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聊聊消费主义:100块的耳机怎么就配不上你了?

    [复制链接]

    2022-4-27 09:10:12 60 0



    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作者:李过剩,头图来源:《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哈喽我是过剩。
    明天接着来聊消费主义的那点事儿。
    先来思考一组问题:
    问题一:以你当初的支出和春秋,你感觉用多少钱的耳机才配得上本人?
    问题二:在买耳机的时分你会追求高价么?好比货比三家,使用优惠券,或者斟酌二手。这个进程会不会让你感觉本人“掉价了”?
    问题三:假如此时你得知,原来身旁支出比你低、年岁比你小的人耳机都比你的贵,你会不会疑心本人太Low了,“很低微”?
    相似的对象物也能够交换成手机、衣服、电脑、球鞋、口红等所有消费品。
    暂停3秒钟,而后带着你的思考和谜底,持续往下看。
    之所以会问这些问题,是由于在两周前我的一场交流课上大家聊到了一个颇有趣的词:配得感
    甚么是配得感?
    在捋清了整个逻辑之后我得出的论断是:这就是消费主义用来打压你让你花钱的全新PUA话术。
    假如你真的思考了下面的三个问题,那你一定要读完这篇内容。
    由于明天这篇文章也许有点费头脑,然而一定能帮你省下不少钱。
    一、一场对话引出的假相
    过后课堂上的第一集体说:
    “我感觉人能够用廉价的货色,然而一定要有配得感。就是要在心里感觉本人配得上那些好货色,不然就算它们来到你背后也会被推开。”第二集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我看到有博主说,当你想要去比价、使用优惠券的时分,就是由于你潜认识里感觉本人不配,不然你是不会犹疑的。”第三个同窗则讲了个故事:
    “我闺蜜比来在跟男友闹分手,由于他没给本人买airpods,闺蜜很朝气,感觉‘他不给我买,就是感觉我不配用贵的货色’。 我看她那末不开心,就想买一个耳机送她,后果她回绝了,由于我要送的也不是airpods。 起初她本人掏钱买了,而且告知我说—— ‘用贵的货色就是觉得好。你用廉价的货色是由于你感觉本人只配用廉价的货色,你对本人不敷好。’ 对此我也挺蛊惑的,是否真的是我太low了?”而第四个同窗表现了不满——
    “我会给我的孩子买九块九的衣服,但这也不是由于我感觉他只配穿廉价货啊。 九块九的衣服品质没有任何问题,我也会给他在其余方面花大价格,怎么就可以定义成我感觉他不配用好货色呢?对此你怎么看?
    我反恰是有点被绕晕了。
    这只是当晚对话中的几部份,专门拿出来是由于这几种观念的确颇有代表性——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频频能够见到,想辩驳却又好像有得多人反对。
    独自来看,似乎都有点情理;
    然而放在一同时,又会彼此冲突。
    让人感觉有点“哪里不合错误劲”,然而详细又说不下去哪里不合错误。
    假如你也有这类觉得,那就对了。
    这阐明你还没被消费主义完全洗脑。
    由于这类矛盾与奇怪的疏导,实际上是消费主义自身与其所试图覆盖、隐约的假相之间的碰撞。
    二、配得上=多花钱?——消费主义的障眼法
    究竟甚么是“配得感”?
    最简略的解释是——“感觉本人有资历失掉某物。”
    好比当你被他人赞扬、认可的时分,会感觉这是公道的,不用镇静或者诚惶诚恐,这就是“配得感”的表示。
    相似的还有:我能够装扮丑陋出门;我可以享用应有的办事;我配被人喜爱;应该被人礼貌看待。
    与之相同的表情则是“我不配被人喜爱,不该该装扮得花枝招展,这么初级之处不是我该来的,我不应提要求(哪怕是公道的要求)”。
    我本人之前就是一个配得感对比缺失的人。
    不敢进出低档商店,被他人告白的时分第一反映是“他是否大冒险输了?”,哪怕当初收到读者的赞扬、大额打赏时仍是会下认识心虚——“不至于吧,我也没那末好啊,ta钱多得没处花?”
    说白了,就是对自我的低认知所致使的“怂”。
    也正如第一个同窗说的那样,当一集体缺失配得感的时分,就算有货色塞到ta手里也会不敢拿,所以咱得支棱起来。这部份没故障。
    可是,当这个概念和消费分割在一同的时分就变味儿了。
    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一集体应该有配得感,即象征着你配得上好货色,即象征着你要买贵的、好的货色来证实这件事。
    即象征着你要搜索枯肠地买,不打折扣地买。你买的越多,越痛快,价钱越高,越能证实你的价值。
    就像后面的发言中说的:你想要折扣,就阐明你感觉本人不配;他不给我买一千多的耳机,是由于感觉我不值。
    你有无发现:此时这曾经不是货色不货色的事儿了,是一集体的位置问题,是身价问题,是我有无自尊、对本人够不敷好的问题。
    上价值了啊敌人们!这就上价值了!
    多年的糊口教训告知我,啥事件一旦开始上价值那可就没边了,吵架能吵到后子夜,花钱能花到眼充血。
    而这偏偏就是消费主义想要的成果——让你隐约消费的本质,让你不感觉本人在花钱,而是感觉本人在证实身份,在“爱本人”。


