的爱,可能真的会毁了孩子。
    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所曾发表一份报告:在调查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曾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虽然这种极端现象并不普遍,但社会学博士山羊月却指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直接钝化孩子对成就的认知。这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最依赖的家庭中,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而如果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能量,孩子便会产生一种类似自卑的情绪。即便成绩优异,也会不断否定自己。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1127:冒充者综合征》中就提到这种心理:低估自身能力、觉得配不上所得的心理倾向
    在这种心理模式下,哪怕外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能力,他们也会怀疑,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取得的成就,常常害怕被人揭穿是“骗子”。
    03
    电影《哈利波特》女主角赫敏的饰演者艾玛·沃特森,在普通人看来,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颜值超群,才华出众,考大学同时被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录取;拍的电影风靡全球,斩获多座最佳女演员奖杯。
    但不可思议的是,她却陷在自卑、惶恐之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就越是强烈。
    这就像一个怪圈。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艾玛·沃特森,就深陷冒充者综合征的心理模式,即便非常优秀,得到世界名校、权威机构、社会大众等的认可,也觉得自己是“冒牌货”。
    而造成这种心理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要求过高,较少得到肯定
    有一部豆瓣评分很高的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


    片中的小男主伊夏,淘气好动,不爱学习,三年级读了两年,考试只写了一道题,答案还是错的。


    学校的校长认为伊夏智商有问题,建议他上特殊学校。
    但真实情况是,伊夏患有读写障碍症,正常人能区分的字符,在他看来却像在跳舞。


    这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与生俱来的丰富想象力,复杂的拼图他两三下就能搞定。
    他的脑子全是天马行空的世界,仅靠几滴颜料就能完成一幅绝美的画作。


    可没人理解他,父亲对他的顽皮更是顽皮又无奈。
    不愿承认他有智力障碍的父亲,只好托了几层关系把他转到寄宿学校。
    而转学后的伊夏因为成绩差,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最后出现幻觉,精神几近崩溃。


    直到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代课的美术老师尼克,他注意到了伊夏的与众不同。
    为了拯救这个孩子,尼克向伊夏的父母详细说明了读写障碍的症状,并且告诉他们伊夏在绘画方面的天分。
    在尼克的帮助和鼓励下,伊夏慢慢恢复自信,不但开始认识越来越多的字,还在绘画比赛上拿到了第1名。
    父亲也终于看到了孩子闪光的一面,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来学校看望孩子时,父亲向尼克表示,自己已经查阅了很多读写障碍的资料,他表示其实自己一直都很关心伊夏。
    尼克说,关心其实很简单,一个突如其来的吻,一个拥抱,一句“爸爸爱你”,都是关心。
    听到这些,伊夏的父亲有些惭愧,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对伊夏做过。
    04
    有一部专门讲述读写障碍儿童的纪录片《The Chosen One》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能拿已有的尺子,或者外部的尺子,来衡量这个奇特的生命,要对每一个生命充满敬畏。”
    的确,每个孩子,有千万种姿态,就必然有千万种成功。
    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标准,去圈定所有的孩子。
    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句被无数人点赞的名言:人才,不应该靠老师教出来,而应该让他自己“冒”出来
    让他自己“冒”出来,就是做父母的使命。
    与其带着高期待,把孩子放在流水线上训练成最成功的那一个,不如用陪伴,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8

    帖子32

    积分136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