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x2l3ypsnm.jpg
jzyhbmlocf4.jpg
△上下滑动,解锁更多精彩
访天台山
文:严维佳
pro3t1itv1m.jpg
在群山拱卫、秦巴围绕的陕西汉中,有这样一座山峰,无论从高度上,抑或在名望上,它都不同于留侯归隐的紫柏山、不同于把守石门的连城山,它算不上矮小巍峨、宏伟壮阔,但它却以其秀美的天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奥秘的道教文明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被西汉名臣西方朔赞曰“唯天台乃名山也”!它就是位于汉中市核心城区以北17千米处的天台山。
meookcpv3l1.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海拔仅有2000米的天台山,却集“奇、险、古、幽、秀”于一体,特别是山间这些始建于汉、唐、宋,昌盛于明、清的道观古刹、十八胜景、传奇故事,吸引着有数文人墨客、士绅信众,“陕南第一道教名山”的佳誉就此传开。
di0kotxsw1w.jpg
山势险恶、草木繁茂的天台山,山顶平整如台,相传是道家接通天地、来回仙界的天阶平台,故曰“天台”。雄伟大气的山门上“天台山”匾额,是仙逝不久的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高道所题。进入天台山景区一路弯曲迂回,不久就到了天台十八景的第一道观“吸呼神泉”,只见院中有一神泉,时而水如泉涌、时而倒吸无踪,一吸一呼、一进一出,并伴随奥秘的轰鸣声,显得奥秘莫测!据道长讲,之前每逢干旱少雨之时,此观供奉的龙王殿前就聚满了本地“求天祈雨降甘露、普济众生保熟年”的人们,听说此龙王与东海龙王瓜葛甚好,此泉也可纵贯东海,经常是有求必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筑水坝、修水渠、引山泉之水,才从基本上解决了山下自汉台到城固数十里素有“九岭十八坡,红苕土豆多”的秦岭南坡浅山区群众用水问题。
rbkh2avdinr.jpg
驱车而上,只见天台山树木苍劲、风景秀美、溪水潺潺,不久就到了绿树掩映着的灵官殿,这里既是登山必经的地方,也是景区观光缆车的终点,过来人们上山旅游必先要拜“门神”灵官殿,由于相传王灵官是道教中主管审查兽性善恶、本色美丑的仙人,他有3只眼,能洞察人间万物、世间万象,道家有“上山不上山,先见王灵官”之说。
1ikxaiav5dk.jpg
不外,古代人大多乘坐观光缆车,能够从灵官殿头顶一掠而过,似乎没把这个守门神放在眼里。从缆车中向上望去,是挺拔的山体、绝壁断崖和茂密的阔叶松树林;鸟瞰山涧,道观参差而建,无为宋朝李姓男子修道美满、捐躯升仙的“仙姑堂”,有元末翰林张三丰在此遭到点化、跳崖羽化的“飞仙灵崖”,以及黄茂咀道观等。
半晌间,缆车一口吻冲上了起点南天门,此时的天台山,云蒸霞蔚、幻化莫测,环视周围,竟已经是已经人在半山云雾中、身处天台仙境处了。从南天门前向南瞭望,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玩耍,为回避天官仙使找寻而变动的“七孤堆峰”把汉中大地尽收眼底,只见群山崎岖、汉水如带、沃野千里、美不堪收,大风吹过,让人赏心悦目。南天门是由一座青石砌成的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两层石门构造古修建,始建于清末民初,因地势险要、建筑艰苦,用时5年修成,门前有石狮、门内有石碑,相传是接通天地之门户,供奉有道家护法神,执剑护纲纪,仪表森严,凛然邪气,人神畏敬,把守天台山险处,是拜谒药王、登临岱山顶的必经之地。据典籍记录,道家自古有36洞天、72福地之说,而洞天福地皆雄踞高处、一般人难及,或许这里既便于潜心修行,也更接近天界吧,而步入南天门就如同走进了道家仙界、世间圣境。
qedbfxnegrx.jpg
谨慎翼翼地沿冰雪尚未彻底消融的阴坡石道拾级而上,爬上一处宽大的平台,两头坐落着一座天台山最陈旧的道观——药王楼。因为我曾任务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对药王颇感兴致,难道这天台山与孙思邈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听道长引见,据《汉中府志》记录,这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天台山药王楼,至今已有400余年悠长的历史,确是为记念道家先祖孙真人、唐朝名医孙思邈在此收集药材、提炼仙丹、悬壶济世、普度众生、施惠汉中而建,院内供奉着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华佗和扁鹊5尊神医泥像,每逢农历祭日,道教协会都要在此举行祈福法会,护佑黎民安康安全!