    那这套逻辑究竟对不合错误呢?
    对个锤子!
    都说了是消费主义弄出来骗你钱的了你还在想对不合错误,骗子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要信!
    这套话术之所以看下来像那末回事,是由于这外面有三个特别首要的逻辑环节被刻意疏忽了:
    1. 当咱们在说“配”的时分,面前传递的意思实际上是“我感觉我足够好”,中心是我对本人的认同。
    这外面固然也包孕了对物的认同,但那并非最首要的。
    然而这一点偏偏被倒置了,间接变为了“由于我感觉货色够好,所以具有它的我就够好。”
    2. 我感觉货色够好,也不代表我感觉这个货色的价钱值。
    打折,比价,找优惠券,代表的不是我不配,而是我对它价钱的不认同。
    一副耳机卖十二00,一件T恤卖900块,它的功用、设计我认可,然而这个价钱我不认可。
    这和我买不买得起不妨事,我有一个亿它也不应卖这个价。
    3. 我究竟配不配值不值爱不爱,也不需求经过消费来证实。
    我知道我穿了内裤,这件事不必我脱下裤子来向他人证实,不必我时时时跑去厕所看一眼给本人证实,更为没须要同时穿3条内裤来强调证实。
    对自我的认同也是同样。
    我知道我配,既不需求经过消费向他人或本人证实,也不需求刻意花低价来强调。态度上的不骄不躁和行动上的消费是没无关系的。
    然而咱们当初都太向外了,很需求向外证实本人心田的货色,所以会被话语牵着走。


    说究竟,配不配是自我认知问题,是我和物的瓜葛;值不值是价钱认知问题,是物和钱的瓜葛;花不花是消费决策问题,是我和钱的瓜葛。
    钱是钱,物是物,我是我。这三个问题本来彼此独立,而且是彻底公家的。
    而消费主义所做的,就是简化两头的逻辑,将自我认同完彻底全建设在消费行动上,给公家消费上公共价值,而后让你无脑承受这所有游戏规定。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障眼法。
    在结尾的时分我问,以你当初的支出和春秋,你感觉用多少钱的耳机才配得上本人?
    但其实,这个问题自身就是错的。
    月入十万就必需用一万以上的耳机?用了一万块以上的耳机就可以证实我高端大气上层次?
    这个对标自身就是被驯化后的认知,是商家告知你的观点,是消费主义的游戏规定。
    ——将货色赋与额定的身份价值,让你感觉具有了这个货色你就是xx的人了,或者由于你是xx的人,所以你要具有这个货色。
    相似的话术就好比“像您这类胜利人士只要宝马才配得上您的气质。”“对糊口有寻求的人都会用戴森。”而这面前传递的逻辑是相反的:你要用所消费的物,来证实本身的价值。
    或者说,物不物的都不首要,首要的是你花了多少钱。
    我=物=钱,一条以消费为起点的逻辑链就这样生成为了。




