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众筹买下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家里自在

    [复制链接]

    2022-3-20 21:08:33 20 0

    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然而韶华易逝,年轻时可以肆意张扬,年迈时又将何去何从?
    相信不止一个人幻想过,等自己以后年纪大了,叫上三、五个老友一起散步、喝茶、听曲儿。那时孩子也都大了,自己也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就这样在平静中消磨时间,享受人生中最后的安逸。
    听起来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它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在1997年,就真的有人这么做了,拉着好友一块“抱团养老”。

    mkrab5ad4op.jpg

    mkrab5ad4op.jpg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人集资买下了一栋二层小楼,并纷纷搬进去“抱团养老”,相互照应共同生活,还表示比住在家里自在些。
    然而“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在之后的这二十年间里,这些老人却相继离开了这里。
    到2017年3月2日时,最后一位留在这里的9九旬老人,依依不舍地搬离了这里,转去有专人照料的养老院。
    至此,这栋初心“抱团养老”的小楼关上了大门。

    q5rmsfpx5jn.jpg

    q5rmsfpx5jn.jpg


    葛隆村132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人去楼空之后,那栋承载了回忆的小楼又结果如何呢?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
    众筹来的小楼
    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但是真的等到老了,就会发现和子女一起生活多有不便。
    最明显的就是吃饭的口味不同。人老了口味往往会发生改变,和年轻人会吃不到一起去,而且牙口不好,也是一个影响幸福感的大问题。
    在上个世纪末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由于个人爱好,她喜欢吃清淡的素菜,但是她儿子却正好相反,两人常常是吃不到一块去。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些拘束。
    而且她儿子家的空间也不是很大,为了让母亲能得到良好的睡眠,浦逸敏的儿子通常会把床腾出来,自己一人睡在沙发上。
    每到这个时候,浦逸敏就十分心疼。
    但对此,浦逸敏的儿子没有任何怨言,反而经常安慰母亲。
    只不过长时间睡沙发,确实让他的精神比之前萎靡。
    作为一个母亲,浦逸敏想要改变这一切,她时不时地想:“如果有其它的房子就好了,这样她就可以搬出去了。”

    3srdqmgq2cl.jpg

    3srdqmgq2cl.jpg


    想法简单,但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呢。如果要出去住,儿子肯定不放心,最好找个近一点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住得近的话,上海市区的房子又比较贵,她也拿不出足够的资金。
    一时之间,事情又回到了原点。
    但浦逸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抱着这样的想法,在生活中,浦逸敏总是忍不住去关注一些关于住房的信息。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突然看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通知。
    上海嘉定外冈葛隆村132号有一栋二层小楼,它的前身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因为一些原因,他们决定搬迁,这栋小楼就空了出来。
    因为房子在乡下,又比较破旧,所以这栋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只售价5万元。
    这个消息让浦逸敏看到了希望,或许困扰她多时的问题就要被解开了。
    浦逸敏想买下这栋小楼,拿来给自己养老用。

    v33po4ckwks.jpg

    v33po4ckwks.jpg


    葛隆村132号
    因为小楼上的房间比较多,一个人住显得冷冷清清,还很浪费,于是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伙伴们。她想,如果能拉着好友一块来住,不仅不怕孤单,反而会比跟子女在一起更加自在。
    大家互相之间有个照应,子女也会比较放心。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抱团养老”。
    想通之后,浦逸敏十分开心,连忙去跟自己的老朋友们联络。正巧,她的好友们也因为各种原因,想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有很多人赞成溥逸敏的建议。
    住户的问题解决了,房子的价格也相对不算昂贵,因为是大伙一块住,所以她们决定众筹来购买这栋“梦中情楼”。
    10元,50元,100元,有的人甚至募捐了3000元。除了真正要住房子的,还有很多不住房子的老人,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帮老朋友圆梦。

