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3D打印心脏“实景地图”为医熟手术中“导航”
3D打印心脏“实景地图”为医熟手术中“导航”
图为医生拿着心脏模型,为患先心病的少年讲授病情。通信员余宇 摄
仅凭借CT和磁共振反省的影象片,医生需求平空间方位感在脑海中“想象”患者的心脏状况。3D打印的心脏模型,就像心脏的“实景地图”,可帮忙医生理解繁杂病灶、钻研手术通路、提前在模型演出练手术,也能够为患者讲授病情及医治形式,进行术后痊愈指点。
武汉的病院从十年前开始试水3D打印技术,并从2015年开始跑步进入“3D打印时期”,这一新技术已令骨科、口腔科、整形内科等专科的患者沾恩,但因为心脏是搏动性的柔性肌肉器官,3D打印技术的运用“稍慢一步”。
2020年十一月,武汉亚洲心脏病病院引进3D打印装备,已为十多例繁杂心脏病患者发展3D打印手术。心脏怎么样“打印”,又如何帮忙医生们做手术?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寻。
3小时打印一段仿真血汗管
21岁女孩小孟(化姓),从小就被发现有心脏异样,但因症状不显著,从未承受过医治。去年,小孟被查出高血压,病因与后天性心脏病无关,吃降压药不合错误症,必需医治心脏疾病。
心脏超声显示,小孟存在室距离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距离缺损、被动脉瓣轻度封闭不全、三尖瓣轻—中度反流、降被动脉管径偏细等多种异样,属于繁杂的先心病。
往年3月2日,小孟住进亚心病院。按照医治的需求,医生支配她做CT和磁共振反省,按照反省后果在软件中精密建模,1∶1打印出被动脉弓(被动脉上部弓形蜿蜒的部份)的病变部位。
记者在打印现场看到,该院采取的是黑白多资料3D打印机,喷头往返放射光敏树脂,通过校平、固化后,产品层层沉积成型。
打印继续约3小时。任务人员去掉果冻状的大块撑持物,终究失掉白色的被动脉弓模型,手感柔软有弹力,能直观地看到血管因发育不良,泛起一段歪曲、狭隘。
“假如繁杂的病灶位于心脏外部,就需求打印心脏的残缺模型,个别需求20多个小时。”任务人员引见。
按照模型,医生与小孟和家人沟通医治计划,很快肯定将这部份总体置换为人工血管。3月10日,小孟承受手术,修补心脏缺损、改换人工血管。术后,她血压很快变回正常,3月25日痊愈入院。
曾为河南患者“隔空打印”心脏
去年十一月,亚心病院初次发展3D打印辅佐手术,对象是9岁先心病患儿超超(化名)。男孩3个月大时就承受过手术,但跟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心脏问题再次泛起。
超超心脏外部构造繁杂,手术难度很大。医生打印出超超心脏的1∶1模型,复原心脏外部的精密构造。将模型当做“实景地图”,专家组圈定出畸形部位,探讨出优化计划,顺利实现左室流出道畅通术、肺动脉重建术,孩子术后恢复良好。
一个月后,病院又收到河南某病院的请求:一名患者得了患上繁杂先心病,手术难度很大,但愿亚心病院院长陶凉会诊。
患者不在当地,仅能传来CT和磁共振反省的影象片,陶凉抉择,打印出患者的心脏模型,在“什物”根底上进行会诊,预演手术计划。因为患者心脏构造过于繁杂,异样部位较多,仅建模就用了两三地利间,打印模型又破费20多个小时。陶凉及团队按照心脏模型表示出来的病灶状况,制订了精细的手术计划,赶到河南为患者做了手术,对方目前曾经痊愈。
“简直每个尝试3D打印的患者对本人的心脏模型都充溢猎奇。”亚洲心脏病病院先心病核心医生金博文告知记者,从去年十一月至今,他和共事为十多名繁杂心脏病患者进行3D打印,听到至多的感叹是:“原来我的心脏是这个模样!”金博文说:“入院时,患者会把本人的‘心’带回家做记念。”
金博文引见,近些年来,3D打印在武汉各大病院运用普遍,但可能是在骨科、口腔科等科室,用于血汗管专科的病院较少。经过3D打印的模型,可帮忙医生理解繁杂病灶、钻研手术通路、提前在模型演出练手术、术中“导航”;也能够为患者讲授病情及医治形式,进行术后痊愈指点。
活体器官3D打印仍处于探究阶段
2016年,湖北省第三人民病院初次使用3D打印技术为重大骨盆骨折的患者做手术。手术顺利实现后,该院官网曾预测:“3D打印技术有这么多益处和用途,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像CT、MRI同样被广泛运用。”
这个预测早已成为理想:跟着技术的开展,从2015年起,武汉探究3D打印技术的病院愈来愈多。通过多年开展,当初,3D打印技术已在同济病院、协和病院、湖北省人民病院、武汉大学中南病院、武汉儿童病院等大病院失掉普遍运用,用3D打印制造骨骼、关节模型,辅佐手术的做法,曾经成为临床日常之一。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隶属协和病院为例。2015年,该院在全国初次为失去左手的6岁男孩制造了3D打印的机械手,可用它喝水、捏葡萄、骑自行车;随后,骨科试水3D打印技术,为繁杂骨折的患者打印伤处模型,利用模型摹拟手术操作;再接着,口腔科也引入3D打印机,用来制造牙套、假牙等,精细度和强度大大进步。目前,该院多个科室均已发展3D打印技术。
不外,目前3D打印技术在临床的运用,次要用于术前布局、提前演练、骨科婚配等方面,而备受关注的活体器官打印仍处于探究阶段。医生和患者们都但愿,科技攻关的速度能快点、再快点,早日完成3D打印活体器官,用以减缓移植器官数量缺乏的现况,为更多终末期重症患者带来新的但愿。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李俊 通信员吕惠 宋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