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你知道图里这只小鸟一次性能够飞多远吗?足足有1.22万公里!
斑尾塍鹬
ndxdfvrtz5q.jpg
相信对我们有些人来说,一辈子走过的距离可能都没有这么远。可这种飞鸟只有0.3千克左右,却能够屡次打破肉身耐力极限,完成横穿太平洋的超远距离飞行,用实践告诉人们“别看我个头小,我是真能飞”。
果然是“鸟不可貌相”,谁又能想到这么小的身躯里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呢?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好奇它的名字,它叫做斑尾塍鹬,第三个字有些生僻,与“成”同音,意为田间土埂。这大概是因为它常常栖息在稻田、海滩当中,所以人们才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斑尾塍鹬
1rzczezq0ih.jpg
那么,斑尾塍鹬真的有这么能飞吗?它们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卫星跟踪器的记录,来看看飞翔冠军“勇往直前”的一生。
勇往直前,执着飞行 鸟类的飞行天赋自古以来就让人类感到艳羡,古代的人类总是幻想自己也能长出翅膀,和鸟类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但是我们对于鸟类的认知往往是可以飞行、飞得很快,却从来都没想过,有一种鸟可以不眠不休的一次性飞行1.22万公里。
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
l5ap1yfbr1l.jpg
斑尾塍鹬就身体力行地表示,“只有你们不敢想的,没有我不能飞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斑尾塍鹬的飞行记录的呢?
这还要从2007年3月说起,当时一位新西兰的鸟类学家捕获到了一小群斑尾塍鹬,为了观察它们的迁徙轨迹,就在它们的背部撞上了卫星跟踪器。可能斑尾塍鹬也很苦恼,不理解为什么人类要给它的飞行平添负担,毕竟轻装上阵和背着跟踪器还是有些区别的吧。
飞行中的斑尾塍鹬
utsikghnb3n.jpg
这之后,这名鸟类学家就开始观察这些斑尾塍鹬的旅程路线。其中有10只在三月下旬时离开了新西兰,开始“北上”。到了5月1日时,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先后到达了我国的黄海地区和日本地区。但是观察并未停止,因为学者想彻底弄清楚它们的迁徙轨迹。
监测斑尾塍鹬的迁移轨迹
ertbsis2jh5.jpg
打破肉身耐力极限的“代表”就在这时横空出世了,这只斑尾塍鹬身上的卫星跟踪器编号为4BBRW,它的起飞地点是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终点是越冬地点新西兰。这段旅程的距离约为1.22万公里,而为了能够快速抵达越冬点,它选择了“不眠不休”地飞行,只用了短短的11天就到达目的地。
从阿拉斯加飞到新西兰只用了11天
xf3044qeq1w.jpg
实际上,许多的候鸟都会根据气候展开“长途旅行”,而斑尾塍鹬之所以被拿出来当做典型,是因为它是“一次性”或者说是“一口气”飞了这么远的,这就非常的优秀了。那么,斑尾塍鹬为什么能飞行这么久呢?难道它不会有“疲劳飞行”和“猝死”的风险吗?
当然不会,因为飞行途中它还是有稍作休息的。不过这种休息的方式却不是像人类这样中途进入旅店休养生息,而是“边飞边睡”。没错,鸟类是可以“一心二用”的,它们的左右脑可以分别休息和工作。这样它们就能够一边飞行一边睡觉,确保行程不会被耽误。
展开长途旅行的斑尾塍鹬
hd4qbzwnjtx.jpg
再者,鸟类身体的特殊构造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滑翔”,这种方式一般不会耗费太大的力气,只需要间歇性地扇动翅膀就能够完成。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开启“省电模式”,这应该也是斑尾塍鹬能一次性飞越1.22万公里的秘诀。
那么,除了特别能飞之外,斑尾塍鹬还有没有别的本领呢?