    2arbdhmbpbe.jpg

    2arbdhmbpbe.jpg


    而资金到位之后,她们成功买下了那栋房子,正式开始了“抱团养老”的生活。
    柴米油盐中的生活
    虽然这些老人已经年迈,但这栋小楼到手后,她们个个都是十分激动、充满活力。
    大家一块商量着精心修缮了那栋小楼。
    他们把水泥地换成了木地板,厨房和房间也按照大家的设想一点点休整。在经历了看似漫长的等待过后,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乐园。
    商讨之后,他们决定给小楼起名为:慈舟养老院。
    因为床位没有达到普通养老院的数量标准,所以外面挂着的牌子上写着“慈舟养老院筹建办”的字样。
    而装修好之后,就有老人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

    4tf3tfskhw0.jpg

    4tf3tfskhw0.jpg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所以骤然住在一起,大家避免不了一些摩擦。
    对此,为了更长远的未来,浦逸敏给养老院制订了一些规则。
    首先就是金钱问题,既然准备长时间住在一起,那就不要太计较金钱。
    刚开始,他们每人每个月都会上交100元钱,作为养老院的开支。因为浦逸敏厉行节俭,在她的影响下,很多老人也习惯了清贫节俭的生活。
    他们用电用水都极为节省,甚至还让人在附近凿了口井,还自己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社会也会给他们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长时间下来,他们省下了不少钱。而那些省下来的钱,最后都被他们捐了出去,用于重建灾区或者帮助患病的大学生治疗等。

    yjiz3434hbm.jpg

    yjiz3434hbm.jpg


    除了金钱,他们对休息时间也有安排,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早饭、散步、一起收拾家务。
    至于生活物资,也是老人们轮流去买或者子女来送。
    虽然离开了子女,老人们却十分开心。在这里,他们不再拘束,感觉一身轻松。
    毕竟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了,难免容易生病。如果有人得了小病暂时起不来了,浦逸敏会给他开药,其他的老人则会帮忙做饭,端洗脸水,洗衣服。在生活中你帮我,我帮你,倒也十分和谐。
    除了在小楼中悠闲度日,他们还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附近旅游。

    oyttnkkzjzq.jpg

    oyttnkkzjzq.jpg


    曾在“慈舟养老院”生活过的老人及其子女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老人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
    浦逸敏就是一个例子,她原本是一名中医,后来居住在乡下后继续发光发热。每隔不久,她就会为村民义诊,免费量体温、血压、拔火罐,分析病情。
    到后来,她还被村民称为“活菩萨”。
    本来村民们对这群陌生的老人有些排斥,怕他们影响村子里正常的生活。但是相处下来,他们发现自己多虑了。因为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中有医生、会计、工人等,都吃过国家饭。在生活中,他们不仅从不惹是生非,反而经常热心帮助村民。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也逐渐接受了他们。
    由于老人做饭要用铁锅土灶,所以很多时候村民会送来一些柴火或者农作物的秸秆。在安装窗帘时,还有人自费帮他们装修。
    不只是大人,连小孩子也很喜欢这群慈祥的老人,他们常常在放学后,父母未下班回家时相伴跑到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又多了一重托儿所的身份。
    但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他们都乐在其中。
    在社会的帮助下,慈舟养老院的设施也逐渐完善,一点不输于其他的养老院。后来,慈舟养老院又陆陆续续地迎来了不少老人。

    wmatyskxcqx.jpg

    wmatyskxcqx.jpg


    养老院里老人的合影
    但是,时间长了,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抱团养老”的小楼关上了大门
    但没有任何事是十全十美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老人之家就有各种矛盾,其中关于金钱问题,就不只有一次纠纷。
    因为和村民之间关系融洽,所以有一位名叫刘彩珍的村民自愿帮他们烧饭。但如果每次油倒多了一点,浦逸敏就会表示这样太浪费了,要求下次少倒一点。
    这种事情出现的次数多了,刘彩珍就觉得十分尴尬。

