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投资中真实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股复盘

    [复制链接]

    2022-8-1 21:37:49 29 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大众号思想钢印(ID:sxgy9999),钛媒体经受权公布。一个规范的严重金融危机范式由次级危机开展而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从“不惹人留意的危险”到“小事不妙”,从“局势降级”到“应答降级”,从“危机看似被管制”到“黑天鹅事情”,是一个规范的严重金融危机范式
    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著述和影视作品堪称车载斗量,本文的复盘侧重于美股投资者对事情一步步降级时的反映,一样会使用上帝视角与身处其中两种视角的切换。
    从时间上说,这次危机用时近两年,横跨了一个牛市的尾巴和一段残缺的熊市,它的大部份时间,投资者都在“危机曾经完结了吗”和“危机尚无完结吗”之间徘徊,真实的解体只要两个月。
    它浮现的是繁杂零碎的通病,还有矛盾兽性的印证,置信这样的危机范式,将来还会在咱们身旁一次次重演,这也是此类复盘的意义所在。
    过来的教训不成靠
    根据股市对危机的反映模式,我把2008年的金融危机分为三个阶段:次贷危机阶段、金融危机阶段和黑天鹅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严重金融危机的某一个特征。


    2007年4月2日是“次贷危机”的终点,这一天,全美第二大次级贷典质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请求破产维护,但此事先后,纳指连涨六个买卖日,涓滴没有受影响,尔后三个月,纳指又下跌了十一%。
    假如市场是无效的,为何它对这一事情毫无反映呢?
    从微观上说,此时正处于一轮牛市中,失业率维持在低位,经济微弱增长,Q1上市公司事迹广泛超预期。
    虽然次级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在2007年前曾经是投资热点了,但关于大部份投资者而言,这依然是一个非主流产品,以为“它出了问题,跟我有甚么瓜葛”,也不以为它能够对股市发生大的影响。
    对于次贷危机的造成缘故,我以前在《咱们可以防止下一次危机吗?》一文有具体的解释,次级存款自身的范围其实不大,所以投资者不在乎也是正常反映。但从次级存款到次级债,再到CDO、CDO的CDO,再到CDS,至关于一个病毒的产品,被屡次打包到正常的金融产品中,从而让大范围金融产品“带毒”,这个特点,一开始并无被足够注重。
    7月10日,标普升高了次级典质存款债券评级,债券评级的升高,通常会带来相干金融产品价钱的暴涨,终于惹起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让纳指当天跌了1.16%,并诱发了寰球金融市场的一波上涨,不外下面的图看不出,由于次日就涨回去了。
    直到10天后,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净值跌到零,其持有者包罗了高盛、美林、摩根大通等大金融机构,尔后,又有多支产品爆雷,更多的金融机构发现了“带毒资产”,乃至包罗远在太平洋此岸的工商银行。
    这就是严重金融危机的投资者反映的范式之一:从“这件事跟我有甚么瓜葛”,到终于发现“看下来费事还不小”。
    总结教训,是人们应答将来的无效武器,但塔勒布以为黑天鹅事情的特征是“在通常的预期以外,过来没有任何可以肯定它产生的可能性的证据”,所以越是严重的危机,越无奈从历史教训中失掉预测。
    固然,的确有一小部份投资者意识到次级债的风险,在《大空头》里,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第一个做空房贷市场,建设了基于次级债的CDS,这种产品起初被金融机构普遍持有。


    CDS至关于金融机构为本人持有的次级债“买保险”,阐明他们心中大感不妙,但又客观地感觉问题可控,只需求升高危险敞口就行了。
    这些投资者的反映依然是“过来的”,这类看似小心、实际乐观的情绪,反而验证了黑天鹅事情“过来的教训不成靠”的特征。
    这类反映也与过后的牛市气氛无关,牛市中,大部份利空往往带来的都是逢低加仓的时机——残忍的欢愉,终将以残忍终结。
    市场终于引来一波像样的调剂,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阶段。
    为何要用征税人的钱救银里手?
    跟着愈来愈多的金融机构卷入“次贷危机”,市场对有毒产品的估量也愈来愈接近实际状况,股市泛起了一波超过10%的调剂,并回吐了年终以来的整个涨幅。因为资金回流,亚洲及新兴市场的跌幅更大,就连A股也随着连跌两天。
    投资者关于某事的耽心一定会在股票上体现,股价的上涨恰是在化解利空的冲击,投资者的决心也在股票上体现,股价的下跌恰是在兑现这一决心。接上去的宽幅震荡趋向,恰是“对危机的耽心”与“对危机应答的决心”的博弈。