在药王楼后殿,则是供奉道教最高神位的三清殿,分别塑有道家爱崇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品德天尊泥像。院内有天台十八景中画圣吴道子的“梅花古碑”、千年古柏“晴天夜雨”及颇具神话的“早种晚收”等古树名碑、飞龙石刻、人像浮雕,药王楼左近还有“烛炬笔立”“青龙俯首”“太极神图”等景点,它们无不彰显着当年天台山道教的昌盛与肃穆,难怪数百年香火不停!
走出药王楼向右就是后山岱顶,一条石板路曲径通幽、中转山顶,因为地震,岱顶部份房舍受损垮塌,出于平安斟酌已不允许游客登顶,只要居士信众偶有涉足。据楼观道士讲,沿此路经天台十八景之“琴泉雅奏”“二仙围棋”,最初登上海拔1960米的天台山最顶峰,即可领略“岱迎风光”“天台云海”。
咱们一行既是伟人,也无须问道;既有意羽化,也无须登顶,只好作罢!下山途中走而论道,不觉联想到,汉中开汉业、汉人汉文明,是甚么气力使赓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能经久不衰呢?李约瑟在《中国迷信技术史》中曾说过:中国兽性格中有许多最吸惹人的要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北京大学传授楼宇烈也曾说:分开“道”,中国文明就失去了它的灵魂。“道”在中国文明中拥有着特殊意义。陈旧的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最先是由庄子论述,后被汉朝思想家董仲舒开展为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主体。某种意义上讲,将中国文明称之为“道”文明也不为过!
s3dd2kzaoa0.jpg
而汉中作为汉文明起源地,这里关于道教的造成与开展确实有着微小的奉献,一样也粗浅地影响着汉文明的造成与开展。
在天台山向东25千米的城固县桔园镇北有一个小山村,叫升仙村,原有一座创立于东汉末年的唐天观道观,供奉的就是升仙村人——西汉仙人道教人物唐公房,并由此降生了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夏,汉中郡吏唐公房结识了道教真人李八百,并随其修炼羽化。而郡守羡其仙丹、绝技,欲从学道,却情意不专,学无出息,遂欲加害其家属牲灵。唐公房无法从李八百处求得神药仙丹,让其全家属属及居宅六畜整个喝下,后果与唐公房一同举家升天,留下一段千古流传的神奇故事。足见汉中道文明从西汉以来就在泛博官方源远流传!
在天台山以北百余千米处的留坝县张良庙,是道教天师张鲁所修,而其祖父便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是在益州(过后汉中属益州)创立天师道(后称五斗米道)的开宗始祖。据南北朝时裴松之正文《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光和中,西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汉灵帝元年,张修在巴郡起义,响应张角在山东的黄巾起义,攻入汉中,并在汉中广为传教。后张鲁又袭杀同寅张修,收其部属,在汉中学道鹄鸣山,自称天师,改汉中为汉宁,设五斗米道(凡交五斗米者都可入道)祖庭,在其统治汉中的26年间,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教合一、政通人和、夷民便乐、百业发达!虽张鲁后降曹邺亡,但通过其先人不懈致力,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将五斗米道革新成中国真实的外乡宗教——道教,并传布至今。
在天台山脚下,不远处的汉中城北兴元湖畔,近些年来投入巨资打造的以汉文明为主题的兴汉胜境景区,雄伟壮观、大气恢宏的修建中,设有先祖堂、先圣堂、先贤堂,将中国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传统文明与汉文明之一脉相承诠释得酣畅淋漓,让人蔚为大观!
mihfygss0yp.jpg
道访天台山,或许并非为求仙问道;道访天台山,也并非为期求福报。道访天台山,更多的是为探访中国文明中“道”的本真及其与汉文明的渊源:汉中是汉家发祥地,也是道教起源地,自西汉以降2000年来,二者在时间、地区、人物方面的种种机缘与偶合,似乎暴-露着一个推断——假如说道文明始终植根于中华文明、成长于华夏大地,对我国的历史、社会和文明发生了严重影响,“道”是中国传统文明之魂,汉中是中国道文明和汉文明之源,那末,从民族宗教这一维度上讲,汉中作为中国汉文明发祥地是不是就更拥有了足够的压服力呢?
这一点,或许天台山能够作答!
作 者
严维佳
jfiquzregc2.jpg
江苏镇江人,1964年9月生,宁夏大学硕士钻研生,陕西省12届政协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传授、陕西长安画派艺术钻研院钻研员、长安画派赵振川学生弟子、北大赵振川初级研修班学员、国画及散文作品在多家报刊杂志及媒体刊发。
版权归原作者一切。如有侵权,请后盾分割删除,谢谢!
来源:网络
编纂 | 校对:王秋月 李静
责编:王奂
审核:金璐
技术反对:汉中艾特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