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读懂广州·朱村 | 这里,是增城丝苗米起源地
增城区位于广州东部,这里生产的丝苗米驰誉一方,被誉为“中国丝苗米之乡”,而增城丝苗米的发源地就在朱村街。
增城丝苗米,米粒细长修长,晶莹剔透,泛丝光,油分及蛋白质含量丰硕,煮出来的米饭香、软、滑,饭味浓烈、可口,素有“米中之王”“米中碧玉”之称。
与其余水稻种类比拟,增城丝苗米的禾苗茎叶幼细,抗旱力较强,秆较高,适宜种植于山区沙质浅脚田或有山泉灌溉的梯田,故朱村街的丝苗米具备得天独厚的地舆劣势。
米
香
朱村与丝苗米的渊源
增城丝苗米最后的文字记录见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增城县志》。另据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版《增城县志》记录:“增城白水磜(今朱村白水山)产丝苗米,谷粒细长,饭软香醇,属岭南极品,入贡品之列。”
朱村街白水山栖云寺原址前,有约2亩梯田,这里即是增城丝苗米的起源地。
相传清初,有一个名叫廖弘的和尚,寄籍福建,明崇祯举人,因仕途得志还俗。他先在增城万寿寺坐禅,后经万寿寺住持引荐其到栖云寺坐禅。云游期间,廖弘留意采集各地的优质稻,并把采集的优质稻种与朱村白水山的家养稻杂交,培育出“寺庙米”。
随后,本地村民广为种植“寺庙米”,并按照其稻谷和米的状态特质,终究取名为丝苗米。
从家养稻到优质丝苗米
从9000年前的家养稻,到当初万亩稻田飘香,增城丝苗米生生不息。事实上,增城丝苗的共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野性”。一片成长在溪边的家养稻和其余优质稻种杂交后,成为增城丝苗米。
按照《增城县志》记录计算,增城丝苗米栽培历史有500多年,至少有十一0年的专业栽培历史,记录中称“晚熟有新粘、白花粘、赤花粘,惟鼠牙粘最好”,外面提到的“鼠牙粘”即丝苗米。
在栽培历史中,增城丝苗米曾一度濒临“绝种”。在这一场援救与传承增城丝苗米的行为中,以“增城丝苗米再生之父”宋东海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付出了微小的致力。
宋东海前后培育出育成“桂野占2号、3号、10号”,再利用含有家养稻血统的桂野占与丝苗种类杂交,育成新的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七野丝苗等“野字号”丝苗种类。
增城丝苗米从朱村白水山起源,通过优秀的杂交育种技术,目前培育出30多个种类,被全国13个省(区)普遍引种。
增城特色农产品“金咭片”
近些年来,增城鼎力实行品牌驱动策略,推进农村复兴“开花后果”,增城丝苗米已成为国度地舆标记维护产品、国度地舆标记证实商标,是增城特色农产品傍边的闪亮“金咭片”。
一粒小稻种,蓬勃大产业。朱村街经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万多亩水稻,带动周边5300多名农户减少经济支出,同时还引入了启缘生态农业、科旺实业、友粮粮油实业等农业新型运营主体进驻开展。
朱村街正环抱“共建增城丝苗米特色农产品劣势区”“共建‘农投+村个人+社会企业’”等多种方式灵敏合股运营,完成“地租保底,同享分成”的利益联合机制。
从几亩水田至万亩农田,科研力度不停增长,智慧农业在朱村街“落地生根”。采取水稻精量旱直播机技术,节俭30%的水源;打造增城丝苗米5G智慧稻场,为丝苗米提质增效;打造200亩的无人农场,耕、种、管、收出产环节全掩盖。
增城区丝苗米省级古代农业产业园引入日产50吨免淘米的出产线,引入全自动米加工出产线,脱壳、除杂、抛光、筛选均为自动化运作,一天最高可出产200万斤米。
时光穗稻新农村示范带
2021年,增城区按照省、市任务部署,踊跃兼顾谋划,方案用三年时间创立27条标致恼人、业兴人和的新农村示范带,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降级,建立更为幽美、更为宜居、更有岭南特色的精美乡村。
作为增城区27条重点打造的新农村示范带之一,时光穗稻新农村示范带位于朱村街北部片区,布局面积约48.98平方千米,规模包罗联兴村、龙岗村、龙新村、丹邱村、山角村、南岗村。
示范带安身于丝苗米起源地,地处丝苗米产业园中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万亩连片稻田和白水山等天然资源的劣势,已建成朱村万亩农业古代化示范区,打造了虫情监测台、丝苗米稻田公园、丝苗米文明产业展馆等公共文明地标,成为城乡居民融会交流的多功用同享空间和新晋网红打卡点。
示范带历史文明底蕴浓重,广府村落、客家村落、粤客杂处村落参差有致,百越文明、朱子文明、客家文明及广府文明互相交融,具有国度3A级游览景区七彩澳游、增城古八景之一的白水山及栖云寺等历史名胜。
新农村示范带“串”起幸福田园梦。以后,朱村街正以朱村万亩丝苗米稻田为中心区,利用万亩田园和白水山的空间生态劣势及文明特色,全力复兴“丝苗米种植业+加工业+稻田文旅业”三大中心产业,推进农文旅一二三产深度融会开展,将时光穗稻新农村示范带打形成为一个凋谢型、高质量的农村会客厅。
另外,还力争打造一批集高端酒店、精品民宿、画室画廊等于一体的游览休闲目的地,引进一批无机糊口市集等“标致经济”业态,完成吃喝玩乐住全链条农村游览产业开展,把标致田园打形成文明乐园,建立一条标致恼人、业兴人和的新农村示范带。
部份材料来源:增城城市馆历史材料、《人文朱村》、广州增城公布、朱村街道服务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