    三、买得贵=我很贵?——Airpods 和社会认同
    “可是用贵的货色就是觉得良好啊,我感觉本人就该用贵的。”贵=好,这个理由看似正当,但子细推敲,也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这里的“好”其实并非指十二00的耳机在功用上、机能上比300的耳机好出4倍,而是“具有这个时兴的、一切人都知道它的价钱、得多人买不起的、看下来高真个货色,让我觉得良好。”
    说白了,仍是脱离了“物”自身,在下情绪价值。
    在电视剧《北京男子图鉴》里有这样一幕:戚薇表演的女职员和她的下级女领导一同去买亵服,看到女领导买的是200块钱3件的平价内裤,她显露了“瞧不上”的心情,而且上前拦住领导说:
    “x姐,我知道一个法国牌子的亵服特别好,就是有点贵,一千多一条,然而女人嘛,仍是要对本人好一点。下次我让我男友给你代购几条。”


    500块的亵服真的比100块的亵服舒服5倍么?未必。
    然而带来的“自我觉得良好”绝对是翻了好几倍。
    这类来自于消费的良好觉得,其实质就是在寻求一种源于外界的自我认可。
    自我认可从何而来?两条路。
    一条路,来自于外在自知,即我知道本人哪里好,有多好,我感觉本人很棒;
    另外一条路,来自于外界反馈,即他人告知我哪儿好,社会认可我了,我也就认可本人了。
    而想要有外在的自我认可实际上是对比难的,并且很慢。
    由于你需求进行继续的自我视察,发现本人的好;需求有阅历,思考,有胜利过的教训,可以经过遭受失掉认可;需求有见识,包罗见人和浏览,从而拓宽本人关于“好”的规范。
    这三条都不易,并且需求很长的时间做积攒。
    然而比拟之下,想要失掉外界反馈就容易患多了,由于有一条最简略、快捷的形式——花钱
    资本、商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这样一套社会潜规定:
    由于社会上大少数精英、有钱人、胜利人士都在用这些货色,所以你买了,就证实你也是和他们同样有品位、有寻求、有糊口掌控力的人;
    由于这些货色的价钱人人都知道,所以你买了,就证实你是一个有钱的,能花得起钱的人。
    由于这些货色是好的,贵的,所以你买了,就阐明你是一个对本人足够好的人。
    这三个“由于所以”的暗示是在社会上广泛达成共鸣的一件事,因此只有你花了钱,就可以失掉规定内的社会认可,从而自我觉得良好。
    因此哪怕一样的一个耳机只有五十块,一样的质量,一样的功用,上文中的阿谁“闺蜜”也不会要的,由于这无奈让她有好的觉得。
    四、消费主义的PUA,比渣男更渣
    当初,让咱们回过头整顿一下整个逻辑。
    首先,人是需求构建自我认同的。这类自我认同次要来自本身,其次也来自外界反馈。
    而有了自我认同的诸多表示之一就是你有了“配得感”,面对好的、贵的、他人给予的货色你不会顺从,逃避。
    然而这和你要不要买货色,以及为这个货色花了多少钱没无关系,也不代表你一定要认可它的价钱。
    由于你的自我认同是本人的事,不需求向他人证实。
    物是物,钱是钱,我是我。
    然而这就违抗了资本的需要——他们但愿你能被动花钱,多花钱,而且煽动其余人一同花钱。
    因此他们将消费和自我价值绑缚,让你感觉本人需求经过花钱来证实本人的价值,花得越多,越痛快,阐明你越配得上好货色,也就阐明你越好。
    而且他们还经过广告营销构筑起了一套隐形的社会规定:由于这些商品的价钱、质量是人人皆知的,而那些胜利的、精英阶级的人都在用,所以你只有花钱买了,就象征着你能在这套规定里失掉认可。
    这样,就造成了人和物的绑缚,让消费再也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价值的彰显,从而有限扩张消费的界限。
    而表示在话语层,就是市面上所谓的“比价就阐明你不配”,“女人就该对本人好一点”“你配得上更好(更贵)的货色”“你用的廉价阐明你感觉本人就只配用廉价货”等等等等。