    在危机事情中,投资者的最大决心往来往源于政府的“救市行为”。
    8月17日,美联储暂时升高贴现利率,象征着政府进入“救市模式”,到月底,累计向金融零碎注资上千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好转,并于9月的议息会议上,完结了长达4年的加息周期,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布什政府提出将向遭到次贷危机冲击的借款人提供存款担保,从而防止丢失屋宇产权,美国财政部帮忙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用以购买堕入危机的典质证券。
    一套“组合拳”打上去,后果股市刚出ICU就进KTV,两个月最大涨幅20%,非但收伏失地,还屡翻新高。
    但危机并无因此打消,风暴核心的美国楼市,目标片面好转,成屋销售延续多个月大幅下滑,库存大增,信贷守约景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


    屋宇典质存款作为这些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其好转每拖延一天,就象征着有更多本来以为是正常的金融产品泛起“病变”,而市场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这就是危机产生时,大家都会低估其风险性的缘故。
    金融产品建设在决心的根底上,假如大家失去了决心,资产的上涨将促使房价的进一步降落,房价的降落致使更多人无奈偿付典质存款,又进一步致使相干金融产品的“爆雷”,造成恶性循环。
    到了2008年,市场终于丢失了牛市的热心,从十一月始终跌到次年3月,以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濒临破产为这一阶段危机的最高点。
    危机降级的同时,政府的救市也开始降级:美联储简直每月降一次利率,节拍也从每次25个基点加大到75个基点;布什政府终于利用危机气氛,让国会经过了一揽子经济安慰法案,大幅退税,安慰消费,防止经济堕入衰退。
    危机与应答危机的较量中,大部份人仍是置信美联储的货泉政策和政府的工具箱。市场情绪的扭转,是美联储力促贝尔斯登公司被摩登大通收购,防止了300亿美元金融资产的爆雷,市场因而进入了B浪反弹。
    接上去,更大的“两房危机”产生了。两房指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公司,次要业务就是购买银行的屋宇典质存款,而后打包成MBS、CDO等衍出产品销售给机构投资者,所以迟早会危及“两房”。
    但市场并未恐慌,由于两房自身就是肩负“人人有房”使命的“政府资助企业”,政府也简直没有甚么悬念地从收购“两房”的金融产品,到片面接管“两房”——这充沛阐明危机的影响其实不取决于危机自身,而是投资者的预期。
    到此为止,B浪反弹已接近半年,但数浪是规范的“后视镜”,事发时有没有数种数法,站在过后,从状态上看是一个规范的双底,跌幅上看,最大跌幅25%,用时9个月。
    9个月跌25%是甚么概念呢?以本轮上涨为例,美股最大跌幅是25%,用时6个月,A股最大跌幅是26%,用时5个月,所以,投资者彻底能够了解为一轮残缺的熊市,曾经体现了整个的利空。
    从事情性逻辑看,“两房”是次级债的源头,最大的炸药库,“两房”被接管,是否能够以为危机的最低潮曾经完结了呢?
    从微观根本面看,次贷危机只是金融机构的问题,并未有证实影响到实体经济,欧洲央行乃至还加了一次息以应答通胀。
    看起来估值曾经十分有吸引力了,所有都像是底部特点——但是真实的风险老是潜在在兽性中。
    这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救助行为,给了市场一个错觉:当初政府的“金融工具箱”很大,大的金融危机其实不会产生。


    同时,愈来愈多的报导开始暴-露这些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华尔街那些贪心的金融机构,受益者是那些被银行洗劫一空又丧失了房子的富人,而当初政府却在拿征税人的钱去救助这些贪心的银里手。