    z0nbattkaly.jpg

    z0nbattkaly.jpg


    刘彩珍
    而且因为有的老人退休金比较高,他们不想过十分清贫的生活。当他们提出想要改善生活条件时,却被浦逸敏拒绝了,她认为大家可以把钱省下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无奈之下,有些老人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只能搬了出去。
    对此,浦逸敏表示:如果他们来,她十分欢迎;如果想要离开,她也会真诚相送。
    除了资金,还有老人们无可避免的疾病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老人们都还不算特别年迈,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这也跟养老院的一条守则有关,入住者一定要身体健康。因为毕竟是乡下,真生了大病往往会耽误救治时间。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原本健康的老人身体也逐渐变差。他们有人开始看不清路,有人则时常胸闷气短,这期间,许多老人因为身体原因被子女接离养老院。
    2004年的时候,浦逸敏的老伴去世了。
    眼看着老朋友一个接一个离开,浦逸敏的心里也十分难受。

    2t4lzlnh3k4.jpg

    2t4lzlnh3k4.jpg


    浦逸敏
    当时也有老人不愿意离开,有一位名叫徐凤英的老人就坚决要留在养老院里,陪着自己的老朋友。
    然而,人老了做事都会感到有心无力。在一次接到母亲摔倒的电话后,徐凤英的子女说什么也不同意老人回来了。
    之前他们迫于无奈,只能同意母亲的请求。但是再这样下去,情况只会更加严重,长时间下来,一看到养老院打来的电话,他们就忍不住心惊肉跳。
    其他老人也十分担心徐凤英的身体,为了她的健康考虑,他们也支持徐凤英去条件更好的养老院休养。
    到最后,就只剩下浦逸敏一个人住在葛隆村132号。

    ljx5l3eseb1.jpg

    ljx5l3eseb1.jpg


    从葛隆村132号搬走后在养老院里生活的浦逸敏
    虽然后来她的儿子儿媳专门到养老院照顾她一段时间,但是他们两人一个得了高血压,身体常年不好,另一个患有冠心病,心脏有多根钢钉。
    深思熟虑后,他门还是将浦逸敏送到了专门的养老院休养。
    尽管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但浦逸敏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看望的人总是一脸微笑,十分慈祥。
    在浦逸敏离开之后,葛隆村132号那栋小楼彻底没有人居住了。
    为此,浦逸敏就一直在思考养老院的处置问题。

    4vti4v4vzag.jpg

    4vti4v4vzag.jpg


    她认为,房子不住的话,只会越来越破。
    他们虽然不能住了,但是别人可以。财产本来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不如捐了出去,帮助更多的老人。
    这样想着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其他老人。老人们在琢磨之后,觉得这样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十分赞同浦逸敏的建议。虽然当时小楼的市场价值已经将近500万了,但是他们却没有人感到心疼。
    于是,2020年,他们正式将这栋承载了他们无数回忆的小楼捐赠了出去。
    对于他们的捐赠行为,村委会十分感激,并且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表示,他们将按照浦逸敏的愿望,继续办养老院。接下来将进行整修工作,估计第二年上半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ifh4axv1mi5.jpg

    ifh4axv1mi5.jpg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
    “慈舟养老院”,本来就有慈舟共济的含义。在它出现之前,许多老人只能呆在各自家中,极少有时间安能聚在一起。而且有的子女忙于工作,无暇与老人相处。
    是这栋小楼,让他们相聚,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老年生活。
    虽然在相处中,老人之间有一定的摩擦,但是日后想来,其实那也是一种珍贵的回忆。
    据预测,在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可能增加到4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虽然,现在看来慈舟养老院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但是没有任何事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在一次次尝试中,才能给出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这些老人的经历,给了国家和人民一个研究的方向。目前许多地方也越来越注重养老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老人们能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联系/投稿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5

    帖子21

    积分89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