    这套逻辑是否很眼生?
    没错,就是渣男的PUA的那一套。
    打压你,定义你,黑暗设定相处规定,而后让你花钱。
    感情中会被PUA操控的人是由于不足强势的自爱与自信,而在消费中会执着于用“物”来获得认同,其基本缘故就是自我认同渠道的繁多。
    好比关于一个大学女生来讲,可以获得自我认同的渠道实际上是很狭隘的。
    成就,外貌,学校,物资,再有就是闺蜜的夸夸,男人的寻求,以及网络上的一些群体认可舆论,好比女人就该balabala,这样的女生就是最balabla,会这样的女生都酷毙了之类的。
    而“消费”毫无疑难是最简略便捷,也是最容易在多个渠道获取认可的。
    你读了十本书,很难在糊口中、网络中失掉认同;你成就好,也只能小规模失掉认可。
    然而你买了一台苹果电脑,那你将会在得多中央失掉自我认同。
    看到他人在用廉价电脑时分,看到有人在夸苹果产品的时分,看到你喜爱的博主、厉害的老板、设计师也在用这台电脑的时分,你会对本人十分认可。
    ——固然,这些也都是商家营建出来的规范和认同,然而情绪是真的。


    再好比一个更直观更保守的环境:直播间。
    在直播间里只有你花钱你就是大哥,一台火箭刷出去就是会失掉他人的“大哥牛逼”,至于这钱是怎么来的,你这集体是丑是穷是笨都不首要,你只有花钱,就可以立刻失掉这个小社会里的认同,从而达到对自我的认同。
    因此越是在理想糊口中不足被认可的人,越是会大手笔地打赏女主播。
    然而假如是一个自我认同渠道丰硕的人,可以很大水平上开脱消费主义的管制。
    好比有本人的事业,有很厉害的专长,有专一酷爱的事件,有独立赚钱的才能,很会交流表白,有得多怯懦的阅历,情商高,身材好,热情于公益,敌人多,家庭瓜葛好,等等等等。
    这些筹马越多,你对自我的认同就会越多,再面对那些来自消费主义话语下的攻打,好比你怎么穿这么廉价的衣服,你怎么用优惠券,你这样好不幸之类的,你不会感觉心虚、自我质疑,反而会感觉很诙谐。
    由于此时你对自我评估体系基本不是建设在消费上,而是建设在发明上。
    在电视剧里,女领导并无领情,而且对这套话术表示出了不睬解和不屑。
    由于她有胜利的事业,有专业的才能,有本人稳健的消费观、价值观,有良好的社会位置及评估,有顺心的家庭。
    她基本不需求一条1000块的亵服来让自我觉得良好。
    而沉浸于物资和消费的女职员,也在所有云消雾散后,寂然倒地。
    需求外物来彰显对自我的认可,这自身就是不认可的表示。


    五、最初
    最初,为何我要写这么一篇难读的文章?或者说,为何你一定要读完而且读懂这篇文章?
    由于当初有太多人把自我的价值寄托在消费上了。尤为是不足社会教训的年老人,更易被这些话语把持。
    而一旦落入到这类逻辑中,真的很难挣脱出来,只会越陷越深。不只会沦为消费的奴隶,更会成为资本的爪牙,成为推进别人消费的一分子。
    在《泰坦尼克号》里有一幕是小李子被约请去加入下流社会晚宴,放在明天来看分外有价值。
    影片中,腰缠万贯的小李子被不怀好心的新贵叫去加入晚宴。对方本想讥嘲他一番,却没想到他举止小气,自信安然,没有一丝局促。




    那顿饭究竟有多低廉,身上的衣服究竟廉价仍是贵,面对的是甚么人,兜里有多少钱,基本不会影响到他对自我的评估。他对本人彻底认可而且尊敬。
    他不会自我抬高,也不会讨好谄媚。
    这是我最喜爱的一幕。
    由于在此刻,在他背后,全部消费社会默许的“用物权衡人”的游戏弄法失灵了。
    哪怕他穷得冒泡,但那又怎么样?
    他不被权衡,由于他心田自有定数。物是用来办事人的,而不是规则人的。
    说究竟,甚么才是“配得上”?
    当你再也不逢迎讨好任何货色的时分,你就配得上了。


    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作者:李过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念,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受权事宜请分割 [email protecte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2

    帖子52

    积分24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