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很好奇,那些教育受益者的高知、高管爸爸妈妈是如何规划孩子升学的呢?
这个答案,恐怕去互联网宇宙中心找最合适。
北有家长天花板海淀中关村,南有新贵深圳南山,中部则有响当当的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这里聚集了阿里、字节跳动、菜鸟、钉钉、oppo等头部互联网企业,还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人才地标”。
2130uasuu5i.jpg
■圆圈处为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因聚集大量互联网头部企业,被冠以“互联网宇宙中心”
本次对谈的三组高知家庭都选择了同样位于未来科技城的人大附中杭州学校。
这里也聚焦了一群敢想敢干的家长们:有浙大教授、有海外引进专家,也有互联网高管们。他们在教育上敢为人先——有人从美国回到中国,有人从北京搬到杭州,有人读遍三种体系……
这次,我们找来3组家长做调查,巧合的是,他们选择了同一所学校——人大附中杭州学校。
几经折腾的他们在择校中如何做出决策?又遇到了什么难题?达到想要的教育目标了吗?
*下文统一用家长第一人称口述
「双博士家庭」
藤校名校不是终极目标
从小打“底”最重要
55nvxqnlnpy.jpg
@小N一家 双博士爸妈家庭,均是海外引进专家,妈妈为大学教授,爸爸为科技公司创业者,小N曾辗转中美两国求学
我跟孩子爸爸毕业于浙大,硕士后去了美国读博、工作,后来选择回到杭州。
小N最初是在美国读的幼儿园,回国后为了接送方便,就在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就读。
但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家长,都对公立的模式有点难以适应。双减之前作业太多,体育锻炼不足,音体美的教育不够重视。另外课后基于应试性的作业过多,家长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辅导。
一来我们工作很忙,没空(办法)随时都在;二来我觉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能全靠家长,所以就决定转学。
择校中,我们最在乎的就是校风问题,担心私立双语学校内富二代多,爱攀比。后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在读的朋友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让我们放下了心。
很多人常担心,孩子去读了双语学校后数学不好,基础不牢。我们却觉得,跟公立学校相比,孩子在双语学校的三年却打下了我心里最认可的“底子”。
这个“底子”是什么?
我在大学接触到的是国内最聪明的一群学生,但是我有时候也很纳闷,怎么很多学生上了大学还要靠家长来问学校有没有地方补课,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懂得向老师求助,更主动一些去抓紧机会?为什么不少人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任何求知欲和好奇心?
我带的课题组里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留学生,学习基础相比国内的硕士博士生要弱一些,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提问、敢想敢做有创意,也更愿意求助。
zzrhi3j0d4i.jpg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小N爸妈读博学校
我们在美国做研究时,也有机会和来自全世界优秀的学生一起共事,优秀的人的共性非常明显:团队协作能力、主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社交能力、抗压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求、好奇等“软技能”更好,这就是“底子”。
在我们看来,大学之前的基础知识并不算难,补起来也快,但“软技能”等成年了再补就没这么简单了,最好在小时候养成习惯,所以我们觉得基础教育比大学还重要。
这个“底子”,也一定不是靠标准答案和刷题做出来的。
有人会说,我们自己是“小镇做题家”的成功案例,怎么反过来又在批判呢?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习还是快乐的,再加上信息和资源都不发达,没有补习班,家长也没有这么鸡,真要做题也是考前集中突击,平时该玩都还是在玩。
现在孩子们都是在超前学习抢跑,生怕自己落队。有些孩子吃不饱,想学更多无可厚非,但极端的是,剧场效应下,整个教育氛围越来越扭曲,一切都为奔着名校而去。
我们对名校倒没有什么执念。事实上,我们经常接触名校生,但名校并不与能力和品性直接挂钩,名校并不能确保孩子未来一定能怎样。
qsvkijiwjui.jpg
■小N
现在疫情形势下,朋友们会问,你们孩子未来出国如何打算?
我们没想这么多,只要孩子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就不用过多担心,最重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鼓励和支持。学校教育只是终身学习中的一部分,此外社会历练也是必不可少和不可忽视的。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孩子的人生也是由若干偶然性组成。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把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这是靠终身教育实现的。
现在,我们也看见了小N身上呈现出越来越多我们想要的“底子”。
他学习、做事积极主动性非常高。有一次看到书上有错别字,他主动给出版社打电话校对,对方很感谢地问他是谁,他还说做好事不留名。
这些跟升学考试关系不大,但让我看到了孩子的社会责任心和驱动力。
现在教育上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反而双语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如课程的具体落地、现有教育模式能否维持等等……
「互联网基因家庭」
我们从不说不鸡娃
但成功的标准是?