可一次性飞越1.22万公里的斑尾塍鹬
3skx533nzal.jpg
“技多不压身” 当然是有的,在“江湖”行走,没点特殊技能怎么能行呢?经过鸟类学家观察,斑尾塍鹬不仅会审时度势地规划自己的飞行路线和时间,还能预测天气,及时对路线进行调整。
首先就来说说“审时度势”这个技能,许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斑尾塍鹬从北向南飞的时候选择一次性横跨太平洋,而从南向北飞时却在路上走走停停。难道是因为北迁的旅途风景过于迷人,阻碍了它行进的脚步?
斑尾塍鹬在河滩散步
wgeznzp5cvj.jpg
并不是的,鸟类又不是人,并不具备鉴赏美景的能力和需求,自然不会为美景所停留。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它们从南向北飞行是为了完成“繁殖”。如果直接一口气从新西兰飞到阿拉斯加,精疲力竭的它们可能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求偶繁殖。
“时不待鸟”,要知道北极圈的夏季可是非常短暂的,如果休息的时间太长,错过了繁殖期,那么这次长途旅行就白费了。
冬季的阿拉斯加
r1y4nlah5ql.jpg
再者大家都知道,繁殖后代对于“父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地求偶,好好地“备孕”,斑尾塍鹬会在路途中歇脚,在其他的地方补充能量,确保抵达阿拉斯加立即能上阵完成繁殖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黄海湿地一直以来都是它们补充能量的中转站。据记录来看,每年都有上百种、数量上千的候鸟在这里停留,斑尾塍鹬也是其中一员。
黄海湿地
lk1kovpwt5k.jpg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懂了,斑尾塍鹬北迁和南飞的路线规划之所以差异巨大,是它们在漫长演化当中根据自身繁殖情况总结出来的“规律”。作为一只小小的鸟类,它们对于一生迁徙的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视,因为一旦出错,那么面对它们的可就是“灭群之灾”了。
说完了审时度势,再来说说预测技能,由于我们上文中提到了斑尾塍鹬会在飞行的过程中“划水”,即依靠滑翔的方式用最小的力气飞最远的距离。所以斑尾塍鹬起飞时总是在“低压天”,因为跟着低压区飞行可以蹭到“顺风车”,这种顺丰不仅能够提高它们的飞行速度,还能减少消耗。
飞行技能高超的斑尾塍鹬
iqdna1134a2.jpg
可见,常年的飞行使得斑尾塍鹬知道如何利用气候的便利为自己减少负担。这种情况就像是人类发现可以用石器凿开椰壳一样,是“进化”的结果。要不我们总说这世间万物皆有灵,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斑尾塍鹬的神奇之处就介绍到这里,其实除了它以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候鸟,它们也有着自己非凡的“生命传奇”。就让我们来看看,除了斑尾塍鹬,还有哪些鸟类也是旅行家。
其他鸟类
0bc0xicjq0d.jpg
生命不息,飞翔不止 先来介绍大家比较熟悉的“燕子”,有一类雨燕,看起来和常见的家燕很像,却有着超强的耐力。雨燕凭借着自己镰刀形状的翅膀,飞行速度可以轻松达到112千米/小时。并且它们也是长途飞行的典型代表,对比斑尾塍鹬来说,雨燕的长途飞行更像是“现实所迫”,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雨燕的脚已经退化了,这使得它们没办法在平地之上站立和行走,所以许多人也称它们为“无脚鸟”。由于这种限制,雨燕就算不飞行,也不会落地,往往会选择吊挂在高处的树枝或者屋壁上,方便下一次起飞。
雨燕
tawlpvslq3w.jpg
此外还有一种看起来个头比雨燕还要小的鸟,也能够轻松地飞越海洋。这种鸟正是红喉北蜂鸟,它们的平均体重只有5g左右,体长只有5厘米,这体型比某些大型蝴蝶还要小。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了它,根据统计它每秒钟扇动翅膀的次数可达60次,且会和斑尾塍鹬一样经过长途飞行抵达越冬地点。
据介绍红喉北蜂鸟能连续飞行20多个小时,成功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飞抵1000多千米之外的佛罗里达半岛。 红喉北蜂鸟
5ebs3x5l115.jpg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生物在叙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人类在发现之后往往会感到十分惊讶并且肃然起敬。那么,我们的一生是不是也应该像它们一样坚持“飞行”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论选择什么,记得坚定地朝未来行进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