    咱们能够做到只救“问题产品”而不救“好人银行”吗?这就使得美联储和政府的危机应答行为堕入品德危险中


    换句话说,假如不救这些企业,无邪的会塌上去吗?
    以往年的美联储加息为例,谁都知道去年通胀刚起来时加息是最佳的办法,但若真的一两次加息就把通胀打上来,大部份人又开始质疑,哪有甚么通胀?美联储又在恐吓人。
    这类“错觉”和“反思”,偏偏验证了塔勒布书中所说的“咱们所不知道的事,比咱们所知道的事更首要”。
    金融黑天鹅的第二个范式就是:人们讴歌那些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却老是事前质疑应付潜伏危机的伎俩是不是有须要。
    后果就是在面对下一个需求求助的对象“雷曼兄弟”时,美联储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途——任其破产。
    这只“黑天鹅”在潜在了近一年后,终于找到时机显露了真面目。
    只要危机能力解决危机
    假如只要一粒后悔药,美联储一定会选择不让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事情以前,市场一年才跌了20%,之后的两个月就暴涨了40%,C浪始终杀到次年三月才完结。虽然美联储疯狂向市场注入活动性,延续降息10次,始终降到0%,又启动“量化宽松”,虽然国会也经过了前所未有的7000亿救市计划,但市场仍是进入了“一切的利好都是逃命时机”的解体模式。


    更重大的是,次贷危机立刻演化成席卷寰球的金融风暴,全社会信誉解冻,银行动自救,拼命发出活动性,终究涉及实体经济,企业大范围破产,失业率创下二战完结以来的最高程度。
    金融机构的存在彻底靠决心,“大到不克不及倒”的神话一旦决裂,一切银行都将“朝不保夕”,这个简略的情理,美联储固然明确,但民众不明确,国会不明确(或者揣着明确装胡涂)。
    当初大家都有教训了,应答这一类金融危机,最佳的办法就是提前大范围注入远超危机水平的活动性,将其抹杀在萌芽形态。可是,假如股市不“死给你看”,国会怎么可能这么快经过7000亿的救市方案?华尔街各大银行怎么可能承受政府注资?
    金融黑天鹅的第三个范式就是:只要危机,能力完全解决危机。
    没有人喜爱股市暴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股市暴涨恰是在一切人都无奈解决问题时,尝试本人解决本人的问题。
    作为投资者,咱们不克不及空想政府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由于政府一直要避免本人的行动堕入“大众品德束缚”。
    假如有一场不言而喻的危机,失掉了政府的注重和一定水平的救助,但由于某些缘故而长期得不到完全解决,最初就会让各方心思上渐渐习气,而后,在大家空想“历时间消化问题”时,以一个偶尔事情为契机,用“黑天鹅”的暴烈的形式完全解决危机。
    真正风险的货色是决心
    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在其著述《十年轮回》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一年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花 1000亿美元收购了荷兰银行。如今,一样的一笔钱能够在收购了花旗(225亿)、摩根斯坦利(105亿)、高盛(210亿)、美林银行(十二3亿)、德意志银行(130亿)和巴克莱银行(十二7亿)之后,还剩下80亿美元 …… 用这笔零钱你能够收购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和本田F1车队。企业的价值固然不会一年之间产生如斯剧变,股价只是决心的出价。
    金融黑天鹅事情,在后期,往往利用投资者的惯例反映模式(好比政府救市)去稳固一系列“信念”,最初,利用一件意想不到、从未产生的偶尔事情,去击破某个相似“大而不倒”的“长时间信仰”,从而致使定价体系的忽然解体,并诱发负面循环。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各国政府建设了一套规范的危机应答模式,通过几回历练,投资者也对此愈来愈信赖,而这偏偏埋下了下一次“黑天鹅危机”的伏笔。
    咱们不知道它何时来,咱们独一知道的就是,它一定会以咱们没有想到的办法到来。
    所以真实的风险是决心——咱们对“始终无效”的货色的决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4

    帖子39

    积分165

    图文推荐