l3hoaeewe1u.jpg
@小M一家 爸爸为蚂蚁金服前高管,曾入选2018MIT TR 35榜单(年度全球35个35岁以下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妈妈全职带娃,姐姐小M是创校生,读四年级,弟弟小L幼儿园
姐姐小M一开始就是在家门口上公立幼儿园,临近幼升小,听了同小区一些家长的反馈,感觉到都在“超前学习”,我们不想让孩子在还没找到方向的情况下,就被迫加速前进。
出于这个考量,女儿就去了体制外。
弟弟因为有了姐姐的经验,从小我们就把他放在了体制外幼儿园,发现差别还是挺大的。不仅英文更好,最让我们惊喜的地方,是他求知的欲望以及乐在其中的样子。
这种对比让我们也坚信,把姐姐转进体制外是对的。
z02akumns2p.jpg
■弟弟小L在学校
回到择校。我们家周边有两所新校,一所更互联网基因一些,因为我跟爸爸都是互联网人,反而想看看不同风格的学校。最后选择了一所老牌合办学校,也是一个相对没有那么“冒险”的选择。
转学以后,当然还是会听到孩子在上公立小学家长朋友的声音,对比最多的是孩子的“基础”。
比如公立学校的孩子一临近考试,家长群里老师就不停刷消息,孩子们的练习、背诵、听写成绩等等。这种模式下的孩子,基础知识一定是扎实的。
但我们看重的基础能力,并不是孩子作业的数量或质量,是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
当然并不是抛弃“知识”,所有的高阶思维和能力都需要基础,只不过需要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小学低年级给到足够的空间探索,到了三年级习惯养成,高年级基本就能放手了,孩子慢慢找到坚持发力的方向。
不过,这种体制内外的对比,的确会让人焦虑。我们还是有种在吃螃蟹的感觉,所以经常说服自己也要说服旁人,要给出更多时间。
choetg03vor.jpg
■姐姐小M一直在坚持练芭蕾
我们上双语学校并不代表不“鸡娃”,姐姐上兴趣课外班不少,但这种鸡娃是希望她能在探索中感受快乐,并找到自己志趣。
反思我们走过来的路,从小就是被安排好被推着走,努力学习选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外界看来,我们是「成功人士」,但这并不是我们眼里的成功。
而我们努力奋斗,为孩子托好底,不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重新定义“成功”:
不是我一定赚多少钱或是名声在外,而是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件事,愿意持续为之努力,并在这件事中强烈感受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过来人妈妈」
离开北京“内卷”高地
中等生自鸡出名校录取
vckvbmex50j.jpg
@小C一家 爸爸为杭州某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妈妈全职带娃,姐姐小C马上高中毕业,弟弟小A六年级
我也算半个过来人妈妈了,女儿马上高中毕业了。
她今年一开始是拿到了纽约大学的offer。听人说,今年纽大的录取率跌了新低。她还是用比较少见的A level成绩申请的美国大学,我很为她骄傲。
回想她从北京公立学校中考毕业,来到了杭州换轨道、换城市、换朋友,有艰辛,更有成就感。
我们在北京“内卷”高地西城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姐姐又不是尖子生,在这种氛围里,家长一定是会慌、会焦虑,因为一步都不能走错。
在焦虑之下,我们思考了各种路径,比如出国读高中等。后来爸爸工作调动,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在出国还是在跟随爸爸到上海、杭州两地犹豫许久。
最后决定,正是孩子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择校,我们很谨慎,因为换城市已经非常“折腾”孩子,就希望选中一所学校就不要再换了。考察学校从办学背景、课程教学到“口碑”,我都花了些时间。新的双语学校面临的问题,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如疫情下外教的流失、中外团队的文化融合冲突、西式教学的一些“水土不服”。
我是家委会成员,跟学校也走得更近一些,更加明白办学的艰难,这些年来,问题都在合理范围内得到了解决。
bcwk02igdjd.jpg
■小C所读学校人大附中杭州学校的校园
我记得女儿刚来杭州最大的冲击就是“英语”,在上数学、物理等全英文课之前,要先花上个把小时,把生词都学会了,吃了不少苦头。学校给了转学生很多帮助,把英文“恶补”上来。
英语跟上来,课就越上越有劲,听她说是学校选修A level课程最多的学生,这大概就是“自鸡”了吧。她的确“自卷”出了自己,这个“自卷”倒不是说成绩有多厉害,而是孩子她找到了自我驱动力。
另一个冲击是地域文化上的冲击,主要是杭州和北京两地同龄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截然不同。这些冲击,都是需要她克服和消化。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让她快速成长,就当提前体验出国后的跨文化交流了。
让我慢慢不焦虑的还有跟女儿同校的同学们。
相比公立同学,大家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在学习上,很少能够在高中展露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转学后,孩子朋友非常多元,早早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人文、商业经济、天文物理等。各色各样的发展路径,那我相信,我的孩子完全也能走出一条适合她自己的路。
当然,如果一定要跟以前的同学比,某些地方还真会觉得是“渣渣”。但小C的自信心保持得很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品质,孩子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le5hzqvbmir.jpg
■小C拿到的美国纽约大学offer
拿申请大学这件事来说,虽然常识上都觉得A level申请英国方向有优势,但学校升学指导老师长期一对一沟通引导她去发现自己,也鼓励她去追梦,她也选择申请美国纽约大学,据说今年录取率极低,她也拿到了offer。
她最近还陆陆续续还拿到了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香港大学等12封学校offer。最终我们决定选择去纽大上学。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作为过来人,我也曾像大家一样焦灼不安,担心这担心那,就像一个刚学会游泳的人在无尽的信息海洋里“挣扎”,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就只能照单全收,感觉上岸遥遥无期,焦虑不已。
但等我变成过来人后就发现,很多事真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就拿申请来说,今年纽大录取跌到谷底,我能听到的信息都在说纽大风向变了,录取超难,成绩要求多高,多少牛娃被拒了等……
但女儿作为“中等生”也收获了offer,却可能正说明了一些事。
假如你想知道
这份offer背后更多的故事
3月24日19:30
参与“高中在线分享会”直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